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剧《卖水》一剧,源出于山西蒲州梆子《火焰驹》中的一折,是中国戏曲学校1961年移植改编剧目。《火焰驹》最早为秦腔原创剧目,清代陕西大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戏曲名著之一。京剧、豫剧、晋剧等剧种均有移植本,如:京剧花旦戏《卖水记》、豫剧《大祭桩》、中国京剧院程派传人李海燕主演《宝马圆情》等。该剧为小生、小旦、老旦、花脸唱做并重戏,《打路》《花园卖水》《艾谦传信》《祭桩》为著名折戏。其故事情节大都相似。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京剧与其它剧种之间的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不同剧种的演员实行同班、同台演出或由一人而兼唱两种声腔:二是不同剧种之间互相移植剧目、改编剧本或彼此借腔借艺。正是基于这样的互动,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并最终促进了晚清戏曲新高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徽州往事》是著名艺术家韩再芬在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推出的新创剧目。作为一部新戏,《徽州往事》在情节设计与舞台表演之间出现了仳离。其主要表现为:外在结构与内在情节的抵牾、舞台传达与剧场共鸣的反差、高潮与尾声的错位。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京剧"史记戏"取材于《史记》,但由于戏曲和史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的过程中,"史记戏"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包括题材的选取和主旨的改写,人物形象的改写和情节的改写等,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7.
《白蛇传》在今天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戏曲舞台上可以说到处开花,而以川剧、京剧最为称著。最近由于台湾摄制的《新白娘子传奇》电视连续剧的播放,这个故事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白蛇传》何以能广泛流传而不衰?何以能成为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优选剧目?我认为清代上海市松江(当时松江府华亭县)人黄图珌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戏曲音乐中,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皮黄腔系是我们最熟悉和常见的。被誉为我国"国粹"的京剧则是皮黄腔系的代表性剧种之一。皮黄腔,即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的统称。京剧传统戏《四郎探母》是一出具代表性的京剧西皮戏。本文将从唱腔运用角度,对《四郎探母》第一场《坐宫》的京剧音乐作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情探》旧名《王魁负桂英》、《活捉王魁》,是京剧、川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保留剧目之一。有的演出全本王魁负桂英,也有的只演出《阳告》、《阴告》、《活捉》这几场。这本是一个古老的剧目。明叶子奇《草木子》说,“俳优戏文,始于《王魁》”;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可见这个剧目是南戏最早剧目之一,以后八百多年来,戏文、杂剧、传奇、近代地方戏都有此剧演出。宋官话杂剧有《王魁三乡题》一本,话本有《王魁负心》,戏文有《王俊民休书记》,元柳贯有《王魁传》,杂剧有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至明代,则有阙名《桂  相似文献   

10.
1989年,阎肃和姚明合作创作了“戏歌”《故乡是北京》之后,听众对这种戏不戏,歌不歌的新形式发生了兴趣。中央电视台过去搞晚会时,常常感到纯京剧节目难以和音乐、歌舞节目揉合在一起,《故乡是北京》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对戏曲进行包装,再加点别的艺术手段,那样,就能够更加普及京剧了。阎肃经常为中央电视台各种文艺晚会出点子,撰稿,当时,电视台正筹划新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于是,阎肃提出了个《唱脸谱》。阎肃谈到这个新型节目时说,需要把京剧和现代年轻人的歌嫁接一番,必须有一半是戏曲曲调,但同时它又是歌曲。通俗歌曲的成分像…  相似文献   

11.
《罗衫记》(即《白罗衫》)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是即墨柳腔的常演剧目。越剧《新巡按斩父》脱胎于母题《罗衫记》,两出戏的剧情有同有异,二者在人物功能实现、人物关系设定和细节处理上各有侧重。相比之下,《罗衫记》重视故事的常规性叙述,突出冤冤相报以及儒家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规约和要求,突出了戏曲的社会教化意义;《新巡按斩父》情节相对简单,剧情设计主要为"反腐廉政"的主旋律服务,强化了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是地方戏的本质特征,地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语言的地方性乃地方戏的灵魂。黄梅戏以安庆方言为基础,语音、词汇、语法均带有浓厚的安庆方言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改编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新戏,语言地方性特征正在逐渐削弱,这是应该警惕和扭转的。  相似文献   

13.
巫术宗教仪式是中国戏剧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特别是颇具戏剧表演因素的傩祭,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与后世戏剧相比,唐代歌舞戏更多地保留了戏剧生成的原始巫傩文化元素,其代表剧目《踏谣娘》即可印证。不论是剧中男主人公苏中郎的姓氏、癖好(嗜酒)、相貌(丑陋),还是女主人公采用的“踏歌”这种艺术形式,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巫傩文化在唐代歌舞戏中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4.
明传奇《袁文正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流传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包公戏剧目之一,主要写包公为秀才袁文正伸冤,断斩夺其妻的曹二国舅的故事.其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有着相同的取材和密切的渊源.本文拟将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到戏曲《袁文正还魂记》,“斩国舅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中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其中京剧在戏曲各大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京剧男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艺术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表演行当拥有许多特色道具,扇子是非常重要的道具之一。本文在各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扇舞在梅派艺术中的应用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主要以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中扇子的运用来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第八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共计演出剧目27部,其中现代戏18部,所占比重最大。现代戏的创作,题材以扶贫为主,因其情节的设计以道德的逻辑代替了人物行动的自然逻辑,致使创作出现模式化、概念化倾向。本次黄梅戏艺术节的亮点在于:部分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在戏剧技巧的运用方面非常娴熟;新创剧目在舞美设计方面的成就突飞猛进,一是布景装置在舞台上的自由活动,二是声光电技术的大胆采用,三是地方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舞台之上有"玩意儿",传统技艺回归舞台,戏曲好看好玩。  相似文献   

17.
<正>自戏曲诞生以来,戏曲评论和研究亦应运而至,与戏曲发展互为呼应,相互烛照。简单梳理一下中国戏曲史,元杂剧的勃兴,明传奇的流传,清代京剧、地方戏的兴盛,中国戏曲史的三次高峰诞生了一批批杰出的剧作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不朽的戏曲剧目作品,亦催生了一批批戏曲评论家和戏曲研究专著,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庭芝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簿》等,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徐渭的《南词叙录》、李开先的《词谑》、何良俊的《曲论》、王世贞的《曲藻》、王骥德的《曲律》、  相似文献   

18.
改编自同名歌剧的现代黄梅戏《党的女儿》在歌剧与戏曲的交融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不但在唱腔音乐上拓宽了黄梅戏的音域,还在表演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突破,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民族性的音乐在多元化的舞台上呈现出别样的审美意蕴,对新时期戏曲审美艺术的再认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亏生先生的《黄梅戏风貌》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年级:六年级教学内容:学唱京歌《校园小戏迷》。教材分析:《校园小戏迷》是人音版十一册第四课的内容。这是一首戏味浓郁的京歌。短小精练的歌词里包含了京剧的行当、唱腔与韵味。通俗简洁,含义深刻,朗朗上口。2/4节拍(一板一眼),中速。本课原来是单声部旋律,教师参考戏曲中的锣鼓经,改编成二声部的合唱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