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2):F0004-F0004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据六书理论、依五百四十部首编制的字典,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语言学巨著。清代段玉裁为之作注,“非但发明许著之要义,揭示其条例,亦且融入了段氏对音韵文字训诂研究之精髓”(徐复先生语)。《说文解字注》是公认的注释《说文》的权威著作,是阅读古籍、研究语言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许惟贤教授以清嘉庆二十年的经韵楼初刻本为底本,对《说文解字注》进行校勘、标点和补注工作,增加了1200多条附注。本书附录有关文献资料、新编索引,便于检索使用。  相似文献   

2.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旬编写了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字书,可说是字典的雏形。今天所见是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史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9,(11):61-61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韵书是《切韵》。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4.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本文通过古书引用的一些材料 ,介绍了从东汉到六朝时期《说文》流传的情况 ,分析了现在所能够见到的《说文》最早的版本———唐写本《木部》残卷、《口部》残简的内容和大徐本以及小徐本之间的差异 ,认为《木部》残卷最接近许慎原书的面貌 ,并说明了现在能够见到的完整的《说文解字》即大徐本和小徐本的版本来源  相似文献   

5.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本文通过古书引用的一些材料,介绍了从东汉到六朝时期《说文》流传的情况。分析了现在所能够见到的《说文》最早的版本——唐写本《木部》残卷、《口部》残简的内容和大徐本以及小徐本之间的差异,认为《木部》残卷最接近许慎原书的面貌,并说明了现在能够见到的完整的《说文解字》即大徐本和小徐本的版本来源。  相似文献   

6.
字典的由来     
《出版参考》2005,(7):10-10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句编写了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字书,可说是字典的雏形。今天所见是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史篇》及所录的“籀文”二百二十三字。  相似文献   

7.
唐丽珍 《兰台世界》2016,(7):153-155
在《说文解字》这部字典的训释语中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复音词,其中一些是当时新近产生的新词。现代大型辞书——《辞源》以古代词语为收录对象,所举书证重在溯源及流,但个别词语的书证存在滞后缺憾。据《说文》释语中的复音词可对此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最早的传记体史书是《史记》。我国最早的断代史史书是《汉书》。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是《史通》。我国最早的词典是《尔雅》。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是《诗经》。  相似文献   

9.
正许慎的《说文解字》无不体现出古人在解读汉字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以及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智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问世后,引起了学界对这部经典汉字解读著作的研究,这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古人在解读汉字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以及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智慧,可见一斑。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中国汉字学的开拓者,时人称之为"五  相似文献   

10.
许慎(约58—约147年) 文字是探讨和交流学术的基础,做学问须从掌握文字开始。清代学者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东汉许慎编辑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若要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史哲等学问,就必须研读《说文解字》。从编辑史的角度看,它是我国字书的先河,为后世编辑字典词典奠立了始基,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辩,编排较为科学而系统的字典。《说文》虽然是以字典的形式出现并存在的,但其学术价值远非一般字典所能比拟。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说文》在进行字义解释时,所反映出的有关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信息,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户牖”和“津梁”。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基础符号,它所蕴涵的知识是最为原始的。因而,《说文》中所包涵的科技资料,有些应当是很久远的。将它们与古籍记载、考古发掘材料相验证,可以推断到殷商以前,甚至原始社会的科技…  相似文献   

12.
检索点与标目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著录中原先只有“标目”(heading)概念。随着计算机在编目领域中的逐步应用和文献著录标准化的进展,后又出现了“检索点”(accessp0int)概念。为此,田文清同志曾在《图书馆学刊》1985年第三期上发表过《标目与检索点》一文。应该说,这篇文章对当时人们对标目和检索点的认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文献著录总则》没对标目和检索点作出明确定义,导致以后颂布的中、西文著录规则或条例定义不尽一致。例如关于标目,《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定义为“作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作者总结先秦经传训活,博采通人之论,根据“六书”原则,有系统地分析汉字结构,指出每个字的本义,写出了这部自成体系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全书收9353字,重文1163字。《说文》问世以来,刻本很多,历代注释和研究《说文》的学者和著作也很多。清代成果丰富,重要著作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章太炎先生则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最后一位小学大师。所幸的是,太炎先生通…  相似文献   

14.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第一部韵文书是《切韵》(隋·陆法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西汉·扬雄)。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相似文献   

15.
罗健雄 《图书馆论坛》1992,(4):29-32,44
1961年10月,巴黎“国际编目原则会议”就著录标目与著录用词发表《原则声明》以来,现代文献编目标准化在检索性款目编制领域,逐渐由著录正文(主要指著录格式)标准化向检索标目选择及其著录形式标准化发展。日本于1977年根据《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总则)》(《ISBD〔G〕》)修订出版的《日本编目规则预备版》第73~74页刊载标目选定表;1978年12月分别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问世的《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AACRⅡ》)第一部分为“著录”、第二部分为“标目、统一题名和参照”;1985年1月31日发布、10月1日实施的中国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以附录形式首次作出关于标目和参照的统一规定。上述各国文献编目标准化的发展表明,实现完善的编目标准化必须将检索标目和著录  相似文献   

16.
标目与检索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同志讲:“所谓‘检索点’是较新的提法,相当于传统目录的标目”。(见《图书馆》1935年第一期) 《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规定:“排检项作为各种排检点的根查,著录书名标目、著者标目、主题标日 (主题词)、分娄标目(分类号)”。无疑,这两种说法都把标目与检索点紧紧地联成了一体,或者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标  相似文献   

17.
如此劣质辞书,如何面对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功能学生字典》是一部小型汉语字典,由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这部字典是作为“学生必备工具书”向读者推荐的,可是它的水平到底如何呢?按照图书质量检查的要求,我审读了该书的10.5万字,发现其中的差错极多,实在不敢恭维。审读后统计,差错率竟达万分之三十多!人们在震惊、愤怒之余,不禁要问:如此劣质辞书,如何面对学生?  相似文献   

18.
王敏 《大观周刊》2010,(41):30-31
汉字有语言流长的历史,很多发展至今看似无关的汉字,其实在早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本文选取了“等”、“候”、“待”、“俟”、“徯”这几个字的进行字义分析。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项一一等候、等待。通过查阅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汉语小词典》等辞书,来粗略地探讨这一组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的官方识字课本《苍颉篇》流传广、影响大,是东汉许慎编纂《说文解字》的重要依据。唐宋之际,《苍颉篇》亡佚不传。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的秦汉简牍文献中重新出现了《苍颉篇》的残篇,成为研究《说文解字》以及上古汉语的重要资料。本文用出土简牍文献《苍颉篇》与《说文解字》做对比研究,旨在发掘其对于研究上古汉语、中国古代字书发展历史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许春颖 《出版广角》2018,(13):74-76,90
许慎在《说文解字》自序中写道:"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书中多处标注"阙"字,自成体例.现存《说文解字》中的阙疑问题前人没有深入研究,文章从传世文献及出土古文字材料出发,对《说文解字》阙疑问题做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