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人效果"假设认为,在大众传播中,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受的影响远大于自己所受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与当事人的知识水平、传播内容的负面或有害程度以及当事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密切相关。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第三人效果"假设仍旧存在,且与社会距离和认知偏差呈现高度的正相关。"第三人效果"假设可为考察网络传播效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1983年戴维森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说",该假说强调感知定势的作用,并指出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美容整形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容整形广告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以美容整形广告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美容整形广告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联系。一方面结合理论来研究美容整形广告发展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从实践出发来反观"第三人效果"对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受众在心理和行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效果假说预言了人们在评估大众传播效果时会过分估计媒介对他人的影响比自身大,而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性特征,新闻媒体对其的报道能引起广泛的影响与关注。本文沿用第三人效果的研究思路,以215个调查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报道的第三人效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报道存在第三人认知偏差,社会距离、个人卷入程度影响第三人认知效果,性别和媒体关注度是影响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9):9-14
"第三人效果"假说自1983年由戴维森提出后得到了不断发展,在后继的研究中,众学者不仅对"人们倾向于假设在劝服传播中其他人所受的影响要比他们自己的大"这一效果进行了多次验证,且进一步探讨了该效果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生条件及后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在上海市所做的电话访问所得数据为分析样本,不仅对"第三人效果"的存在进行了验证,且通过对男性、女性两个群体的比较进一步验证了"可能受众"这一因素对该效果强度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的研究题材之一。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这一发现在许多国家的控制实验中得到证实,从而引申出了一个有意义的结论,即第三人效果可能对大众传播行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概念的缘起 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W.Daviso…  相似文献   

6.
第三人效果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第三人效果研究从多方面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但该研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如对其方法论的质疑,在行为与第三人效果的关系上尚待厘清,各种发现未被整合进一个统合的理论模型中以说明效果产生过程等.未来的第三人研究除了要回应这些批评之外,还要从网络环境的适用性以及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运用等方面来不断促进理论发展;理论模型;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当科学技术获得新的发展 ,取得成果时 ,它必须得到学术界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同。因此 ,它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发布和传播 ,在各种学术或大众媒体上发表就是一种常用的传播方式。然而 ,从技术性的角度出发 ,科技报道是我国大众传播界的一个弱项。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专业性和不通俗性 ,这就影响了报道的制作质量与传播效果。近十几年来 ,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不少科学公案 ,都是先在大众媒体而非学术性报刊上传播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不少科技项目为了更快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社会的承认 ,更愿意假手于大众传播界。但是笔者认为 ,一般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沃纳·赛弗林和小詹姆斯·坦卡特在综合考察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议事日程设置理论等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后提出了"适度效果论"(Moderate Effects Theory):即认为"魔弹论"夸大了大众传播媒体的威力,"有限效果论"又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其实际效果应当居于这两种理论之间。"适度效果论"主张在考察大众传播效果时,既要着眼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过去的研究发现由自尊能预测第三人效果的结论的基础上,把自尊划分为自我尊重与自我效能两个维度来探讨自尊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尊重程度较高的受众往往会高估他人受到的负面影响;而自我效能程度越高的受众则倾向于认为自己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因此,有别于过去研究认为自我尊重或自我效能较能预测第三人效果的结论,研究者认为,自我尊重和自我效能共同作用于自我-他人差异的感知,进而都可能会对第三人效果构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一萍 《东南传播》2014,(12):15-17
"第三人效果"一直以来是以"理论假说"的面貌出现的,三十年的多方研究已有诸多支持性证据出现,近来学界出现第三人效果理论体系的认识。在梳理了理论假说、理论体系和理论方法的概念之后,以2010-2013年国内外有关"第三人效果"的研究论文为例,认为当前"第三人效果"的理论定位应当是"理论方法",并探究了这种理论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西方媒介效果研究受到大众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充分重视;研究呈现微观层面的深化、精细化的研究发展态势,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的理论建构严重不足;研究受到社会资助有限,势必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外在效度;欧、美研究者在媒介效果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比较了当下媒介效果研究与其历史上的"有限效果论"、"回归强大效果论"的关系,并指出,当下效果研究面临如何进一步理清媒介效果的发生过程、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人效果是一种受众认为媒体对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他们自己影响的现象。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对广告负面影响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探索年龄和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对447名学生调查发现: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年龄阶段的受访者都存在显著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受访者认为小生学最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其次为同龄其他人,最小为中老年人;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没有随着受访者的年龄增大而增强。本研究结果意味着年龄可能并非是受访者判断自己与他人差距的标准,而可能是专业知识或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框架,以1772名上海市民为调查对象,以"网络恶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涉入度、可信度等变量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与"第三人效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三人效果"认知也出现在网络上,受众的网络涉入度对"第三人效果"行为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深走进并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大众传播媒介密不可分。在社会多样性、开放性发展的趋势下,大众传播媒介因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对大众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各方面都起到了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形势的复杂与多变,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尤其注意大众传播媒介引导与运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明确大众传播媒介的责任,从而使大众传播媒介更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卜卫一、问题的提出80年代以来,我国已产生了数百篇关于大众传播对儿童影响的论文、文章,其中多数是在“大众媒介给了儿童什么,儿童就变成什么”的假定之上来讨论大众媒介影响问题的。但其研究结论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 ,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竞争的新局面正在出现。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州有线电视台于1999年10月下旬联合在江苏常州举办了“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竞争新格局”学术研讨会 ,就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国际背景、我国媒介竞争新格局、媒介产业化趋势、媒介新技术与未来发展等问题各抒己见 ,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分析。世界传播业发展背景下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播产业的异军突起 ,与…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第三人效应理论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新内容 ,已经在西方传播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受众普遍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他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要大 ;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发现第一人效应和第三人效应之间还存在着某些矛盾之处 ,这集中体现在“互有差异的认知”这个概念上。这个理论对于解释目前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读者》发展历史的研究,文章从传播环境和体制、媒体性质、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方式及受众意识等传播学视角对《读者》现象再做解读,认为《读者》取得双丰收的传播效果是其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规律科学认识和尊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在传播实验法的框架下,对第三人效果理论进行了完整的本土化研究,研究发现,在实验法的框架下,第三人效果得到了验证,本研究增加了多个行为层面的测量因素,研究发现,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只有第三人效果认知一种,因此,第三人效果认知与行为的关系还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