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成立后的共和危机下,鲁迅开始"呐喊"。1924年开始的"彷徨",并没有阻止其重新以精神之"诚"展开对"伪士"的批判。《肥皂》是鲁迅1924年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也是本年四篇小说中创作后惟一在北京发表且发表最快的一篇。它以国粹家提倡"孝道"这一国粹为中心,通过对其精神状态的全知透视,揭示所谓"孝道"的实际和"伪士"的假面,提供了鲁迅以精神之"诚"改造国民精神以"立人"的执着追求轨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而驰誉文坛,其格式之特别,不仅表现为白话文的创新,也包括对文言文在内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继承,本文以若干鲁迅经典小说为语料选取对象,从文字和训诂角度抉发传统语言文字之学如何“编码”入鲁迅的小说创作,读者、受众如果了解到其中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解码”鲁迅的创作意图,从而有助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7):87-89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其小说中最基本的创作倾向和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他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其最大的特色是他的悲剧艺术性。他的现实主义的悲剧小说创作具有启蒙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等特点。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之发轫,创现代小说之特色,集现代小说之大成,对“五四”文学及其后的文学发展有着巨大的领潮作用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6.
留日时期,鲁迅以“抱诚守真”的“摩罗”精神之“诚”批判“伪士”。《端午节》以索薪事件为核心,突显信奉“差不多说”的民国官僚之“伪”,对“抱诚守真”的“摩罗”精神之“诚”的执着,呼应着共和危机下新文化运动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7.
留日时期,鲁迅的文言论文重点刻画了"伪士"的精神状态。辛亥革命第二年,《怀旧》中也留下了他们在革命中的面影。鲁迅在《阿Q正传》中突显"伪士"遭遇革命时的精神状态,与创建共和政体的革命精神之"诚"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对比,鲁迅的价值取向指向了对共和危机渊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本互较和史料考辑,本文详细考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之于鲁迅创作实践的影响,提炼出了复调小说的基本文学特征。同时,通过对鲁迅独特文学观的历史性分析,阐释了鲁迅小说创作中异声同唱、众语喧哗复调性的原因之所在,以及这一独特艺术精神向度中的本土性因素。最后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视域着眼,简要评价了鲁迅复调艺术创作手法的文学意义,揭示了鲁迅小说复调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最后十年中,鲁迅把近乎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用来写“匕首与投枪”式的杂文。这是因为在激烈紧张的斗争中,使鲁迅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构思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了"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论题,本文从这一文献中抽绎出三组对比,以揭示"伪士"所指:以种种不健康的主体态度去接受、操作现代知识的人;进而指明鲁迅的批判如何击中中国这一后发国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伪士"所操持的种种口号、学说、主义、思想只是"外在于己身"的"半生不熟的名词",由此引导的启蒙是不合法的;最后通过对《伤逝》的解读,来讨论如何通过"抵抗"以避免"伪士"而实现"真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全面总结了“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成果,对自己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也给予了客观评价。提及艺术方面时,鲁迅的自评非常简单,却一语说中了他的小说为什么能“颇激动”人心的关键原因,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无论鲁迅这句话是针对他初期小说的总面貌而言,还是单指几篇小说表现形式的特点,我都以为完全可以把它视为鲁迅全部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艺术宗旨。正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了“典械柏杨”丛书,以历史,小说、杂文三人系列。展示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文丛”的创作生涯。“典藏柏杨”小说卷首度引进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两部长篇和他几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说.足中国内地首次系统介绍其小说作品。说起小睨创作,柏杨自称受鲁迅影响甚深:“鲁迅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杂文对我影响较小。看过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固然有《白光》式的“独角戏”,有《示众》型的“群象体”,还有《风波》之类很难判定其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篇什,但就多数作品而言,其中的人物形象确有轻重主次之分。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代不乏人,高论迭出,而对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综合考察似尚不多见。本文拟着重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检视一下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借以窥探作者的艺术匠心,以供今日短篇小说创作之借鉴。次要人物是一篇小说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因而,在一个高明的作家手里,一篇小说的次要人物不应该是游离的,更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它和作品的其它要素胶结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加深,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的情形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创作现象,儿童这个群体一直都在鲁迅的关注视野和思考范围之内。纵观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纯真化、自然化的天真者;成人化、社会化的经验者;虚弱化、病态化的被“吃”者。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创作的最大特色在于谨严深刻。这种“严”和“深”的原则,不仅体现在选材及人物塑造上,而且在结构处理上也表现出来。结构处理上的“严”与“深”,又表现出一种多姿多彩、蕴味无穷的特征。本文仅就鲁迅小说结构安排的一个环节——结尾艺术,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篇章结构是小说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的作家对此都无例外的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对于结构之美进行执著的追求。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认为:“正如‘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意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有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又是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小说写作法》,《小林多喜二选集》第三卷),这段话形象地揭示了结构的“骨架”作用。如果把小说创作中的结构安排外化成一条有机的“锁链”,那结尾则是这条“锁链”中的最后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恩格斯曾经说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致保  相似文献   

18.
经过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转换,意味着现代文学与思想的一次转型。本文从无产阶级文学观念的兴起与鲁迅诸观念的差异以及他一贯的独特思维方式——对“伪士”的批判两方面入手,探析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批评与认同,阐明鲁迅思想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留日初期,鲁迅认为中国周民性最缺乏诚和爱。弃医从文后,他呼唤以独立、自主、自省、自尊、勇敢进取等“抱诚守真”的精神批判“伪士”。民国成立后,共和危机下,产生了与传统彻底决裂的意志中产生的新文化运动的“政治”。1918年4月,有感于民国成立后国民精神与共和政体所需精神之“诚”的距离,鲁迅加入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呐喊”,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中知识分子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二者的创作主旨完全不同,鲁迅否定和拒绝了传统文明,强调和突出了现代文明。而沈从文与之相反,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