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功炎,笔名玄常,1913年生,浙江海宁人。1998年7月1日先生享尽天年,静静地去了,寿考85岁。 孙先生幼秉优厚家学,天资聪慧,在中学已崭露头角。因酷爱美术,16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他勤学苦练,两次获校绘画大奖。后参加进步组织“美联”,  相似文献   

2.
孙玄常(功炎)先生不幸于前月溘逝,消息传来,我难免深抱人琴俱杳之痛。 作为与玄常相交半个世纪,且在治学谈艺上堪称志同道合的一名老友,我对玄常清高的人品、淹博的学识和瑰奇的文彩不能不说是了解较深。但是要想将玄常生平从事学术和书画活动中所有蕲向、途径、甘苦、造诣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印一世界     
启功长寿2003年7月17日,我首次获准去启功先生家里拜访了他。想到启先生快过生日了(启功先生1912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便刻《启功长寿》大印为启先生祝寿,并作为见面礼。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7月1日,我在天安门广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心潮澎湃。“请党放心,强教有我!”这是我在7月18日《中国教育报》上刊发的心声。202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2021年10月18日,我应邀参加“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先生’研讨会”。在发言中,我说“教人求真,立志做‘大先生’”!(参见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刊《生活教育》2021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5.
岂岚先生: 来稿是写得好的,我很佩服那辛辣之处。但仍由北新书局寄还了;因为近来《语丝》比在北京时还要碰壁,登上去便印不出来, 寄不出去也。迅上十一月四日读罢《鲁迅书信集》上卷中的这封短简,我兴致勃勃地访问了此信的收受者罗(日岂)岚同志,并阅读了信中所说的“来稿”——《中山装》一文。罗(日岂)岚是我院外语系的一位退休老教授,现在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他在高等学府讲授了四十多年英语语言学和英美文学史,从青年时代起,他还从事了文艺创作活动。二十年代末期,他在清  相似文献   

6.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  相似文献   

7.
鲍泓先生,安徽歙县人,歙县中学高级教师。早年参加民盟,曾任歙县民盟主委,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青少年殚精竭虑,四十年如一日。退休后,将过去撰写、创作的部分文稿和旧体诗词,辑成《鲍泓诗文选》(以下简称《诗文选》)出版。此书虽只收入部分作品,却足以反映他的思想人格,精神风貌,以及他在语文教学和诗词创作上的成就。本文仅就诗词部分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8.
以前读王琳教授的论文,发现他每立一义,都出于对史料的次第考索而不作凭虚高论,因此我认定:这是位勤笃扎实的学者。我的这一印象,在拜读了王琳教授的新著《六朝辞赋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为卞孝萱先生主编“六朝文学丛书”之一种)之后,再次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9.
熟知胡适的人颇多,而对于胡适的父亲胡传,知者却甚少。胡适在《四十自述》和《我的信仰》(均见黄山出版社出版、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等文中,对他的父亲已经有所介绍,但语焉不详。近读台湾传纪文学出版社1983年再版、唐德刚先生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译稿之二),胡适对他父亲的介绍即较  相似文献   

10.
我曾在《我要吃人!》(见1998年9月10日《笔会》)一文中提到《科学之终结》(The End of Science,Addison Wesley ,1996)这本书,批评了作者霍根(John Horgan)关于科学已走到尽头的结论。最近英国的梅道克斯(John Maddox)写了一本书名为《还有什么有待发现?》(What Remains to be Discover? Free Press,1998),针对霍根的观点,提出了他自己对科学之未来的预言。最近这两位作者在纽约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他们的发言摘要刊登在1998年11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纷纷来信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1.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先生的上文题目类似的论文,其用意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想以此文悼念李先生的逝世(李先生于1987年8月21日病逝于美国加州奥克兰),以表示笔  相似文献   

12.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深情地阅读了郭曰方抒写"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诗——《一生的心血都揉进了杂交水稻的芳香》(见郭曰方著《共和国科学家颂》)。这首诗讴歌了"水稻之父"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水稻事业的事迹,"四十年花开花落,四十年雨露风霜,四十年披星戴月,四十年追赶阳光",他与风雨为伍,与星月相伴,与阳光赛跑,四十年如一日。咏读着这样的诗句,我的心灵受到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正回月22日,是朱自清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以绒心目中的朱自清先生》为题,我们开展了一次写作活动。通过写作。达到了两个目标:一、促进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二、了解来自清先生的生平和他一生追求光明的思想历程,接受朱自清先生人相勉力的熏陶。在引写过程中,我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了引写过程:第一步,收集资料,开座谈会。初三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仅仅是读过他的《春》和《背影》,从《谈骨气》一文中知道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所以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和先…  相似文献   

15.
<正>崇拜于永正老师是从读他文章开始的。1998年,在《江苏教育》上,我读到《这里是一片语文教改的"芳草地"》一文,文章介绍了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语文教改。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读到了于永正先生的名字,也见识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此后,《江苏教育》上陆续刊发了于老师的《导入的艺术(上)》《导入的艺术(下)》《"熏锅屋"》《说"和谐"》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秋,我有幸与范曾先生同住一楼。即为邻居,见面自然更多了,有时一天竟会有多次。我外出回来,也总喜欢先到他的抱冲斋坐坐,谈谈见闻,欢笑一番。隔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购回一幅张大千先生的人物画《高士读易图》。回来后先拿到范曾先生处,请他过目,听听他的评价。他当即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18.
本月(1998年7月)6日,星期一,双休日之后的下午,我接到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里的电话(我已告退,不上班),说收到山西运城的讣告,孙功炎先生于7月1日逝世,4日上午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已代发唁电云云。我听了,没有感到意外,因为知道他近几年健康情况不佳,在中条山养病,未能好转,有时神志不清,循自然规律,是将远行之兆,总不会很久,要走的。但设想的走与真走不一样,所以听到讣告,想到不会再见到,以及曾想去看他而终于没有去,一阵心酸,禁不住落了泪。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四年六月,张泮(潩滨)先生将他四十多年来珍藏的冯玉祥将军给他的一封信和一首诗的手迹交给我,向我叙述了他当年是怎样收到冯玉祥将军的信和诗,又是如何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和“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20.
我的师承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