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退稿的学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吴水清若论退稿,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目前流行的退稿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曰“石沉大海”式,将稿件禁闭在编辑的抽屉里,几年不见天日;二日“自然淘汰”式,“三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三日“标准公式”式,寄张铅...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8,(4)
现在四十岁左右的人,很可能不晓得六十年代陕西省还有家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刊物叫《工人文艺》。我是1957年春给《工人文艺》投稿的,大概投了好几次,都遭到退的命运。不过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退稿必提意见、且是责任编辑个人具名的。给我退稿写信的编辑叫向太阳...  相似文献   

3.
我不理解这样的“概不退稿”杨润近些年,全国大多数报刊实行了“概不退稿”的“政策”。我是个爱耍点小聪明的人,总以为天下没有感动不了的上帝,就在寄长一些的稿子时附上足够的邮票,并注明“如不能刊用,烦请退回”的字样。然而这一招并不灵。我又想寄退稿还需信封,...  相似文献   

4.
刘庆会 《军事记者》2005,(12):61-61
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保存着两封信,那是《解放军报》社编辑老师给我寄来的退稿信。虽然4年过去了,但我把这两封信视若珍宝,一直珍藏着。因为正是这两封退稿信激励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投稿者,当然首先希望的是自己的拙作能被编辑部采用;如不能用,也很想收回退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然而事实是,很多编辑部不退稿,只发个“通知”画个圈。这还是算好的。更有甚者则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没有任何一点回音,这真使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寒心。但就我所投稿的编辑部中,有两家使我永远难忘:一是贵刊,一是《大学图书馆学报》。凡是未被录用的稿件,不论长短,都退还本人,有时还提出具体意见,更令人感激不已。退稿,无疑会增添你们的辛劳,加重你们的经费负担,但对投稿者(特别是手写稿)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  相似文献   

6.
闲话退稿 退稿原本是编辑这—行当的优良传统,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退稿却似乎成了编辑们久违的话题。把如今一些编辑对退稿的态度和做派与昨日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一比照,总觉有些老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7.
编辑与退稿     
作为一个编辑,自然要经常处理退稿的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许多同志就很少会去考虑在退稿问题上有什么必须注意的地方。但是,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心情,体谅他们的要求,多为他们设想,则很有一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想起写到,有如下几个看法: 一、退稿字数的规定,宜予放宽。对这一点,各报刊和出版部门口径不一,甚至相差很大。有的笼统规定,只退长稿,不退短稿;有的定得较为具体,五千字以上退,五千字以下不退,自留底稿;有的规定手抄稿退,油印稿、复写稿不退;有的在征稿启事上明言:需退稿者,请予注明;等等。  相似文献   

8.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9.
在讲正题之前,我愿意讲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建立上海神经研究所,这是大型的前沿的重要研究所,向全世界招聘所长,结果有位外国朋友应聘担任了所长。他是美籍华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定居,当了美国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叫蒲慕明。  相似文献   

10.
作为通讯员,给报社、电台写稿都希望被采用,但实际上却经常事与愿违。有时,自己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包括自鸣得意之作,却被编辑判“死刑”退了回来。面对退稿,是埋怨编辑手下无情,还是冷静地思考找出稿件不用的原因呢?我认为,后者对我们是有益的。下面结合我的几篇退稿,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采写新闻稿件,接触过数十家编辑部。从编辑部寄回的信函、退稿、赠报、稿酬等情况来看,大致感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热忱型。有些编辑确能体谅通讯员的苦衷,通常见到有:对不采用稿件或发退稿通知单,或说明稿件下落情况;对刊用稿件,寄赠一份报纸、汇上稿酬。有些编辑  相似文献   

12.
我做通讯员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从1980年开始练笔,并向报刊电台投稿,1981年《北京晚报》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诗歌《昨天·今天》,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另一首诗《焊工抒怀》,但更多的是退稿,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8封退稿信。初学写作的时候,我的实际水平和自我估计的反差太大,这反映在,一方面,我的文字基本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太差。另一方面,自我感觉又过于良好,自认为自己一提笔就会才华横溢,稿件会发在头版头条。而当接到退稿信的时候,作者的情绪恐怕又会一落千丈,会觉得怀才不遇。这中间  相似文献   

13.
看到一本问世不久的沈阳市科普创作协会主办的《青年科学》杂志。刊内《稿约》一文中,有句十分触目的话:“本刊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凡不用稿件一律在两个月内奉还。”对于该刊编辑部这番心意,作为业余作者中一员的我来说,感到很是动心,禁不住想说几句。我看到的报纸、杂志不齐全,一律退稿的编辑部是否还有,不得而知。据我所看到的,都是申明不一一退稿,三个月内如不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云云。作者写出文章、作品寄向报刊后,往往要想到报刊编辑部收到没有?有何不足?能不能刊登?由于不便一稿两投,即使作者感到自己的作品尚有发表的价值,也只能眼巴巴地耐心等待。有些文章是有时间性  相似文献   

14.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甚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就要寄上这么多报纸,无疑增加了开支。即使剪报纸,也要剪许多。寄单篇打印稿,这就省多了。  相似文献   

15.
作为编辑,处理退稿是谁都会遇到的事。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中,以退稿与组稿(约稿)相比,人们的兴趣显然是在后者。然而,“退稿效应”确实存在。尤其是当它频频光顾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还是两年前,我在处理一件退稿时,除了向作者说明理由外,又多写了几句表示歉意的话。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件对于编辑来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工作,却产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总编辑给我写回信1996年12月21日上班时,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人民日报社给我的信。我以为这不过是一封千篇一律的铅字退稿信。可是拆开一看,是一封手写回信。那清秀工整的笔迹,亲切的话语,使我异常高兴,我迫不及待地逐字逐句地阅读,等我看到最后...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期刊的工作环节和任务分解来看,实际上期刊只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发表稿件的工作,一个是退稿的工作.文章刊登,皆大欢喜;稿件退回,心情莫测.这也昭示了退稿的尤其是当面退稿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几乎每个编辑都会遇到作者自发地向出版社投稿的现象。一般来说,自投稿往往不大受编辑的重视,特别是重复的选题,“命中率”就更低了,退稿现象较普遍。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谨慎对待每一部自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和退稿,即使退稿也不应简单地一退了之。  相似文献   

20.
编辑者和投稿者之间,有两个不大不小的矛盾,很令人搔头。我想站在投稿者的立场上,就此向报纸、刊物的编辑同志发几句“牢骚”。写作之艰苦,尽人皆知。现在有许多报刊编辑部,处理一篇千八百字的短稿,动辄要三五个月,有时竟达七八个月。在此期间,作者闹不清是不退稿,还是留备用,甚至怀疑稿子是否已经寄到,只能是心神不定,望眼欲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