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培仁教授是我国传播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最早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奠定了其传播学研究的基点,《当代传播学丛书》开拓了其研究领域,《传播学导论》则是其传播理论精华的集成。近年他又努力开辟媒介管理学研究的疆域,获得了学界认可,《媒介管理学》、《媒介战略管理》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14部著作和近百篇论文为我国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传播学研究体系,摒弃了长期困扰中国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是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典范。邵培仁在传播学、媒介管理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其在我国当代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第一部新闻传播学专著——《新闻传播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在今年1月出版了。这是邵培仁同志继与人合作出版大陆第一部《传播学原理与应用》、《经济传播学》、《政治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传播社会学》等书之后,与叶亚东合著的又一传播学理论力怍。作者在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各种知识的合理融汇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在这一交叉边缘领域开拓创新,建立了比较完整、新颖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纵现全书,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读到的邵培仁主编的《经济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当代传播学》丛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经济传播学著作。该书以传播学为母本,在合理移植国外传播理论于我国学术土壤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揉合、融汇了近十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堪称当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突破。著述领域的突破。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作者不仅成功地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经济  相似文献   

4.
邵培仁 1953年生,江苏淮安人,1978年毕业于徐州师院中文系,1985年至1987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助教进修班修完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现为淮阴师专高教研究室副主任,中文系讲师,江苏省社会学会和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当代传播学丛书》执行副主编。主要传播学著作有: 1、合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34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撰写5章约13万字。《新闻战线》、《淮阴师专学报》、《甘肃日报》、《淮阴日报》等刊有评介文章。该书于1991年2月获甘肃省优秀图书奖、1991年1月获淮阴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主编:《经济传播学》(25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撰写4章约10万字。《光明日报》、《金融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在其并不久远的历史上,曾被人比作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块绿洲。当人们路过这里时,有些人在短暂逗留之后,又离开了;而有些人则停留下来,在这块末开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邵培仁就是居留在传播学这块处女地上的一位辛勤耕耘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奉献。邵培仁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成就,不仅是指他在1988年以来,已先后主持和参加撰写了属于首开新领域的8部传播学著作(已正式出版了6部),发表了十多篇颇有创见的传播学论文,并具体负责组织和编辑了中国第一套《当代传播学丛书》,更重要的是他立足中国国情,联系本国实际,扎根中华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邵培仁在主编《经济传播学》之后编的又一部力作,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第一部研究政治信息传播过程及规律的专著。通读这部装精良的新著,读者不难品味出该书的三大特点: 其一,它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大多局于新闻传播和个别政治传播现象,难以超越传统的理论框架和传播模式,视野狭窄,钻探不深,而《政治传播学》则把研究取向和焦点确定为政治领域内的信息传播现象,并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比照古今中外的丰富资料,以政治传播的过程为经,以各种政治传播的要素为纬,立体地多层面地全景式地勾画和揭示了政治传播学的构成、历史、现状和趋势,从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位在传播学界以强大的实力享有盛望的邵培仁先生来说,打开一个传播学研究新领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艺术传播学》以它独特的力量揭开艺术中的许多深藏已久的谜面,这实在不能不使艺术界学者同仁们为之瞩目。《艺术传播学》层层超越了传播文艺学的古旧式的档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以为,该书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显示了这一新兴学科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首部《德育原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胡守棻教授主编,是全国同行通力合作的成果,代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德育学界的理论水平。如果说它奠定了此后数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的基本框架,那么,这个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刘佛年先生主编的《教育学》(讨论稿)中的思想教育论,还可追溯到1957年胡守棻先生基于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思想和新中国学校教育实践构建的道德教育论。可以说,新中国德育理论走过了一条从"道德教育论"到"思想教育论"再到"德育原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曹聚仁是香港极少数成名于二三十年代,与鲁迅有过交往的作家,一九二一年就在上海出版《国学概论》。他在大陆生活了五十年,从事写作活动三十年,离开大陆前出版著作已超过十本,可是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没有一本提过他。他旅居香港二十余年,著作几十本,约有四千万字,是香港作家中排在最前列的几位。可是迄今已出版的由国内学者写的几部所谓香港文学史中,曹聚仁竟然也无法占上一个席位。  相似文献   

10.
王雨 《河南教育》2009,(5):44-45
金庸小说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进入大陆的,所以大陆的金庸小说研究起步较晚,但大陆研究界的开阔视野和丰富人才资源使其后来者居上,到今天已成为金庸小说研究不可移易的重镇。自1985年张放在《克山师专学报》上发表《金庸武侠小说初探》以来,中国内地的金庸研究已经有24年的历史了。在这24年中,金庸研究不断深入,《通俗文学评论》从1993年第3期开始设立《金学经纬》专栏,  相似文献   

11.
(一) 60年代崛起的台湾现代诗人,为了在诗坛上立定脚跟,总在右手写诗之际,腾出左手写诗论。30年过去了,台湾的现代诗已构成中国当代诗史中灿烂的一章,台湾的现代诗论,也将成为中国当代诗歌批评中可贵的财富,再出发的基石.近年来,余光中、叶维廉、洛夫、杨牧的诗论,已引起大陆文坛的关注,即是明证。罗门也是如此,他的“评龄”与“诗龄”等长。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葆有一份探索诗艺理论的浓烈兴味,先后出版了五本诗论集——《现代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1964)、《心灵访问记》(1969)、《长期受着审判的人》(1974)、《时空的回声》(1982)、《诗眼看世  相似文献   

12.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20世纪60年代才初步形成较为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则是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由于它是第一部比较系统阐明教育经济学理论的著作 ,因而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关注。在我国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果说 ,厉以宁教授的《教育经济学》、邱渊教授的《教育经济学导论》和已故杨葆教授的《教育经济学》是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开启之作 ,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  相似文献   

13.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14.
徐洁 《青年教师》2009,(12):52-53
近年来,教育类的图书出版了不少,但是真正具有真知灼见的并不多,《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应该是其中的一本。这不仅是因为王荣生教授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更因为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没有落入一般人的窠臼。他思考问题之所以有深度和水准,  相似文献   

15.
台湾80年代的大陆文学研究,按台湾著名大陆文学研究者陈信元的看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为第一阶段,其研究的重点是大陆的“伤痕文学”,先后出版了高上秦主编的《中国大陆的“抗议文学”》、叶洪生编的《九州生气情风雷》、吴丰兴的《中国大陆的伤痕文学》、周玉山的《大陆文艺新探》和张子樟的《人性与“抗议文学”》等,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文学上的偏见。这一阶段比较有价值的是对大陆“愿俄诗”的研究。《创世纪》1984年推出《大陆朦胧诗特辑》,并同时刊载叶维廉《危机文学的理路——大陆股陇诗的生变》和洛夫…  相似文献   

16.
信息参考     
2001年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热点综述 刘鹏在《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新世纪第一年,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繁荣发展、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一年,也是新闻传播学术论著出版的丰收年。 一、新闻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2001年发表的新闻理论研究单篇论文虽然不多,但新闻理论著作精品不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了——《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和《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它们虽然以讲述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但与过去的新闻理论教科书相比,这两种新版新闻理论教材在传统新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传播学最新学术成果,重新审视新闻传播现象,对新闻传播及各个分支领域的基本规律、学科特点、操作原则等进行了比较科学、系统的总结,构建了相对系统、完整、清晰的新闻传播理论框架。另外,复旦大学出版社还推出了由全国多位著名学者撰写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从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新闻史学等多个方面,对20世纪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集中展示了20世纪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4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研究者在论及传播学的源流时,一直沿用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1985)的观点:传播学起源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其鼻祖为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其实,欧洲的传播研究不仅明显地早于美国的传播研究,而且还曾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甚至还昭示着当代传播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黎英海先生毕生耕耘乐坛,在钢琴音乐的理论与创作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本文欲结合黎先生自50年代创作的《民歌小曲五十首》到80年代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音乐创作〉钢琴曲选(1980—1983)》,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至第9页。以下此曲谱例之页码、行数、小节数均引自此书),对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探索,谈一些个人浅见。《民歌小曲五十首》(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7月版)是黎先生在为民歌音调“配置和声”的最初尝试中所取得的成果。黎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说:“这个集子主要是为了研究民歌配置和声  相似文献   

20.
正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小时候,他喜欢阅读,对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次,莫言到邻村一个同学家里去玩,看见他家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为了读到这本书,他便经常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推磨让莫言痛苦不堪,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可言。后来,莫言认识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