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主题说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寄南山,归隐园田,这种志趣,不只内化在了唐代诗人们的心中,更时时回旋在唐诗的创作当中。但是,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南山”背后,掩藏的是诗人们不同的情愫:有人确是情爱“南山”、身归园田,如暮年时的王维、白居易;有人则是仕途踬踣、放浪“南山”,如失意时的李白、杜牧;有人只是意寄“南山”、示其高洁,如早期的丘为、孟浩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南山”广泛出现于《诗经》中,其背后有着悠远而深厚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国风》中的“南山”均与男女情事有关;另一方面,《诗经》中的“南山”又与长寿多福有关。而这一切,又无不与大禹和高唐神女的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论海子诗歌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子诗歌的意象自成体系,其中“太阳”意象豁人耳目且贯穿海子诗歌始终,形成一个自足的意象系列,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太阳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还派生着“火”、“光明”、“血”等变体,共同构成了一条超越“此在”之路。“太阳”是海子内心充满创造活力和疯狂气质的另一极,是与土地母体相对的父本的象喻,是海子倾力完成的最有张力与深度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意蕴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在于有两个具有丰富化内涵的词,即“菊”和“南山”。菊花在晋代,不仅被认为有药物功效,同时具有君子之风、傲霜之气、纯洁之性、高尚之节。而“南山”则象征着昌盛、长寿、崇高,更主要的是它代表着归隐之意。这两句的意象各有侧重,但又息息相通,互为表里,表现了作的人生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别离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尤为执着与深刻,这不仅因为词境适合表现别离主题、词体中的长调慢词比诗体有更大的伸展空间,更因为词人能把世相沿袭的诸多别离意象运用得推陈出新,本仅就“柳”这一意象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底蕴--荣格原始意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意象是荣格心理学说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人类古老活动的经验在心灵深处的积淀。文章试图以原始意象与本能、意象和原型的关系去廓清原始意象的真实涵义,并指出了原始意象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鬼门之树”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映了先民怎样的信仰观念?笔者以“鬼门之树”意象为契机,勾连起诸多文学意象和民俗事项,以期追述远古树母神崇拜和死亡再生信仰在“鬼门之树”意象上的象征综合及其在后世的遗留和演变。  相似文献   

9.
一、主题说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寄南山,归隐园田,这种志趣,不只内化在了唐代诗人们的心中,更时时回旋在唐诗的创作当中。但是,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南山”背后,掩藏的是诗人们不同的情愫:有人确是情爱“南山”、身归园田,如暮年时的王维、白居易;有人则是仕途踬踣、放浪“南山”,如失意时的李白、杜牧;有人只是意寄“南山”、示其高洁,如早期的丘为、孟浩然;  相似文献   

10.
辛稼轩的词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意象,稼轩词中主要有“东山”、“南山”和“青山”三种山意象,“东山”象征作者收复山河的志向,“南山”象征作者隐居生活的苦闷,“青山”是作者精神上的挚友.稼轩词中的水意象是作者情感意志与作者历史观融合的产物.分析稼轩词中的山水意象,有助于研究稼轩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1.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最高的政治活动中心,又是最高的艺术殿堂,艺术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上的阐释,在这里得当了最有效的实证;人民大会堂里的中国画如果被称谓“艺术的国家形象”,确切地说是最能代表着“国家的艺术形象”;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画作,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作品展示场地及其化内涵,都可以说是政治与艺术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禹贡》与《山海经》都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地理著作,都记载了湖北古地理的许多山川、河流、物产。相比之下,《山海经》所载山水、物产较为《禹贡》详细。从《禹贡》和《山经》里的植被、矿产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湖北的植被覆盖率不错,矿产丰富,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分布带。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外界及自身种种奥秘的探寻、体察和省悟,是通过“知识”、“智慧”与“直觉”三条不同层面的管道进行的。这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三种基本模式。它们品位参差,质地有别;但各得其所,各显其能。知识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即可掌握,但它或会因为过时而遭淘汰;智慧却不会过时也无法通过学习来“移植”,只可自我生存。“知识”必须有“智慧”参与运作,才会产生力量。因此,“知识就是力量”的提法有失偏颇。“直觉”分“先验直觉”和“经验直觉”两种,是一种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认知管道。它把悟性发挥到极致,在知识与智慧难以企及的幽冥之域延伸着人类的视界,跳过了逻辑的引领而直奔事物的本质与主题。如今,大量的知识废料和信息垃圾正窒息着我们的灵感智慧,消解着我们的直觉能力,给人类的认知领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在错杂的岔路与纷乱的迷雾中,我们需高擎慧灯,审慎前行。  相似文献   

14.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5.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天性冲突”的特征;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人格放逐”和“人性回归”的精神特质。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也体现了孙悟空的人生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其第一首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已成千古绝唱.其故事虽然神奇而近乎怪诞,但男女问所表现出来的竖毅执着、矢志不渝的至爱深情,则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尤其是华山女子那种视爱胜命、以身殉情的大爱精神,则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全诗谐音双关.自然成韵,句式参差,节奏明快,比喻夸张,语朴情真,多用方言,风味独特.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桃花源、梁山泊、花果山、大观园这样的胜地,是中国人景慕向往的诗意家园。虽然对于这些诗意家园人们"心向往之而终不能至",但它们却仍无愧为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亮点,并且丰富着幸福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侠之风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明代底层文人成为山人后的生活走向,也使我们能进一步探索山人的核心价值。侠的叙写和侠气的抒发,成为山人文学创作的动机与主要内容,给明代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山人在塑造自己侠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题材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人吸收信息的方式是多样的,获得知识的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教学中存在差异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教师要善于用独到的见解、丰富多彩的“语言”,去激发、启迪不同个性不同素质层次的学生,让教育富涵个性,富涵人性,富涵灵性;要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其生命的创造冲动,张扬其独特的个性,唤醒其天性中最灵动、最美好的天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江南》古辞的全面考察,文章认为它在“原生态”的状况下具有特殊的实用功能,同时又是爱情的隐语和谑辞,而叠唱与相和是其最基本的歌唱方式。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乐府文学中《采莲》诸曲和在文坛上竞相绽放的“莲花文学”的鼻祖,而且还是孕育诸多“《江南》体”诗歌的母体,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