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碧芬 《现代传播》2003,(3):117-118
韩非的生平及其学说韩非是我国古代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各国争霸的战国时期 ,随着政治兼并的深入 ,韩非依法治国、以术治臣、靠势治民的观念不断受到重视 ,影响越来越大 ,逐渐演变成古代君王普遍使用的“道术”。在这个过程中 ,传播 ,是一个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环节 ,围绕他的学说推广 ,韩非形成了自己颇有见地的传播观念及技艺。韩非没有辉煌的政治业绩 ,却留下十余万字的政治理论、治国方略 ,后人将之编辑为《韩非子》 ,共 5 5篇。从思想体系看 ,绝大部分出自韩非之手。他全部学说的中心 ,就在于阐明“主道” ,即君主之道。也就是关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儒家显学地位的奠定者——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切入点,在探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董仲舒政治思想对汉朝政治、法律以及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和激烈的思想交锋,其中以儒家、法家倡导的人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思想理念最具代表性。客观分析其合理因素,对探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一书虽仅有10余万字,却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且深刻全面地体现了韩非的唯物主义思想、君主专制理论、效益思想、富国强兵主张,而"以法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非子》中《守道》、《安危》、《定法》等篇中。韩非积极倡导的"以法治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两个“紧密结合”,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新闻出版管理体系”(摘自石宗源同志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6.
周婉莹 《大观周刊》2012,(12):188-188
“节用”观是墨子治国方略中重要经济思想之一。《墨子·节用篇》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的脉络,墨子提出了以“国家人民之大利”为基准的节用原则,与现代设计中反对形式主义,倡导功能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墨子的主要观点,对于处理设计应用中美和效用、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帝王巡游作为封建时代帝王的一种外出行为。秦汉时期帝王的巡游对于以后帝王的巡游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帝王巡游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郭少云 《兰台世界》2013,(19):148-149
<正>西周是周武王在姜尚、周公旦等人的辅佐下推翻商纣建立的奴隶制国家,西周在建立以后在政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在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上,这些改变也体现在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上。在夏商时代,国家的君王宣扬"王权天授"的思想,大肆宣扬君王就是上天的代表,是不可动摇的。西周的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了修改,他们宣扬"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核心思想就是地上的君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正是政治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抨击封建帝制、总结借鉴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政在养民"、"以法治国"、"五权制衡"、"主权在民"等一系列治国思想主张,并在其具体的治国理政过程中践行了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生的角度分析李世民的治国方略,认为民生是李世民治国方略的重要视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等治国方略,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民生精神和民生理念。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海外发行最高纪录,是中国治国理政思想开启全球传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探究其海外传播范式,对推广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完善全球政治话语体系,为人类发展提供新模式借鉴和选择,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战国后期诸侯混战,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治国思想到政治立场都持有不同的见解。这些政治见解的不同,一方面影响了战国时期的音乐理论,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音乐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治国理论等。  相似文献   

13.
曹植虽然是一个成就辉煌的诗人,但是其对从政和治国的意念更加强烈,治理乱世,中兴国家始终是曹植的夙愿,因而他的诗歌作品长期承载着自身的政治抱负与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胡晓杰 《兰台世界》2014,(4):138-139
曹植虽然是一个成就辉煌的诗人,但是其对从政和治国的意念更加强烈,治理乱世,中兴国家始终是曹植的夙愿,因而他的诗歌作品长期承载着自身的政治抱负与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共历11帝,统治时间为97年。受其统治阶级蒙古族贵族尚武轻文的治国策略影响,元朝的政治法律等国家上层建筑并不十分完善。本文将从《元典章》入手,分析元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及其相关立法情况,着重分析其法律形式、法律思想及法律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田利兰 《兰台世界》2013,(12):55-56
隆庆帝入主紫禁城时,明朝经济和国家实力都因前期闭关锁国政策而下降.隆庆从实际出发,以开关为主要治国方略,从经济入手打开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枷锁,使明朝经济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隆庆帝入主紫禁城时,明朝经济和国家实力都因前期闭关锁国政策而下降。隆庆从实际出发,以开关为主要治国方略,从经济入手打开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枷锁,使明朝经济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路远 《新闻世界》2004,(4):36-36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对于推进我国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两会”甫一结束。中央便明确要求限期解决在一些地方存在着的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兼任企业董事长、厂长和经理的现象。这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毫无疑问。这一举措体现了以法治国的方略.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它主张统治者要坚持以身作则、以刑辅德的民本思想。这一理论对后世来说影响深远,是以后历代国君所效仿和实践的重要治国方略。本论文从两个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度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姜太公以仁得国、以仁守国,因俗简礼、尊贤尚功的治国方略,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效法,在当今依然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