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选取<围城>中英文本作为对比语料,证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综合性与分析性造成了英汉语篇差异.结合对比分析,提出译者在翻译中要树立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地道,连贯与流畅.  相似文献   

2.
尤小燕  秦海 《内江科技》2010,31(10):79-80
文章从分析英汉语篇差异入手,以具有代表性的英汉互译例句为例,具体分析了中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英汉语篇差异的认知所导致的语篇问题,尝试将语篇理论引入英汉翻译中,旨在表明对两者差异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翻译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促进英汉互译教学。  相似文献   

3.
衷彩英 《科教文汇》2008,(28):254-255
本文从语篇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举例讨论了汉译英中常用的一种翻译技巧——增词的翻译,并阐述其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琦 《科教文汇》2013,(19):112-115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多于汉语语篇。这一现象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结构有关,同时也与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试图找到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衔接手段的水平,并为英汉汉英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高丽 《科教文汇》2007,(5X):169-169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风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它制约着人们对英汉语篇的理解与翻译,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对其进行补偿与改良,把翻译过程中语义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就能更好地进行语言的交流,达到较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多于汉语语篇。这一现象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结构有关,同时也与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试图找到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衔接手段的水平,并为英汉汉英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晓敏 《科教文汇》2013,(13):140-142
汉语的动态性与英语的静态性是英汉对比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对这两种差异进行分析对比,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翻译,文章阐述了这种差异对翻译技巧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动态性与英语的静态性是英汉对比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对这两种差异进行分析对比,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翻译,文章阐述了这种差异对翻译技巧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1952年首次提出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来,话语分析已广泛应用于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果。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话 语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加以阐述,对语篇的整体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0.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内容为先,形式对等,我们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就始终贯穿"内容对等为主,形式对等为次,多维度再现原作氛围"的思想。本文是就《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两种不同译文做了一个比较,就两篇译文在用词和修辞及意向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这两篇译文。使我们对原文的内涵和翻译原则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王琨翕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S):186-186,40
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讲述了文化翻译的基本方法。中英历史形成的文化意识差异,因地理环境不同,风俗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表现在习语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并了解翻译的基本方法才能顺利进行习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管文焱 《科教文汇》2008,(8):184-184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内容为先,形式对等,我们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就始终贯穿“内容对等为主,形式对等为次,多维度再现原作氛围”的思想。本文是就《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两种不同译文做了一个比较,就两篇译文在用词和修辞及意向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这两篇译文。使我们对原文的内涵和翻译原则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龟虽寿》的三篇英译作品为文本,从诗歌形式、意象、选词、语篇连贯等方面对译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依然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闫绒利  詹建华 《科教文汇》2007,(9S):189-190
本文以《龟虽寿》的三篇英译作品为文本,从诗歌形式、意象、选词、语篇连贯等方面对译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依然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郑向荣 《科教文汇》2010,(16):117-117,133
本文首先通过实例讨论了英汉语篇差异和翻译腔之间的关系,提出产生翻译腔的主要原因是译者没有调整英汉语言的语篇差异。然后从语句结构和逻辑顺序两方面阐述了英汉语篇的特点和彼此的差异。最后提出,只有根据上述语篇差异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各种长句句式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案。通过对比其差异,探讨了长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许多翻译家便开始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语篇翻译。语篇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了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在语篇中的表现形式,从而提出了如何主动建构语篇意义并对翻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丽君 《科教文汇》2010,(34):122-124
本文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为语料,从情态语气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英汉立法语篇的特征,探讨法律语篇情态语气运用的异同,对法律文献翻译,特别是英译汉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