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童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家的一员,他的小说《米》、《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呈现出历史观念上的民间化、写作立场的人性化、叙事手法的虚构化等创作特征,这些小说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描写、虚构与想象的笔法、循环主义的历史观、对宏大历史的解构、对"人"的历史的重构等特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历史,又是文学。是历史就必须严格遵守历史事实,而不能象小说那样随意虚构;是文学则又不能不有所想象,有所创造,有所虚构。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以他卓越的艺术才能,将二者统一了起来,经他复制加工出来的人物传记,既是历史的真实,又是艺术的真实;既是实录,又富于故事性。  相似文献   

3.
王青伟的《村庄秘史》,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小说中大量象征性事物的运用,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神秘且富有地方色彩。鲜活的人物形象与宏大的历史事件相互结合,使小说既具有魔幻色彩又呼应社会现实。在五个串联的故事中,小说所展现的人性之思尤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在重建东方机制的同时丑化东方,使其与落后、情欲等联系起来,从而使西方凌驾于东方。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女书、老同及女性缠足等文化现象。但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大并扭曲了这些历史文化场景,以迎合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虚构,从而满足西方文化对于东方的窥奇心理。  相似文献   

5.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6.
《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的一部代表作品,他借助了上个世界初在美国纽约发生的一系列历史重要事件,在创作中虚构了一些故事场景并融入到真实的历史画面中,为小说丰富了细节与多元因素,也是历史叙事表达张力的显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的阅读与研究,探讨其历史的真实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的热潮开始在中国文坛兴起。李洱的《花腔》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它将历史的真相放置于虚构的历史阐释当中。《花腔》是一个"真"的故事,为了将读者引入"真"的陷阱,作者专门设置了两套语码系统去架构"真"的叙述。故事是在尊重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历史虚构与想象生成的产物。在真实与虚构迭生的迷宫中,我们应该抬头看看迷宫之外的世界,去探索历史真相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沙之书》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北京版语文选修教材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共识:让学生开启想象的翅膀,多元解读文本。《沙之书》是虚构的,他的虚构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那些非指示性和非现实性的情节之中,构成了小说无限神奇的博尔赫斯情结。1.关于《沙之书》"异乎寻常的重量"小说这样叙述,陌生人"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史记》"怨"、"愤"的情感,同时,他又秉承了古代史官"实录"的优良传统,将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抒发个人情感极佳地结合起来,使《史记》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史学巨著。  相似文献   

10.
《公众的怒火》是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典范之作,通过戏仿这一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小说揭示了所谓官方正史也不过是一种文本,是它特有的叙事结构使讲述的事件成为真实,而不是事件本身。通过重访历史事件,库弗重构了另一个版本的原子弹间谍案,模糊了历史与虚构、文本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思潮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对历史的再现功能提出质疑和挑战,历史事件不断地被解读,从而建构了不同的历史事实,该解读和建构过程亦被称为历史事件的情节化解释。小说《奈特·特纳的自白》从人性的角度,将美国历史上奈特·特纳黑奴起义事件进行情节化处理,艺术地再现美国南北战争前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重塑起义领导者及主要参与者的人物形象,诠释该历史事件的深刻寓意,建构不同的历史真实。作为虚构叙事,《奈特·特纳的自白》修正既定的历史叙事,质疑代表官方宏大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有效地对抗官方权力话语的制衡力量,还原了另一个版本的历史真实。因此,被看作边缘之声的小说叙事参与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董志正的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选取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 ,以高度的责任感 ,运用唯物史观去认识和表现历史 ,尊重历史史实 ,追求历史生活的真实性。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以翔实的史实作为全书的骨骼和筋络 ,以想象虚构作为填补的血肉和皮毛 ,从而构成历史小说的整体 ,是这部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红王妃》是德拉布尔受18世纪朝鲜献敬王后洪玉英《王妃回忆录》启发创作的作品。《红王妃》采用自传形式,以真实的历史材料和人物事件为依据,又有"虚构"成分,将真实的朝鲜王妃和虚构的现代英国知识女性芭芭拉.霍利威尔的生活经历并置,体现了德拉布尔小说创作的新实验手法——模糊传记与小说之间文体界限。《红王妃》通过消解时空限制,跨越文类界限,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人群的人文关怀,实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史记论文》初刻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清代第一部《史记》评点专著.《史记论文》指出:《史记》叙事或有虚构成分,节奏多变;《史记》写人注重轶事生色,语言富有个性化,角度多变.《史记论文》的评点,突破了传统史学话语的桎梏,彰显了《史记》的文学意义;《史记论文》的评点,借鉴了金圣叹在小说和《史记》方面的评点成就,突破了明代《史记》评点以章法、句法、字法为核心的分析范式,为后代的《史记》评点和批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首义英雄》再现了以吴兆麟为首的一群平凡勇士的生活、斗争图景。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形式,使历史人物和小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而根本有别于为追求刺激和娱乐而任意虚构的所谓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一书列举大量神话材料论证《史记》的著述表明司马迁对君权来源的看法,并以此说明《史记》有神学目的论倾向。其实这是对《史记》的误读,是囿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该书举证的神话材料涉及了《史记》阐释的历史化神话、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等问题,司马迁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使他能超越君权神授的思想,把握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史传文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源头这一理念出发,以《史记》和《三国演义》的关系作为个案,从思想内容、美学风格和叙事艺术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讨。重点分析了《史记》的实录和春秋笔法对《三国演义》在题材和思想倾向上的影响,认为《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与悲剧风格、叙事虚构等与《史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张继传奇》有扎实丰富的史料文献,但不是历史研究;有精妙的细节与情景、有节制的想象,但不是虚构;有人物形象,但不是传记。人物、事件、场景等都纳入到一种生命的体验,文化的沉思之中。小说演绎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如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文化鼎盛时期的皇权制度、科举制度、外交制度等;处在权利中心的宫廷文化和处在民间的风俗文化、武侠文化等。而贯穿于所有文化核心的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前101年)三千年来的历史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记录,对这一长时期的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实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史学纪传体奠定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纪传文学名著。作为历史著作,从内容上讲,当然不同于小说作品。史书要求“实录”,人物、事件都必须有史实为据,不允许象小说那样虚构,而《史记》则在历史原则的制约下,发挥了高度的文学性,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材料翔实,绘声绘影,注意故事的起伏变化和脉络连贯,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这些特点,对后世小说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运用《春秋》笔法,在实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史记》在写人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代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成为历代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