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李清照《声声慢》的创作年代,历来争议颇多。从词作本身的涵义解析此词,发现《声声慢》词情调过于抑郁悲戚,大雁、黄花、梧桐等意象与悼亡相关,"独自"一词凄哀欲绝,故此词应当创作于赵明诚逝世不久之后,为悼亡词。  相似文献   

2.
历来研究者对纳兰性德词中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多集中于月亮、风雨、灯等等,而纳兰词中的"酒"意象却无人论及。酒意象在纳兰性德词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酒"在纳兰词中呈现不同的情感内涵和美学意蕴。以"酒"这一意象为考察对象,分析纳兰词中的相思之酒、悼亡之酒、怀友之酒和伤怀之酒有利于我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整体风貌有更全面的把握,也能增进我们对纳兰情感性格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盛开在我国词苑的一朵凄艳奇葩。后人对他在悼亡词上的创作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是目前词史上公认在悼亡题材作品中表现最卓越的一家。研究者们从多方面对他的悼亡词作了深入的探讨,在其悼亡词的内容、特色、成就、成因等方面都有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而我认为除了这些宏观上的探讨外,对其词的意象这一微观方面也颇值研究。从文艺学的角度看,意象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研究纳兰的悼亡词,对其词中意象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与妻卢氏情深意笃,卢氏因难产而亡,他写了许多感情真挚、灼人肺腑的悼亡词。在中国悼亡词史上,留下了最为厚重的一笔。但学界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范围,一直存有多种争论。对纳兰性德悼亡词进行比较分析后,认定为27首,以词序中有无直接表白"悼亡"之意把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分为两类,对这两类词作的艺术特色分析来追问纳兰性德创作悼亡词作的情由。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词是清初词坛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他的悼亡词,哀感顽艳,凄美绝伦。本文通过对其悼亡词情感、意象的探讨,认为纳兰性德真挚的多重情感的完美融合,以及对情感抒发的不加节制,是其词具有独特风格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的抒情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纳兰性德词是清初词坛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他的悼亡词,哀感顽艳,凄美绝伦。本文通过对其悼亡词情感、意象的探讨,认为纳兰性德真挚的多重情感的完美融合,以及对情感抒发的不加节制,是其词具有独特风格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轼创作的女性词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闺怨词、赠妓词、悼亡词与寄内词四大类型。在词的发展历史中,苏轼女性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女性词创作的传统,取得了新的超越和成就,其悼亡词和寄内词更是另辟蹊径,实践了他倡导的"以诗为词"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纳兰词中雨意象出现频率颇高,统计起来,在纳兰性德的三百四十三首词中,雨出现了八十七次之多。可将雨意象归纳为四类,分别是思妻之雨、悼亡之雨、思友之雨和怀乡之雨。雨的意象的形成,与词人个人独特的感伤性格、词人自己一生的遭遇、词人的伤感的审美观以及传统的婉约词尤其是北宋词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宋代悼亡词简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更增加了伤悼情感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用现代文体学批评理论对弥尔顿悼亡诗与苏轼悼亡词中的不同语音特征、词汇句法、语言风格、修辞应用、意象选择和语篇衔接方式进行文体比较研究。从现代文体学批评这一崭新的视角对这二人两首诗词进行比较赏析,深刻地体会中西方两位大文豪以不同的语言文体风格,表达内心深处同样的哀思,不同的悲情。  相似文献   

12.
与纳兰性德本人的身世、经历、个性相关,纳兰性德在悼亡词中营构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它主要由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和虚实相生的意象天地三个方面汇聚而成。这三者浑然一体,统一在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拥有强大的生命,尤以诗、词为最.悼亡词的开山之作当属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尽管这首词有近千年的影响史,但它却长期被词评家所忽略,只有近百年的效果史与阐释史.该词长时间被埋没的原因,缘于该词思想的超越性、审美的超前性以及写法的独特性.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学术界对该词在题旨、词境、风格、音调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深化了对这首词的理解,最终把它推举为"千古第一悼亡词",从而完成了"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悼亡诗特指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中国的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思想内容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悼亡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一种特殊题材,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对宋代悼亡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个别作品的分析比较,而对其进行系统完整研究者相对较少.本文在对宋代悼亡词全面系统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悼亡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探究了宋代悼亡词反映出的宋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悼亡,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乍一看,"悼亡"一词似乎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就是"悼念"、"哀悼"、"追悼"的意思——但是,任何一种语文都有它的特殊性,"悼亡"这个词恰恰就是很特殊的一个汉语词语。也就是说,它在表示"悼念"、"哀悼"和"追悼"一类意思的时候,是有特定对象的。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弥尔顿的悼亡诗比较,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以相同的表迭方式选择相同的词汇来描写相同的意象,而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悼亡诗对爱妻之亡故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视其为永别,格调大多悲伤;英国视其为新生,彼此乐土再相聚,故悲中有慰。中国侧重伦理,爱妻之亡故彰显其善和大义,悼亡意象多贴近生活;英国侧重审美,主要凸显爱妻之貌美才美,多是想象性意象。  相似文献   

19.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悼亡词是我国词苑的一朵奇葩。有清代第一词人之誉的纳兰性德 ,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悼亡词。本文即围绕着这些悼亡词 ,分析其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开拓了词的创作内容,扩大了词的意境。苏轼之后,还有贺铸、纳兰性德、毛泽东等人的悼亡词作。贺铸的悼亡词哀婉柔丽、真挚感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悲戚入骨,沉迷自伤境遇之苦,却缺少苏轼、贺铸词中那种对生活细节的追忆和相濡以沫的感觉;毛泽东的悼亡词境界超群,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突破,使哀悼的情感在崇高事业的大背景中升华,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