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意味着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意味着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摆脱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魔咒。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人在科学发现、科学创造方面完全可以问鼎世界、折桂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也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且人数多?为什么诺贝尔奖到中国姗姗来迟且少得可怜?答案只有一个:我们的创造教育意识及操作路径探究已经在世界上落伍了。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第一现场2006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奖各奖项获奖名单于2006年10月上甸全部揭晓,5位获奖人均为美国科学家。这也是自1983年以来第二次由美国人包揽当年的诺贝尔科学奖。  相似文献   

7.
一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参加国际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我国选手摘金夺银屡见不鲜。这充分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聪明与才智。然而,在振奋与欣喜之余,人们不禁生出许多疑虑和惋惜:迄今为止,在代表着科技发展最高、最新水平的诺贝尔奖的上千名获奖者中,还没有一位中国公民! 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国要向世界一流科学水平迈进,争取赢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不容回避的。要实现智力上的奥林匹克--诺贝尔科学…  相似文献   

8.
李庆生 《少年月刊》2014,(Z2):61-62
为了奖励(jiang li)科学上育杰出贡献的人,世界各国曾先后设立了各种科学奖。这些科学奖多数限于奖给本国的科技人员,而不限国籍(ji)、人种、语言的世界性科学奖只有少数几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  相似文献   

9.
以诺贝尔科学奖为标志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主要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无缘诺贝尔科学奖原因很多,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科研、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切切实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亲吻”诺贝尔科学奖,否则,就不会筑起通往诺贝尔科学奖的“通天塔”。  相似文献   

10.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0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国内外的积极反响。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她从青蒿中成功提取了治疗疟疾效果显著的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以此征服了诺贝尔科学奖评委。由于她获得的殊荣与青蒿和治疟有关,因此我们不妨去看看从古到今"治疟"与"青蒿"中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最近,人们在探讨为什么建国五十年来,我国还没有产生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全民族的科技意识亟待提高。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  相似文献   

13.
金蛇之下     
要说中国人中不知道诺贝尔的大概很少,国家号召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这科学之林的最高奖励就是诺贝尔老人家留下来的。可中国人知道卡洛林斯卡的,恐怕不多。个把明白人听到这个名字或许认为是哪个洋美人儿的芳名。不过在国际医学界卡洛林斯卡绝对是个叫得响的名字,要知道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医学奖就从这所大学的评选委员会中决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06,(11):24-24
1983年和2006年诺贝尔科学奖两度被美国包揽,为什么诺贝尔奖如此青睐美国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难以全面,但美国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近百年来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而始建于187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更是以其先后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形成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创下了一个科研组织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团体世界纪录”和一个科学家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个人世界纪录”,被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法宝”,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有…  相似文献   

16.
大学历来是出人才、出思想、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历届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有不少就来自大学。中国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基础科研人才,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一个掌握汉字的人,都是这个星球上最独特、最聪明的人中的一员!读懂了汉字,就真正地读懂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智慧被汉字呈现得淋漓极致。为什么使用汉字的人会更聪明?汉语,不仅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而且将是互联网时代最科学的语言!下面我们看看大家是如何从专业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文章素材来自网络,向各位原作者们致敬。语言和思考的速度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的思考速度快。因为中国人的"声音的种类"比美国多。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10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 在随后的10多天时间里, 各个奖项相继揭晓。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 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的父亲47年前就是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至此,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共有6对父子、4对夫妻以及1对兄弟先后获得过该奖。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06年的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星莎朗·斯通将担任颁奖晚会盛典的嘉宾主持。12月10日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颁奖仪式都安排在这天举行。  相似文献   

19.
路甬祥 《科技文萃》2001,1(1):65-66
研究诺贝尔科学奖与20世纪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中认识原始性创新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进一步推进观念、体制与管理创新,建设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将会有很好的启示。尽管,我们并不赞成把获得诺贝尔奖刻意列为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如诺贝尔奖一般世界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应是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小资料     
诺贝尔奖知多少到1997年底,共有669人获诺贝尔奖,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447人,获科学奖的美国最多,为191位,其次为英国、德国、法国。发展中国家获奖的,阿根廷为2人,印度为1人,巴基斯坦也有人登上领奖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