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佳献 《幼儿教育》2000,(12):21-21
我愈来愈觉得现在幼儿的“安全带”实在是系得太紧了,我们的安全教育步入了误区。误区之一:取消活动保安全。现在许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孩子安全,很少让孩子玩一些户外的大型玩具,如海洋球池、攀登架等,甚至连郊游、放风筝也不敢让孩子参加。为了安全,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也被取消了。误区之二:降低标准求安全。手工操作课上本该让幼儿用剪刀胶水剪剪贴贴,可现在是只贴不剪,原因是怕幼儿用剪刀“危险”;体育课上一些稍有危险或对抗性的活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育》2008,(4):28-29
一次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孩子学习排序,以“给跳跳虎做项链”游戏方式导入活动,让孩子用两种颜色按照一定规律给跳跳虎的项链珠子涂颜色。为了给孩子一个选择空间,教师提供了多种颜色的油画棒。指导孩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画珠子。活动结束后,有少数孩子选择了用多种颜色来涂饰项链但没有规律。偏离了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于是,有教师提出疑问:是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审美自由,给他们提供多种颜色的油画棒呢,还是应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提供两种颜色的油画棒?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爱在于教育——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们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引导教育孩子,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指导家庭教育。让子女从小就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4.
为了那些圆鼻头、小圓屁股的无价之宝——那些可爱的孩子,你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神照顾他们。要是教孩子用五除十,这课程很快就可以教完,可是要教女孩成为女人,男孩成为男人,这就得教一辈子。  相似文献   

5.
校长的话: 为人父母者,大都对孩子寄予厚望。殊不知,孩子也对父母有很多要求。但是,许多做父母的却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不了解孩子,又何谈教育孩子!为了  相似文献   

6.
时下,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既是一句醒目的标语,也是非常流行、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口号.仔细琢磨这句口号,可“喜”之处在于,它提示和号召人们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彰显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而“惑”则在于践行起来很难做到.在三个“一切”中,“为了一切孩子”应当做;“一切为了孩子”难做到;“为了孩子一切”做到难.对待这一口号的正确态度应是,它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标准,但不能成为行动指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即由善意的引导变为可怕的误导,变成一种忽悠、虚饰与矫情.  相似文献   

7.
张玉美 《成才之路》2011,(17):11-11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是今天教育话题的流行语。我认为这一切的关键是尊重孩子,让孩子的个性张扬,使孩子有一个好心情,这样就不愁教育不好孩子,以下是我的教育心得。  相似文献   

8.
寒昱 《教育艺术》2002,(10):11-11
现在 ,不少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有的孩子从呱呱坠地 ,吃喝拉撒睡几乎全被父母、祖父母等人“承包”了 ,致使孩子上学后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谋个舒适职业 ,费尽心机 ,倾其所有 ,托人情 ,找门子。怕孩子吃苦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有人觉得不需要提倡吃苦精神了 ;二、现在家庭多为独子 ,许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对孩子溺爱 ;三、不少家长不懂得吃苦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必要性。中国自古就有“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  相似文献   

9.
李四明 《海南教育》2014,(10):96-96
同一个孩子究竟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会判若两人?按理说,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们化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老师少。可是总有一些家长教育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或事与愿违。我想这恐怕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吧!  相似文献   

10.
表扬作为一种强化孩子优点的教育手段,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教师不适度、不得当的表扬,也会给孩子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盲目自负和优越感,经不起失败和批评等等。那么,为了使孩子既能积极上进,努力争取荣誉,又不患得患失,能正确对待失败与批评,教师就必须讲究表扬孩子的方法和艺术。一、调整表扬的基准点,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教师评估孩子的某种行为、能力,决定是否给予表扬时,一般都倾向于作横向比较,即以同龄孩子作基准点。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用甲之长去比乙之短,就难免失之偏颇。这样一来,往往只有聪明、…  相似文献   

11.
张晓明 《早期教育》2001,(12):25-25
为了让孩子有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家长除了要教育他们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外,还要注意提供全面、充足的营养。科学研究证实,视力的好坏,与营养的摄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有了孩子就是增添了负担,你看,“生孩子、养孩子、教孩子”都是父母自上而下的行为。为了负担轻一些,大人最希望孩子“听话”,否则,就会忙中添乱。让大人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13.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中国家长刻在心中的原则.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头等大事。可是有这样一群孩子很容易被人们忽视,那就是数量极少的弱智儿童。在一般人的眼里,他们等同于废物.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笔者希望社会能关注这类孩子的教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我校生活德育的目标精髓。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对生活德育的基本任务的定位是:  相似文献   

15.
听见童声     
现代生活方式破坏了童年生态,孩子们生活在大人的世界,加之学校教育进入了应试时代,分数、升学等占满了孩子的时间。"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的前途",一群大人牵养着一个孩子,看管着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应该重建童年生态,倾听天籁童声,让我们的校园处处有童年的歌声、书声和笑声……一、靠近孩子才能听见童声对于儿童而言身体距离决定精神距离,而对于成人而言精神距离决定身体距离。这是因为儿童的动物性要远远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我们都已经习惯于给我们的孩子和学生量身定做他们的未来与前途,用自己的意志与世俗功利的眼光来决定他们要走的路。如是,让他们学音乐,是为了让他们成为音乐家;让他们学美术,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画家;让他们学习写作,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作家。我们多不会把这些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与素质来看待,总是想着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应  相似文献   

17.
陈军 《广东教育》2006,(6):65-65
有媒体报道,开学伊始,济南市珍珠泉小学展开了一项特殊的教育一微笑教育。学校老师介绍说,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宠爱使很多孩子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受之泰然,不加珍惜。学校开展微笑教育,就是为了教会孩子珍惜关爱,用微笑把关爱传递给他人。  相似文献   

18.
李付春 《家长》2011,(2):49-49
用您那颗朋友之爱心、童心与孩子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孩子有心里话才愿意给您讲。  相似文献   

19.
姚芸 《教育导刊》2006,(3):44-45
哲人启发我们:“如果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要想闻到夜来香的芬芳,夜晚得走到有花的庭院中……”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又该如何读懂孩子呢?别用成熟的眼光看孩子人们常把孩子比喻成一本有趣的书,这本书中有着许多成人不了解、不在意的故事,这些故事折射出孩子内心深处的各种美丽色彩。若你用成熟的眼光看孩子,只会看到天真幼稚;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缺点,恐怕很难理解童心的纯真。一块奇特的石头,一张用过的糖纸,一根废弃的小木棍都能让孩子们浮想联翩。看着这些“宝贝”,孩子们往往…  相似文献   

20.
钟汉权 《考试周刊》2013,(28):95-96
<正>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有理想计划与现实行为相矛盾的时候,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把"孩子的缺点放大化或普遍化"的事例,有人称之为抱怨教育。为了孩子的聪明,老说孩子笨;为了学生守纪,老说学生顽皮;为了学生仔细,老说学生粗心,总是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负面的情绪恶性累积,让学生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逐渐埋藏其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提出了《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运用赏识、激励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