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生态现代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现代化理论由于缺乏生态哲学的理论维度和生态思维的有效规范,将现代化得以有效运作的生态系统前提和自然承载基础统统遮蔽,因此,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遭遇来自自然资源体系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严峻挑战。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生态革命,是生态哲学原理和方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广阔领域的全面渗透和广泛辐射而引发的现代化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现代化自觉促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成为和谐互动的有机系统,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值和生态系统的修复改善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开启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之绿色资本与生态文明之路的有序转换。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社会文化生态视角下重新审视、理解在社会文化生态视域当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对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凸显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剖析,针对出现的问题,在反思当中建构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建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新方向;建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建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生态长效持续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依附型和征服型为主要类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经历了顺应性平衡、利用性迁徙和商业性逐利生态价值观演化。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价值观的重构日渐迫切。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新型生态价值观要回归以人为本,并指出其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借鉴其理论成就,构建和谐型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变人们的现代化观念、引导公众追求绿色消费方式,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生态治理尽管常被冠以"工程"之名,但却鲜有以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作为生态治理研究的切入点。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治理向现代化方向纵深发展需要进行整体分析和系统思考。通过问题指向和价值定位的深度融合、社会工程和自然工程的协同耦合、多元主体行为规制的系统整合明确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趣、实践逻辑以及核心策略,从价值观、方法论以及实践性等方面对生态治理进行多重建构,进而在整体性上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生态问题的回应,整个社会出现了对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责任,生态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所在、时代课题和必然趋势。文章在对生态价值观概念进行理论解读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层面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对工业文明扬弃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在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上的深刻变革,其核心价值就是"和谐"。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因此应把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及时纳入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中,并以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为宗旨,引导大学生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关系,使他们确立以和谐的自然价值观、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崇高的精神价值观为一体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必须以实现内外转化为路径,即引导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生态文明素质,再将生态文明素质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7.
从作为一个根植于中国传统价值与历史文化,以实现新型现代化为目标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准则,到作为一个新发展战略指南,生态文明具有多重含义。就其对环境政策的强调以及基于环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愿景而言,生态文明可以被视为20世纪末开始的全球趋势的一部分。就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种通过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来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战略,与生态现代化契合。长期来看工业化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逐步进入低增长的稳态社会,然而生态文明所涵盖的目标范围在时间轴上较生态现代化更长远。不仅生态与经济可以双赢,而且环境与福利两者之间普遍存在互补性。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生态福利及其配套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福州市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塘消失等实例,反思了以往城市建设中的一些不当做法。指出:在城市建设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我国城市建设真正走向现代化,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态主义价值观和伦理观为指引,以生态文化为根基,生态主义课程形成了和谐、联系和发展三大设计理念,致力于实现推动自然生态的良性演化发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化的生态化发展和推动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四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生态社会主义是近30年来在欧美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是其理论内核。它主张人类活动与生态发展和谐统一起来,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途径。它的一些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生态价值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价值学是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它是生态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也涉及生态环境的价值问题,它们探讨的是生态环境的具体价值。要全面地把握生态环境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态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在概括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门揭示生态环境一般价值的学科--生态价值学,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对生态价值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对现代性理论及其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实践进行批判反思的积极成果。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建构应重视其"出场路径",在批判现代性主体性、理性、价值观、制度观等的基础之上,建构不同于现代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自然"生态主体观,不同于现代性工具理性、经济理性的"人类—自然"生态理性观,不同于现代性人类价值本位的"人类—自然"生态和谐价值观,以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制度观。  相似文献   

14.
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要求,更是学生自身道德成长的主观性要求。反观当前我国学校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稀缺、薄弱、形式化等情形,十分令人忧虑。因此,学校要抓住生态道德教育的时点、难点和突破点,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效果的实质性突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类的永续发展承担应有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现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应当成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本文思考了现代化生态价值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提出了我国面对环境压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现代化发展策略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环境压力下的路径和战略重点,阐述了重构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价值观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然而,当下许多学生依然没有树立生态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生态价值观可以从社会环境优化、教学培育机制形成以及家庭生态价值观培育方面进行,以促进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价值观探析——兼谈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三大类型。在对不同的生态价值观分析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其现实意义就在于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把握生态环境对人类整体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低碳"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后果进行反思的产物,是现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涉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低碳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论纬度。低碳的价值论解读,对于我们扬弃旧的生态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新的生态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自然法则,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尊重社会规律,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德育是一种体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新型价值观的培育,即通过自然、社会、个体、审美和实践等具体价值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目标。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价值支点和实然价值支点,因此,必须以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和提高生态道德素质等为抓手,并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力推动生态德育,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支撑和依托。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高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青年力量、先锋力量,培育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院校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通过对安宁片区的几所职业院校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让其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成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践行者、维护者,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我国绿色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汇聚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