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1):49-52
为进一步推进对晚清名臣翁同龢书法艺术的研究,概述了翁同龢生平及艺术成就,继而提出问题,运用文献法、图版法对翁同龢书法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特点及成因进行梳理:通过科举需要及文人思想对翁同龢前期书法风格的影响,剖析了翁同龢前期以"馆阁体"为主的书法风格;通过取法、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翁同龢后期表现的尊碑崇古、用笔朴拙、结构跌宕、章法灵活的书风特点;最后,在梳理翁同龢书法风格的基础上探寻其书风形成原因,得出了晚清"尊碑重颜"的书坛发展导向及翁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翁同龢书法风格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为翁同龢书法艺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尝试。  相似文献   

2.
翁同龢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书画诗文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化艺术家。就其绘画领域而言,翁同龢既有以王翚、王原祁为中心的绘画收藏,也形成了"正统"、"尚古"、"深厚"的绘画美学观,并且落实于以"藏"养"作"的绘画实践。在绘画中摆脱世俗烦恼、净化心灵,成为翁同龢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藏有杨泗孙致翁同爵与翁同龢兄弟信札8通,此前从未对外刊布。这些信札作于咸丰三年至四年(1853-1854),写于杨泗孙从京城返回常熟的途中,或是回到常熟之后。这些信札为我们了解咸丰初年常熟籍京官的一般情况,了解从通州到江南运河沿途的情况,了解太平军占据南京之后以常熟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社会的基本变化,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晚清名臣翁同龢与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被世人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翁康二人关系甚密,是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在康有为的著述中亦可找到诸多翁氏"荐康"的相关内容,但在翁同龢的著述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事实究竟为何?通过对当事人及相关人物所记载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可推断翁同龢"荐康"之说不可信。  相似文献   

5.
翁同龢与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交往中的信函成为研究清末政治斗争、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宝贵文献材料,但2005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龢集》对集中收录的翁同龢致张謇文稿的系年考订有多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翁同龢历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并授为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等重任要职,是晚清政坛的关键人物,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2005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的"文献丛刊"中谢俊美先生整理的《翁同龢集》,收录了翁同龢书札,所及内容颇多,是研究翁同龢生平活动和晚清社会的重要资料,亦是全面研究翁氏家族的第一手资料。但其文字释读和系年错讹颇多。有鉴于此,对翁氏书札作进一步的修订和正误工作很有必要。本文选取国图藏翁同龢致其门生费念慈书札,重新释读、考证,纠正了《翁同龢集》释文的个别失误,对每通家书的系年及相关史事的考证,附于该通家书之下。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统的地缘、学缘和业缘关系,海虞翁氏和庞氏构筑起绵延数代的通家之谊。本文通过对《翁同龢日记》的文本梳理,从政事交流、文人唱酬、家族往来三个方面,重点考察翁庞两家核心人物翁同龢与庞钟璐的交谊,从一个侧面了解翁同龢的人生事业、思想理念、处事为人及志趣爱好。  相似文献   

8.
萧公权先生在《翁同龢与戊戌维新》一书中,对翁同龢支持戊戌变法的动机作了剖析,肯定“爱国的情操与个人的野心因而合流,促使翁氏做出如一八九五——九八年间的发现。”进而指出“当他实现雄心的前景看好时,他资助那些有适当条件或者献身于变法工作的人;但当这个好景失去时,他便迅速易帜。”本文认为将个人野心和爱国思想并列为翁同龢支持戊戌变  相似文献   

9.
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进入仕途之际,正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在1867年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中,翁同龢并没有卷入论战的核心,但他站在守旧派一方,极尽密谋策划之心力,表现出了固守中国传统的思想立场。翁同龢在同文馆风波中的言论举止,不仅有对西方列强持暴而来给中国造成的丧权辱国所宣泄的民族义愤,也隐含了在"华夷之辨"的传统等级秩序下表露出的华夏中心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0.
常熟翁氏家族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翁心存日记、诗文集的整理,不难发现其蕴含的广阔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就翁同龢研究而言,重视对家族性、非家族性文献的挖掘,无疑有助于拓展研究视角,带来新的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翁氏家族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立身处世,具有很强的榜样性与践行性。开展翁氏文献的出版及其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常熟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对翁同龢做综合立体地透视,是未来翁同龢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德性与读书     
正"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清末翁同龢为南浔张静江故居题的一副对联,翁同龢的这副对联包含着他读书观史、阅人处世的切身体验。正所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家族如何福泽绵延,个人如何立身处世?作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他治家的信条是"积德",是德性教化,而非望子成龙。"读书"是他心目中的"第一件好事",他将"读书"与"积德"并举,而非  相似文献   

12.
<正>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校至今,我一直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根据陈旭麓教授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念和思路,边教学,边进行多项专题研究。翁同龢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项。还在我读研究生时,陈旭麓教授正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主编《中国近代历史》小丛书,经他同意遂选择翁同龢这个人物展开研究。从那时起到现在已有30多年。现在将研究的情况略作总结,并就教于学界同仁。一我对翁同龢这个人物,起先可以说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光绪朝立嗣危机以及随之风潮骤起的继统之争中,翁同龢以帝师之尊的身份,参与了选储立嗣的廷议决策。他主张"在继穆宗之统绪,非别立一君",排除将来废立的可能性,从而为光绪立嗣寻求合乎情理的解释。翁同龢敢于任事、办法得体的解决之道,更加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和器重。  相似文献   

14.
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中系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认为先秦的历史记载是层层累积起来的,后人的不断添加使它越来越丰富。人为造就的历史不仅存在于先秦文献里,也同样存在于中国近代历史中。翁同龢被罢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提出问题翁同龢被罢免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纪念翁同龢逝世100周年的近十年来,近代史学界通过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方法的更新,开拓新视野、采用新方法、坐实新材料,将翁同龢研究由政治史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逐渐渗透与扩展,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进展。但要看到,继续深化翁氏研究,有待于开拓新文化史的视野,并纳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视域。立足这一学术空间的拓展,无疑有助于形成更加丰满、完善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2014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翁同龢逝世110周年纪念。迄今一百多年来,学界在翁同龢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但平心而论,在泛政治化语境的传统叙事框架下,历史人物形象难免类型化、程式化甚至脸谱化。伴随20世纪80年代研究范式的转变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历史研究的视角得以延伸,逐渐由政治史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研究主题不再单一,而是立足于整体史观的  相似文献   

17.
爱国政治家翁同龢(1830-1904)是近代中国颇具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因主张革新、支持变法事业,1898年7月遭顽固派开缺革职乃至编管严惩的政治迫害。至1904年7月去世前,翁同龢在故乡常熟度过了人生最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图藏《钱廷锦评点并跋翁同龢并临严虞惇批明刻〈东坡先生诗集注〉》中翁同龢之题跋及文中严虞惇、钱廷简对苏轼诗歌的注释、评论加之与王文诰本《苏诗集注》的对比,以此来总结清代初期常熟地区的诗歌理论发展规律与诗歌创作风习。  相似文献   

19.
讥官联清代光绪某年,许多地方发生灾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李鸿章、翁同龢都是朝廷大员。有人就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他们:“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___世间荒。”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翁同龢是江苏某地人。这副对联的妙处在于把二人的官职、籍贯嵌入,如上联“合肥”的“肥”字与句末的“瘦”对比鲜明,讽刺深刻而尖锐。那么,你能据此在下联画横线处填入翁的籍贯,把对联补充完整吗?  相似文献   

20.
金瑛 《教师》2014,(8):53-54
翁同龢,清朝两帝之师,在长期的帝师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观。本文对他的教育观以及这种教育观对于我们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