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从2003年开始,在全校开展了跆拳道普及活动,把跆拳道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跆拳道它用手脚搏击、格斗、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质,另一方面是用跆拳道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2,(12):35-35
为了树立中国警察的国际形象,加强与国际警界的交流与合作,展现世界各国警察精湛的搏击技艺,由中国公安部、中国前卫体育协会、国际警体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警察搏击大赛”将于2002年12月7~10日在北京地坛体育馆举行。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前卫体育协会和美国全美武术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99中美武术搏击对抗赛于7月10日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市展开,这是双方继去年10月11日在北京举行中美武术搏击对抗赛之后的又一次交手。  相似文献   

4.
搏击运动是德国各大学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的极为普及。通常,搏击运动被称之为格斗体育。简言之,搏击是一种在对峙中互相奋力争斗的竞技体育运动。通过搏击训练,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大脑判断思维、动作敏捷和快速反应等能力;可以交互人际之间的情感和满足练习者的运动情趣;可以维护自己身体健康和缓解日常工作、生活的压力;还可以强身健体和保护自身安全。这种现代的学校体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集美大学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据统计法,对集美大学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航海专业体育课程反映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注重航海专业的特殊性,通过抗晕训练、游泳、搏击及定向越野等内容的教学,为学生适应未来航海职业做好了准备;航海专业体育课程也存在教育目标与航海国际公约要求的差距、教学内容设置和时数安排不够合理、场地器材不足及缺乏保养维护等同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远东文化圈。然而中国文化是一种本体文化;日本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中国文化曾经产生出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体育文化;也曾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政治伦理性、大陆文化特征以及儒道教的宇宙观影响了中国的体育文化的轻竞技、重养生、泛政治、伦理等特性。日本文化的义理耻感、武士道精神以及岛国文化特征影响了日本的体育文化,形成其避免直接竞技与对抗搏击性、猛烈的集团意识与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精神等既对立又统一的文化特征,进而使日本体育文化亦具备一种外来体育文化大杂烩的“边缘性”。中日体育文化的交流渊远流长,在近代以前是中国文化流向日本,近代以后,则是西方文化经过日本转而流向中国。  相似文献   

7.
论搏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搏击也叫技击 ,是世界各种武技的本质属性。通过研究怎样在搏击中克敌制胜就形成了搏击术。搏击可分为广义搏击和狭义搏击两种。1 广义搏击与狭义搏击广义搏击是指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技击对抗。一般以一对一的形式出现。比如拳击、散手、跆拳道、击剑等都属于广义搏击范畴。对实战的各种限制可能是有关组织规定的 ,也可能是搏击双方私下临时商定的。总之 ,广义搏击是在一定时空条件限制下 ,使用人体 (本文不讨论动物搏击 )不同部位进行攻防实战所形成的技击格斗形式 ,它是以武技攻防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并考虑参与者的安全因素 ,来达…  相似文献   

8.
在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回溯、阐释、探讨了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演进历程、现实困境、优化路径。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发展分为借鉴与初创(1950-1979年)、及时制定与针对补充(1980-1992年)、逐步细化与亟待完善(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经历了“空白援引-初具雏形-具体有形-全面深入”的演变过程。运动员违规行为难以监管、身体难以保护、利益难以保障是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现实困境。在考察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搏击运动员数据库、法定出场费的标准、合理制定身体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估检测结果等措施来实现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小新 《中华武术》2001,(2):43-43
位于长沙市少年富内的飞鹰搏击俱乐部,在长沙繁华的商业区中闹中取静。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武术馆校,是经工商局注册批准的集体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商业性经营俱乐部。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中国体育电视奖在京揭晓,中国体育从此有了自己的“奥斯卡”。其实,足球彩票发行以来早就应该评选自己的“奥斯卡”,不信你瞧——最佳神奇奖——湖北张先生。足彩发行前10期中,先后共5次中得大奖,以中奖次数,甚称足彩发行以来第一人。球场上有神奇教练米卢,足彩搏击场上则有神奇彩民——湖北张先生。  相似文献   

11.
散手作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在职业特性要求较高的公安院校开展,为适应公安实际对格斗的需要,就不应当像培养散手运动员式的教和学,在教学中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公安的职业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并很好地利用业余训练时间,多进行不同档次的格斗比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散手运动在公安院校进行贴近公安实际需要的发展,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擒敌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选修散打课程的普通大学生在学习散打中的心理动机和在进行散打实战中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普通高校散打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散打的兴趣和推广散打运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普及中国武术的一种形式,已经为学生们热爱,其有健身、健心的功能,还能传承中华文化,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忽视太极拳攻防含义的学习;对下肢练习不够关注;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忽视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张艳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1):54-55,64
文章从武术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关注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为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提高提供可行路径。对武术的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形美意美等特点的合理应用,能直接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正确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着"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指导思想,依据特警的执法环境,文章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科学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系统的、紧密结合实战情境,使学员在掌握过硬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员针对犯罪嫌疑人极端暴力攻击时运用各类防护反击方法、手段,战术制止不法侵害的综合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武术散手教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手运动是两人按一定规则,使用一定的徒手攻防技术方法相互格斗,决定胜负的武术对抗项目,具有循序渐进的技术体系和练习方法,文章通过对常用散手教学法的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目前普通高校的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以武术理论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大实用性武术教学内容的比例,加强对健身气功和各种功法的推广,注重格斗类与套路类教学内容的融合,适当加入其他国家格斗项目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篮球比赛中有效使用犯规战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篮球比赛作为典型的集体对抗性项目,在比赛过程中因身体接触而造成的犯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个人和全队犯 规次数则是可以减少和控制的。在合法范围内,减少盲目、不必要的犯规,最大限度的发挥每次犯规的使用效果,能够 提高场上队员的作用,增强全队的有效战斗力,制约对手,掌握比赛的主动权,从而争取比赛的最终胜利。 本文针对以往教科书从未把犯规作为战术教学的缺陷,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结合第14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 亚运会男篮决赛实况转播、录像相关指标统计分析,阐明犯规战术在当今篮球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引起广大篮 球教练员的充分重视,从而更好地研究、探讨篮球运动的规律,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与训练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何波 《四川体育科学》2011,(4):134-136,150
依据体育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体育舞蹈课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对体育舞蹈课情境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构建适合体育舞蹈课情境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图和教学基本策略,丰富情境教学的理论研究。为指导高校体育舞蹈课的教学,提高体育舞蹈课教学的整体效果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专项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