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其性格的社会内涵、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都极其丰富复杂.我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性格,其复杂性没有超过阿Q的.阿Q有时表现出农民的质朴,有时又表现出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时而自卑,时而自尊;时而自负,时而自轻;时而不满权势者对他的凌辱.时而又愚弄比他更弱的弱者;他拥护“男女之大防”,却又向吴妈求爱;他鄙薄城里人,却又窃笑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的煎鱼;他曾经很保守,凡是不符合未庄传统习惯的,都被他视为异端,然而辛亥革命的浪潮进未庄时,他也起来“造反”,“革这伙妈妈的命”.尽管阿Q的这一系列性格都是充满矛盾,错综复杂的,但仍然使人感到杂而不乱.这是因为阿Q性格中有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定向发展的基本性格,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在未庄是个弱者,他所受的压迫和凌辱是最深重的,但他却非常自尊自负.阿Q见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便手舞足蹈地自封为赵太爷的本家;跟别人口角的时侯,常常会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以阿Q的活动作为线索,塑造典型的阿Q形象。此一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Q是英文question的缩写,Q表明阿Q人生意义的空洞;Q与阿Q人物形象相似;Q也是阿Q极力想画圆却画不圆的图,也是社会背景的映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之为线索,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深刻主旨。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阿Q没有能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的言谈举止让人费解,他在社会中挣扎,却最终被社会抛弃,我们觉得他可笑,又觉得他可怜!可悲!好像所有的不幸都被他贪上,我们不仅要问社会对阿Q做了什么,阿Q自己又做了什么。这是鲁迅先生要揭示的问题,即唤醒昏睡的人们。阿Q认不清自己,他无法觉醒。原因在于阿Q存在着人格缺陷,而缺陷又是社会造成的。精神分析理论能完美揭示阿Q在特定环境下的种种奇怪行为,让我们对阿Q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5.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人物。本文将从环境与性格两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人物的悲剧性,进而揭示中国国民的悲剧性。关于阿Q的性格悲剧,本文将重点分析他性格中的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麻木健忘和精神胜利法。本文认为,一个人的悲剧命运是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性格的缺陷共同作用造成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他在1885年11月26日给敏·考茨基的信中,通过评论她的长篇小说《旧人和新人》提出和阐明了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谈到了典型的塑造和倾向性的问题,今天学习起来,不禁使我想起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如果我们说恩格斯在信中是用理论来阐明文艺创作规律的话,那么,鲁迅的《阿Q正传》则是在实践上来证明这一规律的。当然我们不能设想鲁迅是读了恩格斯这一论述后才进行创作的,而只是由此可看出正确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是多么的不谋而合,而由此也可推出恩格斯在这封信中所阐述的观点的正确。这里只就恩格斯在信里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不仅在国内蜚声文坛,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独具匠心,采用了反讽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由于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有分析,揭示了阿Q主义的实质,辨析了它与现代意识的联系,强调了它们之间一正一负,可以互补。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阿Q与堂·吉诃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色彩。当这些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后,便成为“又是世界性的,又是人民性的文学”(别林斯基)。而这些作品里的典型,都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的不朽形象。阿Q、堂·吉诃德便是其中之列。 阿Q与堂·吉诃德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前者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后者产生于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时间相隔约三百年,地跨欧亚。并具有不同的民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祥子有毅力、有目标,面对生活的挫折,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最终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走向精神崩溃;阿Q没有目标,更没有毅力,面对困境,自我放逐,不断运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最终因放浪,被送上断头台。他们两个是人性中两个极端的典型,是一种对立的人格,同时,他们两个人的个性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片段采撷     
《阅读》2012,(9):29-29
我的数学老师姓王.一开始认识他,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老师。他每天一早就到教室来批作业,话也不多。下课的时候,也很少跟我们开玩笑。有时,我们上课稍微有点不认真,他就会马上警告我们,我感觉,王老师有一点点凶哦。  相似文献   

14.
从符号学角度看,阿Q形象符号有着丰富而特别的含义.文章从形象符号的能指、所指、意义等方面对阿Q形象符号的含义作了具体的阐释,并指出这就是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杰武什金与阿Q同是身处下层社会的穷苦人 ,有同样苦难的遭遇和自轻自贱的个性心理。同时又有不同的个人行为 :扶助贫弱与欺负弱小 ;不同的生活态度 :忍耐安命与“想要革命”。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早期文献看,从朱蒙开始的高句丽王族以高为姓的可能性不存在;高句丽人留下的金石资料上从没有在邹牟之前加上“高”字;从朱蒙的出身看,他也不应该姓高。高句丽“以高为氏”应产生于长寿王高琏时期,具体时间可以高琏迁都平壤为界。  相似文献   

17.
陈可歆 《阅读》2012,(9):26-26
我的语文老师姓徐,因为班主任也姓徐,为了区分开来.我们叫她大徐老师。 大徐老师中等个儿,不胖不瘦。她有个习惯,喜欢扎马尾辫,这样看起来显得有活力、有精神。大徐老师会用眼神和我们交流,当有同学开小差时,她会瞪着他,好像在说:“上课要认真!”当她夸奖学生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缝。  相似文献   

18.
吴嘉纪是清初明遗民界出现的名人,他作为清初典型的明遗民诗人,其人其诗都具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但目前对他的研究还很有限。从他生活的年代到他逝去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对吴嘉纪诗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概述,将目前学界对吴嘉纪及其诗歌的研究进行总体把握,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作品大多带有讽刺意味,尤其是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阿Q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形下的典型的农民形象,其带有农民的朴实,也有点市井的狡猾,心理上更总是让自己处于优胜,还自创了“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植根于封建统治的泯灭人性的被迫反映,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农民的窘境与愚昧,同时也披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现代的思想启蒙和旧思想的“根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快乐小子从上次的人家出来,情绪低落,一路也无心再赏景了。低头思考着那道关于时间的题目,哪知越想越没有思路,只好作罢。幸亏快乐小子善于运用“精神胜利法”,他心里琢磨,这家出的题太偏,让我再找一家试试。正这么想,前面又出现了一户人家,快乐小子毫不犹豫地敲门入内。主人家也十分热情地说:“这几天我设了一个成语擂台,欢迎你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