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英语介词beyond的多义现象,探讨并确定其作为空间介词的原型意象图式,运用隐喻理论分析其多义性的形成过程。Beyond多义形成实际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即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能力和抽象关系认知域的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歌文本因为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为了成功再现诗歌文本中的各种诗学要素,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超越诗歌这一话语架构所设定的模糊阐释空间,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文化及其读者的可接受性。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使用和遵循模糊关联的原则,可确保在翻译过程中语义、意象和意境在目标语言中的成功再现,从而实现诗歌文本的语用或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篇充满空间特质、多维空间化的作品。海明威高超的叙述策略对创造作品多维空间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论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探讨并置对文本空间的建构、意识流对心智空间的建构以及意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认知作品的多维空间。对《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空间阅读与认知有助于对作品本身艺术性与审美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闺怨词中常见意象群的意义建构是它的四个子网络(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双域网络)的不同空间投射整合的结果.译者翻译这些意象群的实质也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根据源语和译入语的认知图式是否相同、是否能够建构同样的在线意义,译者可以选择原文本空间内容结构和译者空间内容结构对等投射整合、原文本空间内容结构投射整合、译者空间内容投射整合、原文本空间内容结构和译者空间内容结构的双向投射整合的其中一种方式整合出译文.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后现代哲学和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阐释呈现多元、虚无的"过度阐释"倾向。但文本阐释并非没有界限,分别在认知、语义和语用三重维度上体现出意义的边界。在认知维度上,虽然语言具有创造性,但人们会集体式、不自觉基于语言经济原则进行阐释,因此至少在一些关键信息上存在认知趋同。在语义维度上,理念意义允许无限的个别意义,但仍然规定了这些个别阐释的界限,界限之外的阐释为过度阐释。在语用维度上,可能的阐释是无数的,但人们接受的阐释却是一个或数个,阐释的有效性必须接受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在上述维度观照下,文本阐释空间体现了界限下的创造与约束。  相似文献   

6.
房间构成当代女性创作中的一个主题意象,女性作家在书写房间意象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生命时空寓言的阐释。当代女性小说中的房间意象具有丰富的意义指涉和多重意蕴,本文从物质生存空间、精神独立空间、身体写作空间三种维度对房间意象的多重隐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是文本的基本属性,一个文本总是与其它文本相互关联而存在。互文性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打开了新空间,一方面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量,提升教学的文化含量;另一方面也将丰富教学策略的选择。以文本互文性为依据的互文性教学在意象的领悟、文本的比较分析、文本阐释空间的拓展、文本阅读史的引入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唐沂 《海外英语》2014,(11):155-157,161
该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以唐代爱情诗中的《闺怨》、《竹枝词》以及《怨情》为例,浅析在翻译认知过程中,译者是如何结合源文本空间与译语空间,继而整合出译文的。经过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翻译认知过程强大的阐释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森林的沉默》是吴兴华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其内在蕴涵着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和充分的阐释空间,一直以来存在诸多争议,成为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晦涩难懂而颇具歧义性的诗例,对之进行内部、细部的教学分析显得尤为必要。具体而言,从此诗所受影响的外部视角,从诗的结构、内涵、意象等方面对此诗进行文本细读,从诗的形式、技法、文本互释等角度阐释此诗的特征,都是对此诗进行教学分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词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更是诗歌的灵魂。如何在目的语中成功传译汉语古诗意象向来是翻译家和译论家青睐的话题。本研究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格式塔心理和合成空间等理论,就译者如何做到成功英译汉语古诗意象进行了解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词意象入手,撷取了宋词别离主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亭”意象,从它的文化渊源,因袭关系,意象功能和审美意义等方面结合文本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释了“亭”在宋词离别意义中的生发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具有意象思维,也具有理性思维。在进行英语文本阅读时,应该使学习者在认知语境下,通过意象图式,最佳关联,把文本内容意象化、逻辑化。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局限性,不可能对文本内容的意象一一还原,因此也就缺少了内容的深刻性与直观性。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13.
汪顺来 《英语辅导》2011,(2):204-206,211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使人们的空间体验发生变化,反映在文学体验上,就是传统的完整的叙述模式被打破,从一统向多元变迁。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多元性,为文学尤其是族裔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少数族裔作家对空间一直都很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乏对空间的表征和诠释。本文从空间批评理论的视角审视《所罗门之歌》中空间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阐释文本中的空间意象及其意义,旨在揭示美国黑人的空间体验和黑人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与绘画同道"的观点,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其国际主题小说《黛西·米勒》的空间叙事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他以地志空间画意书写为媒介建构文本描绘空间、以地志空间文化因子驱动的情节设计建构文本纪事结构空间、以路径意象为认知媒介建构文本意义模式隐喻空间.詹姆...  相似文献   

15.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智胜神明》进行解读。印证意象图式可以提高读者对文本的认知能力,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也为《智胜神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凯特·肖邦作品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以“秦吉了”由来的考证入手,着眼于秦吉了作为文学意象和典故实例,梳理分析其不同的象征意义。秦吉了除了人们所认知的一种产自岭南的“能言鸟”外,它在文学作品中更具有代言、传情及讽喻的意义,衍生出贞烈高洁、忠于故土的义士形象。从空间想象角度试图重新阐释秦吉了作为文学意象和典故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义学认为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认知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是一种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论文分析方位词DOWN的意象图式及其在语义拓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DOWN的各义项从空间域向其它抽象域拓展和延伸,形成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8.
《简·爱》作者启用"EYRE"作为主人公之姓具有深层的动因,即"EYRE"的选用是"眼"(eye)与"火"(fire)两个意象在认知上的组合要求。主要依据是"眼"与"火"两个意象在文本中存在高频、丰满的语言呈现形态,以及丰富的意象含量;这两个意象在认知驱动下可组合产生四种意象结构,分别为:契合型结构、并置型结构、浮现型结构和致使型结构;这四种不同的意象结构可创构层级性的情感空间。此深层动因的挖掘对于探讨核心意象在文本中的运作规律,尤其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两个理论,对介词多义现象的阐释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以介词around为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阐释其多义性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这两个理论运用于介词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发现:around多义的形成实际是一个由核心意义以其原型意义的静态图式和动态图式向其引申意义扩展,以及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认知域的映射过程。学生认识和理解介词around的语义范畴产生机制,能够提高长期记忆效果,最终有效提高介词around的习得效果。在介词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阐释其语义认知机制,帮助学生掌握多义介词的语义延伸,提高介词的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爱玛》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认知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及视角转换的认知叙事功能,分析读者如何对叙事视角转换及其意义建立心理表征,并由此领悟文本更深层的主题内涵。通过阐释文本叙事的深层认知机制和读者的认知理解过程,可以更好地展现小说艺术光彩,增强读者对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