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学习信念蕴含于个体的自我系统之中,包含学习目标和自我效能感两方面的内容.学习信念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其内隐机制有待进一步通过实验加以证实之外.个体所处文化,尤其是通过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而传递的文化对儿童学习信念的影响已得到众多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儿童学习信念的自我建构及文化对儿童学习信念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两个研究领域的重点似乎在向同一方向转化。传统的静态、线性儿童发展观正在逐步被动态的、系统的儿童发展观所取代,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作为一个主动的、正在发展中的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中的他人、客体以及符号之间越来越复杂的双边互动过程。同样,对儿童学习的研究也从对学习过程中个人思维表征特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的社会性与参与性特点的关注。有效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体活动,它依赖于个体及其周围的成人、同伴以及可用的资源所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近来的研究证实了学习引导发展的观点,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再认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成人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革命首先是观念的革命。我们要学习瑞吉欧,真正学习的是它的儿童观、教育观。在瑞吉欧人的眼中,儿童是拥有权利的独特个体、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儿童有自己"内在"的生长法则。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生命感受的教育沉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教育都必须研究三个问题:教育的对象是谁?教育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是什么?教育者的意图和教学内容如何实现?第一个问题是对教育对象的设定,第二个问题是教育的理想目标,第三个问题是教育方法。我们教什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儿童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除自身的生物性外,还有心理、社会等方面内容。因此基础教育必须把儿童真正作为儿童来教育,尽量满足他们整体性要求。儿童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调动生命机能,对来自于生命内外部的信息进行获取、反馈和有效调适的过程。这是一…  相似文献   

5.
"儿童法则"是儿童学习、生活时内在与外显心理、行为所遵循的规则。作为独立的个体,儿童认知与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自我的心性法则,他们有自我的生活法则,他们有自我的体验法则……我们应遵循"儿童法则",实践我们的"习作"生成。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 学习困难儿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缺乏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第二层次是学业不振,这类儿童有学习的愿望和动机,由于对学习的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不好.以上两种学习困难儿童没有智力方面的问题.第三层次学习障碍儿童属于智力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重点针对前两层次儿童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差等由于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7.
学习困难儿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进步的角度看,我们都需要理解和关注这群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对它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有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是5%,也有人采用7%或10%,这说明了学习困难儿童是同伴人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们对学习困难从各个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学习困难儿童的归因方式、学习动机、认知特点、自我概念等等,而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涉及的很少,相关的研究也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学习困难儿童人际关系特…  相似文献   

8.
学习故事是一种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进行的叙事性评价方式,对教师理解儿童和帮助儿童进一步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幼儿个体认知发展、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等视角,学习故事都蕴含着"儿童中心"的理念,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借鉴学习故事必须进行本土化探索,教师在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要把握课程内涵并熟知儿童学习轨迹。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不良是指个体的实际学业成就与根据其智力潜能期望达到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达到一定标准时就是学习不良。我国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主要从其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与相关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特点及影响因素。本文总结了国内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以便理清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福建教育》2011,(4):4-4
高杰在《学前教育》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从学习主体的维度上说,学习既可以是个体学习,也可以是集体学习。绝大多数的学习品质定义都指向个体学习环境,人们最关注的往往也都是儿童在个体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而对个人在集体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论述较少。但是,儿童在进入正式的教育机构以后,主要在集体环境中进行学习,与他人的正常人际关系及集体环境下的良好学习素质既保证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课程目标应为宣扬儿童文化的首要载体。但在现实中,儿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目标中却被忽略了,这主要表现在:儿童游戏文化的缺失、儿童个体文化的缺失、儿童共同体文化的缺失三个方面。通过透视这三个方面在幼儿团课程目标中的缺失,我们呼唤儿童文化回归课程,希望唤醒幼儿因课程自身的文化意识,让儿童文化选择是幼儿园课程目标文化重建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儿童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学习策略去完成学习行为的自信程度。情绪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儿童调整情绪,树立合理的学习信念,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学习效能感。  相似文献   

13.
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坚持扶智与扶志并行是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成就动机反映个体追求成功的内部驱动力,是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着力点。媒介作为个体生态环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成就动机的培育过程。鉴于此,对西部某地区抽取1417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验证假设模型,解析大众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是大众媒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就动机的中介变量,且“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呈现链式中介效应;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行为通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显著负向影响其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其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通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其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据此,对这一机制形成的内因进行了剖析,并从数据驱动干预、媒介环境净化及媒介素养培育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驱动留守儿童成就动机良性发展、促进儿童成长与角色塑造。  相似文献   

14.
一、“儿童数学”意味着什么 1.直指儿童。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数学的“前理解”,或者称作为儿童数学学习的“期待视界”。它们的存在对数学教学提出一种崭新的要求与表达方式,那就是:数学教学惟有“直指儿童”,才能真正和儿童并肩看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教育正在消弭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世界被各种技艺的学习所占满,精神世界受到忽视,笔者从儿童的生理、个体以及文化等三个维度来尝试解析儿童的精神需要,以及儿童在一定的精神需要不被满足后可能会出现的如依赖性、占有欲等也许会伴随学生成长而带来不利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所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他告诉我们,儿童所有的行为都不是单独发生的、毫无意义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儿童内心的诉求,哪怕这些心里的诉求儿童自己根本不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指向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儿童的教育教学,我们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发现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儿童学习走向“自适区”,促使儿童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对体育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创造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中,为了和儿童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在融入游戏中我们要成为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游戏的大孩子。让孩子在快乐的体育课堂中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8,(68):11-12
我们很少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认识儿童,其实,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童年也是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成人生活的预备。我们在培养儿童时,应该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重新认识儿童,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遵循自然规律,适时给予儿童一定的引导。同时,我们还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19.
对学习不良最早的正式界定出自Kirkl962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日益增多,学习不良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对学习不良儿童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国内研究者从智力结构、社会适应水平、家庭因素、自我概念等角度探讨儿童学习不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习困难儿童,我们认为是指生理、智力发育正常、在正常的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在一个相对长的阶段内远未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而需要给以特殊教育的学龄儿童。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改,善教须先知人。”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成因等情况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习困难儿童的转化工作。笔者于1992年6月对武汉市三所有典型代表的小学二、三、五年级的76名学习困难儿童(其中二年级26人、三年级23人、五年级27人;男生51人、女生25人)和37名班主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这76名学生是由班主任根据我们所确定的标准抽选出来,并经过《学习困难儿童诊断量表》测试确定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