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罗益群 《图书馆》1989,(2):68-72
陈登原先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中曾将造成古代典籍厄运的火灾与因气候引起的虫害与腐烂之灾进行一番比较后,得出了一个较为允当而又十分惊人的结论:“火固足以厄书矣,其次则有慢性症之蛀与霉烂焉。其为祸之烈,虽不及火之促逼,然往往毁坏典籍于不易觉察之间,则其害亦可谓烈与火欤。”古籍作为载记古代学术文明的实物,它的保藏与流传又与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湖南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古籍保护影响的因素湖南位于中国东南部,居洞庭、长江之南,南岭以北,在北纬24°10′—30°05′,东经108°50′—114°15′之间,就纬度位置来看,最南距北回归线仅1°13′,东南边境距离海岸亦  相似文献   

2.
南宋私家藏书人数之多、分布地域之广、藏书种类之杂堪称史无前例。这一盛况的出现根源于宋代普遍的读书之风,官方对典籍的重视以及士人著书立说以求不朽的人生志趣。私家藏书活动在保存文献典籍、扩大典籍实用价值及推动古代治书之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是清康熙年间毛扆编写的鬻书目录,嘉庆五年黄丕烈刻入《士礼居丛书》中,流传始广。明末清初,常熟毛晋汲古阁不仅刻书数百种,风行全国,对我国古代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影响很大;而阁藏书籍之精善丰富,更为世所艳称;可惜没有留下完整的藏书目录,不能了解阁书的全貌。《秘本书目》虽只著录毛晋幼子毛辰藏书的拟售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祭“稷神”,起初的“稷神”是炎帝神农氏之子,名曰柱,一说名曰农;到了周朝,所祭“稷神”为后稷。  相似文献   

5.
李春光 《图书馆论坛》2002,22(5):177-179
毛晋是明末清初一位赫赫有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所辑《津逮秘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丛书,此书收录了许多罕见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笔记杂录,尤以宋人之笔记为多,他一反明代编辑丛书删节割裂之陋习,收书多为首尾完备的足本,注重选择善本,进行校勘,为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典籍的损毁古人称之为书厄。隋代的牛弘首次对我国历史上典籍的重大损毁事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两宋时期,学者们研究书厄的眼界已经拓展到政治、军事之外。明代是继隋代之后,我国书厄研究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了大量相关著作,丰富和细化了古代书厄的分类研究,进而推动了我国古代书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汲古阁毛晋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其刻书多达六百余种,为历代私家刻书之首。凡收藏中国古代典籍具一定规模者,无论中外图书馆或私人藏书家,其藏品中无不都能觅见毛氏藏书、刻书、抄书、校书。可见,毛氏藏、刻、抄、校事业之影响深远。毛晋亦是一位词学大家,其汇辑的《词苑英华》及其著作《词海评林》,均为词学典籍,本文注重介绍这两部后世学词者极其珍贵的工具书和词学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8.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1],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2].  相似文献   

9.
聊谈古代典籍的研 究和整理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延续至今,遗留下丰富的典籍文献,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悠久、民族生命力强大的表现,它本身就足以自豪。对这些典籍如果能够善为利用,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提供历史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青州归来堂是两宋之交一座颇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本文详述了它的致毁过程,指出靖康之变、金人人侵是归来堂焚毁的主要原因,而他人觊觎却是这座藏书楼致毁的最终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他人之觊觎是私家藏书书厄的一种重要因由,可补历代书厄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迎春活动古而有之,经过历朝统治者的不断更新,到了明清两代渐趋完善。它既表明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事将要开始以劝农的主题,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思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一些清代的“春牛芒神图”。即是迎春活动中所祭奉的神祇。 勾芒神在古代神话体系中,既是掌管万物萌生的春神,又是掌管一年吉凶的值岁神。值岁神在民间一般被称为太岁。崇好吉祥、求之如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人们幻想以祭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人们常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我国古代的书籍,这是毫不过份的。从殷商的甲骨文到近代,我国书籍的历史有三千几百年。据估计,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典籍,就有近十万种之多。其中不仅有历史的、文学的,还有哲学的、医学的、农业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这些典籍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惊人的聪明才智。这些典籍不仅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民族的一大笔极其珍贵的财富,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唐代以来,我国就有许多藏书家,他们嗜书成癖,收集保存了大量书籍。唐代韩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是我国古代三大刻书地之一,刻书业的兴盛促进了藏书业的发展。福建藏书家们在搜集、保存古籍文献的同时,抄写、刻印了大量图书,为保存与创造中华文化典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列举史实浅析之。  相似文献   

14.
卓婕 《出版参考》2004,(8):54-54
本雅明在《单向街》中说:书和女人,都可以带到床上。把书比作女人,是本雅明的发明。在我看来,书比之女人的优点在于,女人可以抛弃你,书不能,只要你需要,它就永远陪伴你度过漫漫长夜。古代的诗人说,最佳状态是年年岁岁一床书。  相似文献   

15.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可以说,汉代的图书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汉武帝倡导,刘向、刘歆父子集其大成,但不能忽视汉初开国元勋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界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评价大多认为是“藏书为主,用书为辅”(如《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编后”开头就是这样说的),对现今流通服务工作中一些保守现象的批评,动辄说是封建藏书楼思想.古代的图书馆真是重藏轻用或只藏不用吗?考证史料,并非如此.(图书馆这一概念是近代使用的,中国古代并无这一明确的学术概念,本文姑借用之.) (一) 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关于图书馆活动的记载.先秦典籍《周礼》(即《周官》)一书首先提出了“辟藏”的早期图书馆观念.《周礼》明确提出古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稽考  相似文献   

17.
古代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皇览>是我国类书之始.百科类书有两个渊源:<吕氏春秋>和<尔雅>.中西方古代百科全书在形态和性质上各有不同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黄帝学派古佚书的第三篇,题名为《称》,全文一千六百字。此篇文体特殊,由一些内容不相关连的独立语句组成。最近,谭家健先生指出,与《称》篇文体相似的古代文献,还有《逸周书》中的《周祝》,这一意见是很值得重视的。祝是古代神职人员,掌文辞和宗教礼仪。《说文》云:"祝,祭主赞同者。"《周礼·太祝》云:  相似文献   

19.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0,(5):100-100
在我国古代,由于印刷业的发达,有些书被大量地翻刻出售,作品具备了商品属性,于是产生了保护版权的需要,如宋朝政府规定,民间出版的书籍,如果有人翻印,即“追板劈毁,断罪施行”。有些书上也刻有“牌记”,标明“已申上司,不许复版”,这是我国版权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乃至十八世纪中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初缮七份,分庋七阁。其命运多戕,未及百年,已毁其半。书成后有四阁相继惨遭兵火,至今完整保存者仅三阁而已,经此事变,四库研究遂大受影响。今人之于《四库全书》,以国宝待之,有诸多学者进行研究,并形成"四库学"。然在"四库学"研究之诸问题中,尚有许多未有定论。种数问题,其一也。其始,《四库全书》编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