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15,(7):56-60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由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表演形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     
《初中生》2013,(Z4):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3.
<正>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用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站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乐器演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并因各地声腔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14,(13):62-62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5.
淮上卷戏是流传在淮河上游的一种稀有地方剧种。它的形成经历了从宗教的“经”“卷”到民间的人物故事影写成图画并将其剪成纸画,即民间独特的剪纸艺术。随着历史发展,讲唱宝卷产生出了“扇子人”的表演形式,进而分化出装扮人物角色、飞禽走兽、鱼虫怪物等种类,形成了影戏。淮上卷戏源于皮影“宣卷”,至乾隆年间,淮上卷戏得以产生以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板式。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相似文献   

7.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相似文献   

8.
蹦极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最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等。它是用灯光照射在兽皮或剪纸做成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图案上,由艺人操纵,并配以音乐来演唱,形成活动或静止的画面,来展示情节,表演故事。  相似文献   

10.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利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晚上,爷爷说要带我去看皮影戏,我高兴极了。我们拿着小板凳,到了表演地点。这里早已是人挤人,凳挨凳了。我和爷爷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空隙,把凳子放下,爷爷就抱着我坐在那里。  相似文献   

11.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4,(Z1):62
正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皮影戏     
易树 《神州学人》2006,(7):39-39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3到5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古卷大戏台     
这是一本好玩的故事书。晚上,你做完当天的暑假作业读《史记》,就会感到像来到了一个大戏台。锵锵锵锵……刀光剑影的战场,诡秘幽暗的宫廷,草茂木长的旷野……“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傅美人一笑而戏弄诸侯;“弦高退师”,郑国商人智退入侵的秦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汉战争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在表演;“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的慷慨悲歌;“醉酒斩蛇”“从云得季”的帝王神话……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侗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我们应该要改变不同的表演形式来保护与传承侗族戏剧。民间娱乐的侗戏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进行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立足于民间,出发点是节日娱乐大众。而随着市场变化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民间侗戏也要在保护其原有的本质基础上进行改变,这样才能使侗戏让多数的观众接受和喜爱,由此更好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临猗地台戏又称“故事戏”,是分布在山西临猗县吉家营村的一种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其表演古朴,唱腔独特.临猗地台戏与古代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临猗县在明代实行军屯制度的史料,临猗县境内现存有许多以屯、营、堡命名的村庄,而且吉家营村所演出的剧目多是表现古代军队的战争戏.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家乡揭西县棉湖镇有一句俗语,“厝角头尽是戏出”。这是什么意思呢?潮汕方言将“屋”称为“厝”。厝角头,一般是指屋顶的四个厝角,有时也包括屋脊。戏出,在这里指古装潮剧人物演绎的故事。这句俗语,原本是指潮汕建筑的厝角头(包括屋脊)用嵌瓷作装饰,塑像往往包含古代的潮剧人物和吉祥花鸟等元素,展现了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  相似文献   

18.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灯彩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小戏,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本文介绍的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钓拐》中的反丑刘二,他不仅体现了反丑人物表演的形态特征和赣南采茶戏中独具特色的"三绝"表演技艺,而且从美学角度看,刘二这一角色还体现了"化丑为美"的表演审美情趣。在民间素有"三角成戏,小丑当家"的说法,可见反丑人物在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谚语“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说的就是我的家乡马迹塘远近闻名的一种高台戏———“故事”。“故事”的发源要追溯到太平天国。那时,为庆祝起义胜利和定都立国,天京军民纷纷表演绝技,其中一种二人扮演的高台戏,最是引人注目。从此,扮扎高台戏便成了军营中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1864年,天京陷落,逃回家乡马迹塘各村的20多位太平军战士,正月间相聚在一起,忆及当年的戎马生涯,想起了军中的高台戏,于是动手扎了两台。一台是《唐僧取经》: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双手合十的唐僧就立在金箍棒的棒尖上。另一台是《许仙游湖》:许仙手撑花伞,白娘子亭…  相似文献   

20.
以“秋胡戏妻”故事为原型的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艺术创作上作了大胆创新。它不仅增加了诸多人物,使秋胡、梅英的形象更加丰富、形象,还改变了故事的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改变的出现,一方面是戏曲冲突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故事所处时代的不同。突出梅英形象的需要和国人的大团圆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