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浮和沉》一课的教学欧阳娅(南昌市育新学校)《浮和沉》是'九义"教材《自然》第二册第二课,从教学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实验能力。在此以前,一年级学生从来未获得实验技能的训练,因此这一课具有启蒙性质的特点,应掌握好以下几点:一、...  相似文献   

2.
《浮和沉》教学思路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中心小学康巨昌本课属于实验课型。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着重培养他们的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做浮和沉的实验。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物体浮和沉的道理。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4.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5.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片断选登中卫县城镇三小许卫华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6.
先看一个关于《改变浮和沉》的教学片段:师:这有两杯液体,把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不同的杯中会怎样?(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师:你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一个鸡蛋沉在杯底,另一个鸡蛋浮在水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同学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切入点,通过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教学设备,让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多方面、全方位感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1从培养观察素质着手,训练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小学课文《梅雨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时,先…  相似文献   

9.
在低年级儿童心目中,观察实验是游戏,是玩。凡是有观察实验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如在教学《浮和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浮,什么是沉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呢?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后告诉老师。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抢“头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紧接着是浮沉知识的应用:怎样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鹤岗市黎明小学曹汉台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于他们学好各科知识,发展智力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自然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教给观察的方法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对...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在能力培养方面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既是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前提和展现,又是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应用。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自然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逻辑学的传统观点,逻辑思维的活动过程主要是逻辑推理过程,其主要方式有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等。下面仅就在自然教学中如何运用逻辑推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浅述如下:一、指导观察、实验、运用类比…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第三册第三组教材有看图学文《秋天》、《我要的是葫芦》,课文《难忘的一天》、《看浪花》、《兰兰过桥》,课后练习,复习和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把握不同教材的特点,把教学的主要任务放在字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上,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优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发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 看图学文 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培养观察、想像的能力,二是培养阅读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看图,注意观察,加以想像,说说图意,理解文章的内容。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对看图学文共性的东西,提出教学对策。 一、运用比较,指导看国,…  相似文献   

13.
学习小学《自然》新大纲问答(下)新疆吉木萨尔县一小唐铂10.如何理解和认识《自然》课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要求?答:通过《自然》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的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人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水的浮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探究其内在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感知,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由四项活动组成: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怎样选择材料至重要。下面根据教师的执教实例,谈材料选择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些相关的思考。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出示一木块)这是木块,我它放到水里,你们猜是沉还是浮?生:浮。师:(演示)猜对了,(出示弹珠)这个呢?生:沉。师:(演示)也猜对了,(出示瓶…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实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效果,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必须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精心设计好实验指导。指导方法有如下三种: 一、在实验前说明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即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在实验时注意观察和分析。如第六册中《磁铁》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总结磁铁的性质。磁铁的性质有  相似文献   

17.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是小学自然教学的根本任务。(一)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1.明确观察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观察,通过观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2.掌握观察方法。即在明确观察要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细致观察。3.讨论、归纳观察结论。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对观察现象的认识,还能促进观察的深入。(二)实验能力小学自然中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继承前人所传下来的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培…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第七册中的《它是什么》、《鱼》、《爬行》动物》属一个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方面看,是“演绎推理能力”深型。这类课文的教学,应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演绎推理能力为重点。一、传授方法,反复练习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它是什么)一课,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先教给学生演绎推理的方法。1.判断羊是哪类动物。经过三个步骤进行判断推理:(1)根据动物分类的一般标准(学生仅学过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繁殖方式进行分类)对丰进行观察。观察羊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并汇…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下面我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能力是一种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它是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好如下几点:a.目的明确。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观察效果越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实验室制氯气,观察对象为:氯气的颜色…  相似文献   

20.
《沉和浮》一课教学生认识沉和浮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沉和哪些物体浮,还要求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我认为这一课是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好材料,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创造,要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