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将专利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作为知识流动的研究途径。首先,从专利文献前引和后引的角度入手,建立分别代表科学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前沿知识的数据集;然后,运用共被引聚类法建立基于技术领域主题的知识流动链条;最后,基于科学知识吸收时间和技术知识扩散时间两个维度,构建技术领域主题的知识流动时间模型,以期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技术领域主题的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并对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专利直接引用和专利共被引两方面讨论专利引用行为对行业技术竞争的影响。专利直接引用导致技术研发领域中创造性破坏效应的产生,企业在专利引用与被引的过程中改变知识存量与结构,从而影响自身技术实力的发展。专利共被引则通过第三方的专利集成引用行为揭示出潜藏的企业间竞争关系。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采集中国市场上RFID领域的技术领先组织的专利引用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组织通过专利直接引用获得的知识累计流入量对组织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滞后1年)有正向影响;专利共被引(滞后2年)与企业间研发规模的一致性相关,但其对企业技术竞争态势的指示效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科学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技术创新吸收利用科学知识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式。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被采纳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桥梁,其特征对采纳效果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证明,知识的来源特征作为一种便捷的价值呈现方式,会对受众的注意力分配与信息筛选过程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从科学到技术这一跨界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否存在、有何表现,仍待探究。[方法/过程]本研究从专利引用论文的视角探究技术对科学知识的采纳,构建1800—2018年全领域专利引用论文的数据集,测度科学知识的来源特征,分析其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构建回归数据集,使用回归模型,探究来源特征对采纳强度、采纳速度、采纳广度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显示:(1)科技融合创新成为趋势,创新活动更加精细化,科学知识被技术采纳的速度提升,但广度与强度降低;(2)科学知识来源特征显著影响采纳效果,来自更高影响力生产者与传播者的科学知识,效果更好;(3)科学知识的技术采纳过程具有明显的学科领域差异,实践性较强的领域科学知识利用虽然更多、更迅速,但这些知识往往不能产生较强的技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一个纳米专利样本,使用专利的非专利引文(non-patent references,NPR)分析方法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纳米科学对纳米技术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纳米技术领域,专利对科学论文的引用,与专利价值显著正相关:专利对非科学出版物的引用,与专利价值没有显著的关系.尽管如此,专利的科学论文引文,并不代表科学对技术的直接投入,而代表一种科学和技术的共舞,一种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之间多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专利引文分析是专利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专利引文分析仅分析专利文献中明确标示的物理引用专利数据,不能够准确真实反映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难以准确揭示专利之间的技术相似度。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有利于准确真实揭示专利间的潜在语义联系,为专利的继承与创新评价提供参考,有助于专利授权前的专利审核和专利授权后的专利评价。[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规则和句法分析抽取了专利的特征知识元;其次,利用Sentence-BERT和Word2Vec对专利特征知识元及专利标题摘要文本进行向量化表示;再次,根据余弦相似度计算专利的特征相似度和整体相似度,结合专利申请日期的先后顺序得到专利的语义引用专利集;最后,采用量子计算领域专利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结论]该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方法能够实现语义引用专利的有效识别,有利于评价专利的技术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为专利审核和专利价值评估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已有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讨论,从微观角度分析科学的具体学科与技术的具体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不足。利用科学文献与专利的相互引用情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UCINET软件,分析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化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与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性,通过学科领域与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影响,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跨领域转移。  相似文献   

7.
专利引用过程中的知识活动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要:专利引用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活动。由于专利文献与论文文献的相似性,可以利用科学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对专利引用过程中的知识活动进行深入揭示和可视化展示。研究结果显示引用过程中包含着知识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的发展与重组等活动。在中观和宏观尺度上来看,微观层次的知识发展与重组可能会导致技术范式的变更,这类似于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到来之前科学范式的更替。  相似文献   

8.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中专利引文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知识基因这种特殊知识单元,从知识内容流动的视角,定量研究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案例,识别技术领域的知识基因和专利引用的5个关键基础学科,研究各学科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关系。通过构建知识基因的传播级联网络模型,对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利科学引文,知识基因流动能够揭示从各学科到技术领域的更加真实的知识传播关系;知识基因的短期影响力水平与来源学科有关;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受到马太效应影响;受异质性知识组合效应的影响,跨领域知识基因在传播网络规模、寿命、影响力及创新“催化”能力方面优于技术领域一般知识基因,后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则更快。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预测、基础学科布局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语义内容层面研究了多代专利技术的知识遗传。首先通过文献引用关系界定知识遗传的概念,然后提出知识遗传强度的测度指标,探测科学知识对于技术知识遗传的影响。最后通过设计检索式,在德温特数据库中采集了2013—2016年纳米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实验。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两代之间的技术知识遗传还是隔代之间的技术知识遗传,包含科学知识的专利文献所携带的技术知识更容易被下一代专利所引用吸收,即科学知识对于技术知识的遗传产生了一定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的科学数据引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探究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实施数据引用的效果,分析数据引用标准和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对数据引用行为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基础,选取参考文献列表中的科学数据引用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引用基础特征、引用数据来源、引用元数据要素及数据类型3个定量维度和案例期刊对比定性维度展开分析。【结果】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科学数据的被引频次相对较少但近年来逐渐增长,各学科领域的科学数据引用倾向存在差异,科学数据引用格式与国家标准规范还存在较大差距,数据开放共享正在改变科研论文对各类科学数据的引用趋势。【结论】应增强科研人员数据引用意识,完善期刊数据引用细则,以学科领域期刊学会为单位细化引用规范,加强科技期刊与国家自主数据资源标识体系合作。  相似文献   

11.
应用搜索路径连接统计法和搜索路径节点对统计法计算引证路径的连接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利引证网络的技术进化路线提取算法。从美国专利数据库中采集了5073项1975年至1999年授权的数据挖掘领域的相关专利,分析了专利的地区分布情况和年度分布情况。从专利数据集NBER中查询得到专利引证关系,利用网络分析软件Pajek构建专利引证网络,提取了数据挖掘领域的技术进化路线。由实验结果可知,技术进化路线包含创新、扩散和突破,是一个渐进式创新和根本性突破相结合的过程。根据专利内容将主要进化轨迹分为三段,从继承性和延续性的角度分析了各阶段技术的发展情况。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在信息检索、科技论文评价和知识结构演化方面,引文分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格式化全文数据库的出现,引文分析迈入了4.0时代——全文引文分析阶段。但是,目前还没有中文的格式化全文数据库,这极大地制约了全文引文分析在我国科技文献中的研究和应用。[方法/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建立高效的中文全文引文分析依赖的数据集和检索平台的方法,主要包括:1)提出了基于规则和SVM分类方法的论文元数据和引用提取方法;2)提出基于Spark平台的实现高效引文内容分析标准化数据集生成方法;3)提出建立引用内容的科技文献检索平台。[结果/结论] 引文内容分析标准化数据集的建立将全面提升全文引文分析在我国科技领域中的研究效能,提高科技文献查找精度。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novelty and technological impact. We measure novel science as publications which make new combinations of prior knowledge, as reflected in new combinations of journals in their references, and trace link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scientific references in patent applications. We draw on all the Web of Science SCIE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01 and all the patents in PATSTAT (October 2013 edition). We find that the small proportion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which score on novelty, particularly the 1% highly nove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n their field, are significantly and sizably more likely to have direct technological impact than comparable non-novel pub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this superior likelihood of direct impact, novel science also has a higher probability for indirect technological impact, being more likely to be cited by other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which have technological impact. Among the set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cited at least once by patents, there are no addition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peed or the intensity of the technological impact between novel and non-novel scientific prior art, but the technological impact from novel science is significantly broader and reaching new technology fields previously not impacted by its scientific discipline. Novel science is also more likely to lead to patents which are themselves novel.  相似文献   

14.
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专利数据挖掘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过程和本质的阐述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专利数据挖掘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基于TRIZ的专利知识挖掘、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著录特征项统计分析、专利组合战略分析、专利引证分析和专利内容挖掘等进行梳理和综述。最后,提出了基于专利挖掘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支持方阵和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5.
武兰芬  姜军 《科研管理》2006,41(2):142-151
本文以2002-2016年间的学术文献和专利两种数据源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论文作者所属机构与专利权人、作者与发明人、学科与技术领域等多维视角,对全球云计算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创新合作网络进行数据挖掘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云计算论文作者及所属机构间的合作更普遍;专利权人合作网络呈现分散的小网络特点,专利发明人合作关系更密切且群体性更强;云计算的基础学科是计算机理论与方法、电气与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信息系统,而核心技术是数字计算机和电话与数据传输系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立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对接和融合,利用合作网络分析发掘重要的创新竞合对象,精准定位领军人才和创新群体,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等促进中国云计算协同创新与产教融合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Recent empirical findings have questioned the use of patent citations as a measure. This points to the need of validation of patent citations methodologies, which we address by testing a recent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namely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citation networks. We find connectivity analysis to be a valid tool to identify the reliable knowledge which opens the way to further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of a surgical prosthesis, the artificial spinal disc. We also illustrate how connectivity analysis represents how this reliable knowledge differs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The corroborated validity of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patent citations may trigger a renaissance in the use of this kind of patent data.  相似文献   

17.
Inventive progress measured by multi-stage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tud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constitute a field of growing importance and sophist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with a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stage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ventive progress. Investigating specific patterns of patent citation data, we conclude that single-stage citation analysis cannot reveal technological paths or lineages. Therefore, one should also make use of indirect citations and bibliographical coupling. To measure aspects of cumulative inventive progress, we develop a “shared specialization measure” of patent families. We relate this measure to an expert rating of the technological value added in the field of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In sum, the study presents promising evidence for multi-stage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explain asp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18.
杨中楷  刘则渊  刘倩楠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49-1854
通过对激光专利的发展历程和引用情况这两种视角的考察,发现在专利制度"垄断"与"公开"的基本特征下,存在着专利权人间的"竞争"和技术间的"共存"现象,并利用专利引文分析及可视化方法描述了专利引用活动中的知识扩散轨迹以及不同专利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有力论证了我国建立专利引用机制和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