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闻同质竞争催生报纸版面革新 报纸的版面,简单地说,就是一份新闻纸的脸面.当阅读者每天第一眼见到报纸时,最先看到的不是展现新闻内容的细节文字,而是重点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笔者曾对武汉城区20个人流量相对集中的报摊进行调查,发现每天早上早餐之后、上班之前的时段是报纸零售的高峰时段,约占全天报纸零售量的85%.在这个时段购买报纸的人群中,约有9成以上是习惯性的报刊消费者,他们浏览和选择购买报纸的时间平均不到10秒钟.  相似文献   

2.
老一辈的报人往往更看重时政新闻,而并不在意专副刊的发展.在他们眼里,一线的新闻采访才是报纸的一挺机关枪,而专副刊,仅仅是风花雪月,无关痛痒,是报纸可有可无的补充.但是,社会的发展让读者有了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他们除了需要大量的新闻呢信息,还需要教育、时尚、健康、情感等方方面面的精神享受,专副刊提供了这些方面的信息.同时,网络新闻咄咄逼人,专副刊成为报纸反击网络媒体的新型武器.  相似文献   

3.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4.
李蓓 《新闻知识》2005,1(5):41-43
以1904年美国成立第一所新闻学院为新闻教育的开端,中国和西方各国的新闻教育起步都不算晚,1916年,莱比锡大学在德国正式创立第一所新闻学院,1919年伦敦大学正式将新闻教育课程引入英国大学的课程中,中国在1918年至1921年间相继有12所大学开办新闻学科。中西各国开办的新闻专业在发展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化背景及事业需要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从大的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khan 《青年记者》2016,(7):67-69
我曾经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做了多年新闻客户端,现在彻底放弃且不再看好.新闻客户端靠运营和产品是很难做起来的. 先说下新闻这个行业.新闻是一个相对古老成熟的行业,从世界上第一份报纸发行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新闻已经非常成熟和常态了,就像筷子,你怎么变也变不出花来.所以从形态上去看,新闻本身不会再有什么创新了,这也就是现在市面上的新闻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教育专业报,近年来,《教育时报》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在教育新闻宣传和报纸发行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被评为全省新闻系统精神文明示范单位,蝉联全省十佳报纸,连年被评为省一级报纸,报纸发行量两年翻两番,在服务全省教育工作大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塑造河南教育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首《教育时报》创新改革的实践,引发了我对教育专业报宣传与发行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教育新闻报道在创新中提高长期以来,《教育时报》遵循“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和新闻规律),坚持“两个面向”(面向各级教…  相似文献   

7.
报纸亦称新闻纸.顾名思义,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其他内容,如标题评论乃至副页等等,都应和新闻有联系,是新闻派生的.什么是报纸上的新闻?中外新闻学者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我个人以为,社会上(国际的、国内的、本市的以及宇空的)新发生的、为大多数人民所关心的、有意义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虚构的自然不是新闻,新发生的事实,如不为大多数人民所关心而又无意义的,也不能算是新闻.中国是有悠久的、优良的新闻传统的,广义地说,从有文字以来,我国就有新闻记载了.记得钱玄同先生在大学里给我们教文字学时,说六书中最早的是象形,大多是先民在记载当时的自然现象而发明创造的.比如,他们  相似文献   

8.
李临雅 《新闻界》2002,(1):54-55
从1984年5月全国第一家老年报《老人报》在广东诞生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的老年报已经发展到20多家,期发量达到300万份左右,按人口计算,全国约40位老人就拥有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报纸。其中内容既专且广的专、副刊对老年报的发展,功不可没。专、副刊兴盛顺理成章近些年,老年报专副刊兴盛,是由老年报办报宗旨、服务对象所决定的。翻开任何一张老年报,都会发现,专、副刊的比重都大大地超过了新闻版面,无论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的报纸都如此,基本上都是除了一、二版是新闻版外,其余的都是专、副刊。比如说…  相似文献   

9.
一、甘耐特媒体集团的“信息中心”2006年11月2日,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耐特(Gannette)集团首席执行官克雷格·杜波(Craig Dubow)在一份备忘录中宣布,集团旗下的所有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newsroom),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编辑老师: 你们好! 我是一名热爱新闻事业的中学生,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新闻爱好者》这本杂志。从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可到了1999年,由于学习紧张,不得不暂时与它分别。 现在,我们校组织了文学社并出版了自己的报纸,而且拥有一批学生记者,可这些记者均是初次接触新闻,连最基本的新闻写作常识都不懂,造成报纸版面新闻短缺,记者们都很苦恼,跑来问我:“向东,你怎么写起新闻得心应手呢,有什么学习的好资料拿出来大家一起看嘛!”我就把自己心仪的97、%等各期给他们看,谁料,着迷的他们并不满足于这…  相似文献   

11.
从上海的复旦大学到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我读了七年的新闻专业,毕业后我选择<中华工商时报>作为我的起点,既有我在校期间已经决定的经济新闻取向因素又有参与新型报纸的实践冲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有机会访问了一些地市县报,参加过他们举办的学术讨论会,并和报社总编辑进行过多次交谈。中心话题是探讨地方县报新闻改革的“难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自从1979年提出新闻改革以来,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地市县报除了新闻采编业务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外,总的看来进展不大,整个改革过程可谓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其主要症结在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报纸编辑部的关系不融洽,不协调,存在着种种矛盾。从我所接触到的地市县报总编辑来看,表现出以下三种现象: 一种现象是总编辑眉开眼笑。他们的上级领导懂得尊重报纸的自主权,对报纸的领导很放手,除了个别重大事情的报道要请示领导以外,每期报纸从内容到形式,登什么,不登什么,都由总编辑作主安排。1986年我访问鹰潭市的时候,鹰潭报总编辑程关森就对我讲过,他们的市委书记孙永久,就是这样的领导方式。程关森说,地方小报对当地各种会议的报道,普遍感到无法招架,可是他们这里解决得很好。有一  相似文献   

13.
学着写新闻     
参加工作后,我依然保持着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的好习惯,有时因工作需要没听成反倒觉得生活缺少什么。有一次,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长期积累有了写新闻的欲望,我把我校学生在全省生物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写成一篇新闻报道寄给了三峡晚报社,在期待中希冀报纸有一份属于我的位置。果然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副刊编辑、新闻素养,这两个看似关联度不大的概念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毫无疑问,报纸是新闻纸,在新闻与文化相互渗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新报业、新媒体时代,每一位报人都不应当是新闻的观望者,而应当是积极的参与者.作为报纸策划的骨干、中坚力量,编辑还应当是新闻的引领者.副刊编辑在引领行列中又岂能置身事外?驾驭新闻,同样应当成为副刊编辑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我开始从事专职新闻工作,至今7年了.党委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办好党报很不容易.为了加快对党报的认识,我从积累入手,分类积累了党报的消息、通讯、言论等资料,借个拐棍走路.这几年和报社的记者都熟了,借送稿和记者来采访的机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不少信息,知道报纸最需要什么.尔后有针对性地去抓新闻,这就提高了命中率.摘录社论要点,一个论点就是一个新角度,抓得准就上得快.所以这几年比较清楚报纸的发稿动态,对党报有了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手翻阅几份近期报纸的社会新闻专版,几乎满纸都是凶杀、抢劫、诈骗、卖淫之类(附某报一期社会新闻专版的全部新闻标题:<男子深夜民办校内打伤老师>、<迷奸前女友,北大男生获刑4年>、<保险员造假,骗取理赔款>、<杀珍稀动物,七旬老汉受审>).给人的感觉是,在这些报纸的采编人员甚至负责人的心目中似乎有着这样一个公式:社会新闻=罪案新闻.  相似文献   

18.
从一份一份的报纸来看把新闻和宣传对立起来为什么是错误的,前面讲的是从一篇一篇的报道来看。现在再从一份一份的报纸,一个一个的广播节目来看看。有这样一种意见:新闻只应当报道事实,不应当说什么“话”,不应当进行什么宣传。否则,报道的面就会越来越窄,宣传的气味就会越来越浓。这个意见,我以为也有合理的因素。拿我  相似文献   

19.
彭俐 《传媒》2001,(7):12-13
都市生活的每一天,是从读报开始的.喝豆浆、吃油条,曾经是北京市民早餐的习惯,到了2001年,我敢说,没有报纸佐餐,再好的油条豆浆也没有味道.这就像下班后、晚饭前后这段时间,要是没有晚报可读,都市人还真会感到缺少点什么.城里人,尤其是大都市人对报纸的渴求和依赖,在地铁列车上表现得最充分.我粗略地统计过,在晨昏的客流高峰期间,平均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乘客在读报纸.这情景,使当报纸记者的我,感到震撼和感动,也觉得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20.
面对纷繁叠出的报纸,读者总是最先选择适合自己口味和心理的报纸去阅读。办报人如何使自己的报纸赢得读者,成为他们接受传播的第一选择,这是新闻改革,报业竞争的一个重要问题。邢台晨报在邢台市是颇受欢迎的一份党委机关报。报纸发行量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居上游,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市区平均15人就有一份晨报,报纸覆盖面较为可观。“报纸一到,先看晨报”,表明了读者对晨报的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