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考察《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正反选择问句,以正反选择问句及其答语的客观性为基础,从答语等语境考察正反选择问句的语义焦点,从语义焦点看出正反选择问句的反项语义已经虚化。说明"VP-neg?"型问句煞尾的否定项,其语法化现象在元末明初燕京一带的通语中已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今甘肃临夏话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2.
朱璇 《文教资料》2011,(28):27-29
《长生殿》正反问句数量众多,主要是使用"可VP"句式和"VP否(无)"句式。"可VP"句式中,"可"的揣度副词的用法在《长生殿》中得以充分展示。"VP否"式的正反问句的继续使用,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VP不VP"正反问句中"VP"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一书反映了战国末期的语言特点,是汉语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语料。在对《韩非子》疑问句穷尽调查后发现,其疑问句几乎都是由疑问词来发问的。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句可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反问句和测度问句六大类型。  相似文献   

4.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中的"VP不"疑问句涵盖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型,其中"VP不"正反问句数量庞大,反映出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问句句末的"不"字开始虚化,转变为是非问句,体现为三种: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带表确认事实类语气副词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断式构成的句子。  相似文献   

5.
六合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其正反问句形式上不同于该片区的其他方言,主要采用"给VP"句式来表达。正因如此,"给VP"问句本身呈现出多种与众不同的使用特点。此外,疑问副词"给"作为焦点标记,在使用过程中声调发生了促化现象,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从语用功能上进行解释,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类型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回声问句的定义、结构形式和语用功能,对英汉回声问句进行了对比,经研究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回声问句不论是结构形式,还是语用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结构形式上,基本上都运用了陈述语序的是非问句;在语用功能上,探询功能已减退,只是以形式为载体表达了听话人对有关事态的态度与感受等.  相似文献   

7.
<正> 在谈正文之前,先得给正反选择问句正名和给这种句子末尾的否定词定性,因为只有名正性定才能言顺。选择问句可分两类:并列选择问句和正反选择问句。并列选择问句是问者提出并列的而不是正反相对的两项或多项供人选择回答,如“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你还说这些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  相似文献   

8.
屯留方言属于晋语,其疑问句和普通话一样,分为选择问句、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四种,但与普通话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儿女英雄传》自成书以来,以其独特的小说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研究该书中含疑问副词“可”的反复问句,从结构、疑问度和语用功能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类反复问句概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宋书》中,“未详”类词语多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句首,从整个句子的语气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全句变为陈述句,前加“未详”类词语表示存疑;一类全句仍为疑问句,用“未详“类词语引出问句.提醒听话者注意,探问事实和催促听话者作答。从中我们可以管窥现代汉语间接问句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赣方言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否定副词:"冇"和"嗯"。"冇"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否定副词,既能否定事物的性质,也能否定事物动态的转变过程,还能构成"V-冇-VO"正反问句以及正反问句的特殊形式"有冇有……";"嗯"作为洞口赣方言特有的否定副词,能构成三种可能式的否定形式:"V嗯C""V嗯得""嗯得C",三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具有疑问功能的"有没有"问句从表层来看属形式单一的正反问句,但是其自身的疑问功能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根据发话人已知信息的多少或疑惑程度的不同,将"有没有"疑问句分为三种句式: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通过分析发现,"有没有"测度句既有询问的功能,即发话人有疑惑需要听话人给予解答;也有反诘的功能,即发话人实施请求或指令的祈使性行为。但表达测度语气的"有没有"问句则不同于询问与反诘问句,主要是外部形式和内部功能的不同,表现为搭配成分的不同、语义所指的不同、回答方式的不同等。  相似文献   

14.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孟子》中测问句的语义关系特点将其测问句划分为三类:求意型测问句,即说话人提出问题,真诚地希望得到对方的意见;求同型测问句:说话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同或肯定;探测型测问句,即说话人试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探测对方的看法,继而进一步摆出自己的论点。本文即针对这三种类型测问句,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孟子》中问句和答句系统,采用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其测问句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有没有”正反问句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并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本文描写分析了“有没有”正反问句答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指出“有没有VP”有可能最早产生于《红楼梦》时代。在此基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语言接触、传媒诱导、语言内部要素互动、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的社会类推心理,并对其答句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预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后汉书》中的测度问句全方位、细致化地进行了语法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8.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皇侃《论语义疏》中出现了几种为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疑问句新形式:由“为是……为是”和“为当……为当”构成的选择问句以及多种疑问词(“不”、“否”、“乎”、“耶”等)构成的正反问句。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皇侃《论语义疏》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句末语气词"哈"可以分为"哈"和"哈".附加问句中的"哈"是"哈","哈"是"哈"语法化的结果.此外,本文还从语用角度考察了"哈"独词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