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宋强  刘艳 《新闻世界》2010,(8):81-82
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引发了内地电视节目播报方式的变革。近年来,"说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新方式,因其切合受众新的审美方式和收视心理,受到观众的普遍关注。但就在刻意追求轻松、通俗的语调之时,"说新闻"也出现了过度娱乐、报道夸大等尴尬现象。本文从"说新闻"目前遇到的问题谈起,探寻电视新闻播报形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顾鲲 《新闻前哨》2009,(8):58-58
2008年10月.武汉新闻综合频道推出新闻直播节目《整点播报》。这是继《武汉新闻》、《百姓连线》之后,武汉电视新闻推出的又一档以新闻直播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资讯节目。该节目正式开播后,武汉电视台每天的新闻直播节目增加到190分钟,形成了全国城市电视台直播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电视新闻链。相对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而言。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图像、声音、字幕等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义一道靓丽风景,例如: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台的《第七日》、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杭州台的《明珠新闻》、陕西台的《都市快报》等,都以挖掘本地民生新闻、创新新闻播报方式,冲破电视剧和各类娱乐节目的重重包围,获得了其他自办栏目难以望其项背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4.
许东良 《新闻实践》2005,(10):39-40
近年来,浙江电视新闻呈现了规模空前的变局,一些媒体开始突破同质同构的重围,根据所在频道的特征表现出了多元的取向。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和《我和你说》,以个性色彩的主持人为媒介符号,以方言播报为特质,走的是民生新闻娱乐化的“解闷”路子;省级电视频  相似文献   

5.
《新闻联播》开播30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2009年7月《新闻联播》从语速、播报新闻的条数到大胆启用新人等编播方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郝滢 《新闻三昧》2004,(9):26-27
“说新闻”又叫“聊新闻”、“侃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先后被各地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类节目所采用,打破了“播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时事直通车》、楚天电台的《事事关心》等。“说新闻”是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
2003年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电视新闻”在收视率上大获成功以来,成都、广州、海南及我省等地相继策划并推出了类似的新闻节目,各地方台不约而同地把本土特色浓厚的“民生新闻”当作竞争时代拓展生存空间的神奇法宝。浙江省级频道及各地市台也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阿六头说新闻》到《温州零距离》、《直播绍兴》等,收视率表现不俗。于是新闻热线成了投诉热线,一档新闻节目源90%来自百姓的报料。但是在大家一哄而上的热闹劲背后,是否需要一些冷静的思索呢?  相似文献   

9.
如果要对我国电视事业2004年的发展状况作一番回顾和梳理。就不能不提到“民生新闻”这个词。的确.这类“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关怀”①的新型电视新闻形态,无疑成为2004年电视领域的最大热点之一。这一点.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说明。在实践方面.自2002、2003年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都市一时间》《南京零距离》和《第一时间》等栏目开始让各自所在城市的电视观众眼前一亮”②开始,到2004年全国首届百佳电视栏目评选时.在入围百佳的栏耳中新闻专题类节目占30%.而其中与纪实纵深类平分天下的就是民生类关注节目。  相似文献   

10.
周岩 《声屏世界》2006,(4):43-44
从1998年至今,国内对“说新闻”这一节目形态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产生了一批有吸引力的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第七日》,江苏电视台的《晚间播报》《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中央电视台的《现在播报》等。这些节目的出现、发展乃至收视率的提高,证明了观众接受它、认可它、喜欢它。但是,随着“说新闻”在全国各个电台、电视台以铺天盖地之势统领新闻播报天下的时候,很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形成了现在“说新闻”节目发展中的瓶颈。播报如何口语化“说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解说词的口语化。“说”出的新闻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1.
黄良奇 《新闻界》2006,(1):74-76
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股不亚于娱乐化的风潮,一时间,各个电视台纷纷效仿,百姓也将其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就是——用方言来播报新闻。远者有四川台曾经掀起的“麻辣播报”:涉及美食类的如《天府食坊》;涉及经济类的有《经济麻辣烫》;涉及娱乐类的有《超级品位》;涉及新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继新闻节目直播之后,又兴起了一种电视新闻播报方式的新品种——“说新闻”。 以“说”的方式播报电视新闻,在国外较为普遍,它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播报,播报者不像一般的播音员那样正襟危坐地对着观众播音,而是或坐或站,以轻松的口气和聊天的方式向观众夹叙夹议地播讲新闻内容。像中央台的《现在播报》、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南京电视台的《十二点报道》,以及南京十八  相似文献   

13.
李昌平 《新闻前哨》2005,(10):47-48
创新是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闻的生命之源。中国的电视新闻,相比较而言,恐怕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创新步伐如此之快。当理论界还在不知疲倦地研究《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访谈类节目,还在多层面回味“伊拉克战事直播”的时候,新生代的、以江苏台《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正如火如荼地风靡全国。在湖北,一场民生新闻的硝烟也开始点燃。2004年11月8号,湖北电视台推出了《现在直播》、同年12月18号,湖北经视推出了《经视直播》,2005年9月6号,武汉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一个小时题为《百姓连线》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这些新闻栏目以一种崭新的播报形式和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羁绊为电视新闻的创新之路树起“标杆”。  相似文献   

14.
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景志刚 《视听界》2004,(1):8-10
本文从《南京零距离》栏目制作的心路历程,以及栏目、内容、长度、时段、主持人、播报形式等运作理念的突破,感知新闻改革,阐述《南京零距离》与民生新闻的关系及中国电视新闻的新趋向、新理念、新思路。文章认为,民生新闻的巨大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平民时代新闻中须具有的精神品质。平民化的视角奠定了民生新闻空前的亲和力和贴近性。民生新闻表现的不仅是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更是他们的生活追求和心灵渴望。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真实性更多地涉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报道,而新闻娱乐化专注于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与技术化。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娱乐化使电视新闻节目渐渐失去了"新闻真实性",如何平衡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钟春林 《新闻传播》2010,(1):123-123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典型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以及各省台《新闻联播》等。  相似文献   

17.
陈岑 《新闻传播》2010,(5):118-118
几年前新闻的播报方式逐渐转变为说新闻之后,其轻松、自然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它开启了新闻娱乐化的先河.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但是.电视新闻的泛娱乐化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将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正武 《新闻前哨》2005,(10):46-46
从2003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在当地短时间内制造收视奇迹起,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一批同类节目,如湖北电视台的《现在直播》、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等。在中国首届十大名牌栏目评选中,两档地方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的入选,再次使民生新闻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有人说,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9.
岳坤莉 《新闻窗》2013,(6):76-77
在我国,"播报"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传统表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播音员神态严肃,字正腔圆,语势稳健,非常讲究分寸感。而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变化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20.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