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妖魏明伦     
陈祖芬  周淼 《出版参考》2005,(10):44-45
魏明伦1993年底访问泰国时,友人对泰国人妖说:中国的戏妖来了。  相似文献   

2.
1998年9月,巴山“鬼才”魏明伦带着他骄傲的公主“杜兰朵”从京城荣归故里。见到他时,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魏明伦兴奋地说,这次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赴京演出,北京人争看“公主”的火热场面是他始料不及的。《杜兰朵》的演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新闻界。...  相似文献   

3.
邓高如 《军事记者》2011,(10):66-67
再举一篇杂文,这就是魏明伦先生的一封短信,题目叫《帅才不及帝王术》。这是多年前他写信给某电视台《淮阴侯韩信》剧组的。信中说:"你们对韩信悲剧的评价,基本符合史实,但韩信好名,登坛接受刘邦拜帅,近似杨秀清接受洪秀全参拜。未央宫诛韩信虽是冤案,但也不乏韩信自身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4.
红艳 《兰台世界》1998,(1):38-39
朝鲜族 除夕全家团聚,彻夜不眠,辞旧迎新.春节期间,男女老少在一起唱歌跳舞并在房间里张贴物画,玩纸牌.姑娘们则玩跳板,打秋千.有的还到田间烧火堆,叫"野火戏",也叫"鼠火戏",以此消灭田鼠,害虫.  相似文献   

5.
2020年是熊佛西先生诞生120周年.熊佛西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达19年,是上戏担任院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离世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上戏的师生对这位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一直怀有深深的敬爱.熊佛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导演和戏剧教育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广大师生都尊称他为"上戏之父".在上戏校园里,矗立着他的一尊铜像,铜像的对面,还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建筑——"熊佛西楼",它不仅代表了对这位著名戏剧家的怀念,也是上戏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老束,束纫秋.他是自己心甘、同仁情愿叫他的老束,担任了新民晚报数十年的总编辑. 新民晚报从1982年复刊新生,到发行量居全国第二位、晚报第一位、地方报第一位、自费订阅第一位,登上发行数180多万的历史高峰,而且经济效益居全国媒体之首,用了18年时间.  相似文献   

7.
佚名 《新闻世界》2007,(11):56-56
他们都是演员。那时他们第一次合作,分别饰演戏中的男女主角。那时,他已是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而她,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她还是第一次“触电”。因为这部戏,他们两人天天聚在一起。她在他的面前,有时候喜笑颜开,显得那么的温柔娇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据传,我国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当年在演《武松打虎》这场戏时,他扮演的武松演得非常精彩,场场都博得热烈掌声。一日,他在向人谈起这件事时,无意中流露出自满情绪,认为这场戏的演出成功,全在于他。这事被扮演老虎的那个配角知道了,心中很不服气。又一次演出《武松打虎》时,武松连打三次“老虎”,可“老虎”就是不“死”。至此扮演  相似文献   

9.
北京剧场最早的名称叫酒园,因为以经营酒饭为主,以戏为辅,故名.  相似文献   

10.
闲读偶记     
魏明伦:《巴山鬼话》n1993年10月的深圳文稿竞价,在全国反响强烈,有褒有贬,众说纷坛,到最后,似乎说坏话的居多.然而,毕竟有不少文稿高价售出,作家精神产品的物质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确属好事.剧作家魏明伦的杂文散文集《巴山鬼话》率先以8万元人民币成交.槌声一响,文稿易主,创造了文坛一奇.当初,有人担心,书稿一旦被私入而不是出版社买走,便会据为己有,很难付梓面世.看来,这担心是多余的.《巴山鬼话》就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了,而且印数2万.只不过买主的名字以“出品人”的资格和作者的名字并列印在书上了.这书,是我所见到的第一本有出品人的书.  相似文献   

11.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12.
肯尼迪为了改变对美国统治阶级日益不利的形势,在宣传上想出了新花样。这就是被人们叫做“肯尼迪街头戏”的玩意。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种“街头戏”首先在芝加哥演出,然后在田纳西州的纳许维尔和其它十二个城市继续上演《泰晤士报》说,这种“街头戏”的正式名称叫“白宫的地区会议”,由肯尼迪指派他的内阁阁员和高级官员分头到  相似文献   

13.
正还没老就开始回忆了。都梁那年出版了他的第四本书,也正拍摄他的第三部戏。第四本书有两个版本:小说版叫《荣宝斋》,文学剧本版叫《百年往事》。因为气脉流畅,都梁的"文学剧本"可以当小说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做《百年往事》时图书  相似文献   

14.
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你无法证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他的激情会让人觉得无法辩驳。他在北京的分公司叫"华佗论箭";他公司的年会叫"感恩论坛"。你可以叫他"中国包工头皇帝",他也乐于被称为"华夏第一狂人"。他说"我能一直狂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牛X。"  相似文献   

15.
这是明天出版社六月份全新推出的,由彭懿写的"我叫夏壳壳"系列,一共有三本,分别是<戴牙套的青蛙王子>、<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小河花妖>,全部都是适合在夏天来阅读的好看好玩的幻想作品,各种不可思议的奇遇纷纷发生在这个有着夏天气味的男孩身上.  相似文献   

16.
她写信落款写“莲子”,打电话自报家门说“我是莲子”,人们也都叫她“莲子”;她钟爱“莲子”这个名字,因为莲子是一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玉藕,是一朵淡淡留香、深深留情的小荷,是她生命的全部。其实她的真名叫徐春莲,只有在《家庭》杂志的版权页  相似文献   

17.
傻子     
余华有篇小说叫《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写一个叫来发的傻子,所有人都以欺辱他取乐,还把一条流浪的母狗说成是他的女人。等傻子把流浪狗养大之后,众人为了吃傻子的狗,和他套近乎,第一次叫了傻子的名字,傻子激动地把狗从床底下叫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老李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19.
马得老,姓高,马得是他的名字。可因为他的作品历来只署“马得”,弄得常人以为先生姓马名得,如果叫“高马得”,倒反而知晓的人少了。这就像许多唱戏出名的老艺人,戏迷们只知道他(她)的艺名,真名却藏之深山了。马得老,最绝的活儿就是他的戏画。甭管多大的戏,也甭管是哪位“角儿”担纲,《挑滑车》也罢,《芦花荡》也罢,还是《秦香莲》、《杨贵妃》、《玉堂春》文戏武戏的,只要先生一高兴,铺开摊子,拿起管毫,屏神静气略一思索,在那柔涩的宣纸上,嚓嚓  相似文献   

20.
英若诚先生是与笔者多年来共事的老同事、老朋友,不可谓不了解、不熟悉,然而,一下子要说出他的定位来好像还不大容易。第一,他长期以来在舞台、银幕和屏幕上,塑造过许多真实可信、鲜明生动又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第二,他的英语标准、地道、流利,甚至对英语中的美国音、澳洲音、黑人音,以及许多地方俚语都能了如指掌,倒背如流,既可以中译英,又可以英译中,译著作品等身;第三,他还能够执导排戏,既排过中国戏,又排过外国戏,其中包括演给中国观众看的英国戏《上帝的宠儿》,也有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