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玉平  邓波 《现代语文》2006,(12):113-113
现在许多报刊、网络媒体中都用“咸猪手”一词来指轻度性骚扰。心理学家们认为“咸猪手”属于性变态的一种,心理学中的标准术语称之为“摩擦癖”,是指习惯性和癖好性通过接触或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快感的一种性变态,由于通常在拥挤场合发生,因此也称“挤恋”。那么“性骚扰”怎么会被称为“咸猪手”呢?其实这是有典故的。相传安禄山给杨玉环当干儿子,一日杨玉环为其擦洗,禄山抓其乳。此乃天宝遗事,后人以为“性骚扰”之前驱,称之为“禄山之爪”。可以说“禄山之爪”应该是现在广为使用的“咸猪手”一词的滥觞。因为安禄山本人身形庞大肥胖,多称其为“猪”。这在文献中多有提到,如:  相似文献   

2.
nice一词在现代美国口语中的使用率很高。美国人见面时用“nice”,分别时也用“nice”,请人吃饭时还用“nice”;形容有生命的东西可用“nice”,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可用“nice”。总之,“nice”一词是美国人信手拈来,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性骚扰问题较早关注的是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通过由它创办的妇女热线在电话分类统计中对性骚扰所做的单独来话统计来看,自1992年9月热线电话开通不久即接到反映性骚扰问题的电话,到1997年,虽然有关性骚扰的求助电话不太多,仅占每年来话数的1%左右,但问题的性质却是严重的。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唐灿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北京和上海对她所接触到的169位女性进行调查发现,84%的人表示曾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其中有107人(占调查人数的63%)遭受过两次以上的性骚扰,有152人(占90%)表示知道周围其他女性也受到过性骚扰。  相似文献   

4.
肖建国 《家庭教育》2005,(7A):64-65
少女遭受性骚乱的事在国内外屡见不鲜,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校园内性骚乱”、“办公室内性骚乱”。对少女进行性骚扰的人,常常是利用从属关系或同事相处环境实施的。学生在校园里遭受性骚扰,主要来自于男教师、邻居及熟人。对这类性骚扰如不及时有效排除,很可能发展为性侵害。  相似文献   

5.
现代“写生”一词的基本概念和语意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从《现代汉语词典》里查“写生”一词可知:“[写生]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静物写生/室外写生。”从日本较为普遍使用的《广辞苑》里查“写生”一词可知:“しゃせぃ[写生]按景色或事物的原样儿移写。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由以上社会广泛认可和使用的词(辞)典的内容来看写生一词,中国和日本的现代语义大致一样,这即是当今“写生”一词所包含的普遍语义。  相似文献   

6.
“藩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之所以会联想到这个词,缘于一次教学研究课上,一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当”所引发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对于“惩罚”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通过处罚来警戒。”而对“处罚”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那么。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老师能不能惩罚,该不该惩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概论     
《河北自学考试》2006,(2):19-19
一、简答题1、《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释义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一般人对“鸟”的词义的理解并非如此科学、准确,但并不妨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鸟”这个词。请根据有关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说明。答:(1)词的通俗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现代汉词词典》给出的是“鸟”的科学意义,而一般人对“鸟”的理解是“鸟”的通俗意…  相似文献   

9.
舆论的困境     
柯泽 《教师博览》2009,(9):40-42
所谓舆论,简单地说就是众议、公议,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社会问题所公开发表的意见和评价。中国古代即有“舆论”之说,但那时所说的舆论意指“舆人之论”,即老百姓、下等人的议论。据陈力丹考证,现代意义的舆论一词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卢梭在该书中首次将拉丁文中的“公众”与“意见”两词合用,首创“舆论”一词。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一词,从现代汉语语法上来讲,是一个偏正关系的词组,也就是说在教育一词前加了定语成分。那么,先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上说,包含着有目的地促使个性形成的一切影响的总和,是人,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人的形成的整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既有专门组织的塑造、培养与学习,也有专门组织以外的非定型的,在社会、  相似文献   

11.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构成词的主要单位。例如:“因特网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这句话有十二个语素,其中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只有“因特网”这个外来词包括三个音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什么是语汇》中的这段话有两个地方很值得商榷。首先,所举例子“因特网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这句话不是有12个语素,而是有13个语素。也许编者没有注意到“因特网”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因此造成了这个失误。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词的来历吧。“因特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由英语单词“Internet”翻译来…  相似文献   

12.
“老人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于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是它并不是汉语的土产。 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释前中国伊斯兰门宦教徒对教主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13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入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摘自2000.4.28《中国剪报》)“老人家”来自何处?@永和  相似文献   

13.
徐蓉 《双语学习》2007,(11M):177-178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里有一组以“要”字为构词核心的词,常称为“要”类词。本文对动词“要”,助动词“要/不要”,连词“只要/要是”及与“要”字相关的名词,形容词等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并对不同词性的“要”的不同语义的译法进行了对比和归纳。从语义和翻译两个方面对“要”类词进行分析论述,讨论了语义语境,所接成分和词性差别对“要”的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的话语体系里,最为普通和常见的“教学”一词被“课程实施”所取代。在很多人眼里,“课程实施”似乎更具有理论的意味,更具有革命性,而“教学”一词未免太“大众化”“经验化”。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玩弄概念的游戏,但从深层次上看,却有着不同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判断。课程这个概念,无论从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从古代还是现代,抑或后现代来看,较之于教育与教学这两个平实的概念,都指向教育或教学中的“物化”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问:中学生认为什么是“性骚扰”呢?认为“开黄腔”是“性骚扰”的青少年大约只占二成多。无论男女中学生都认为:“公开暴露性器官”、“对他人身体无故触摸”、“任何身体的触摸只要被碰触的当事人觉得不舒服”,就是“性骚扰”。这个比例大约占八成。问:说黄色笑话算不算“性骚扰”?大多数的中学生显然不觉得语言也可能是“性骚扰”,所以选“开黄腔”是“性骚扰”的比例并不高。而事实上语言的“性骚扰”时常比身体的“性骚扰”更加普遍,同时也更容易被包装,令人不易觉察。例如谈话中以某人的性征为开玩笑,甚至作为贬抑的题材,当事人就算觉…  相似文献   

16.
杨天红  马晶 《复旦教育论坛》2021,19(5):35-41,48
为加强校园性骚扰规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高校负有性骚扰防治义务。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将性骚扰防治单纯按师德师风处理的问题,面临未履行性骚扰防治义务的法律风险。高校性骚扰防治义务包括“建立性骚扰防治体系”和“性骚扰防治措施必须合理”两个维度。前者包括性骚扰防治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校内性骚扰防治专项规范、校内性骚扰防治法律及政策宣传等方面,后者则主要从性骚扰认定标准、性骚扰事实证明标准、性骚扰处置结果判断标准、交叉询问调查方式适用、校内调查与刑事调查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予以判断。同时,为确保上述义务履行更有效果,高校在性骚扰防治时还须注重案件信息保密和受害人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一、“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词的活用》一节中,教材编者说:“……在文言里,这些词的用法都有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的活用。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首先,以上引文的第一句是本末倒置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变化”的解释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可见,“变化”是新的对于旧的来说的,文言词属古汉语,怎能说发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既然不是古汉语“变”了,又怎能说是古人对语言的“活用”?我认为所谓“活用”不过是现代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去解释古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除了基致词外,还有一些含义特殊的数词,如:、单、两、参、驷、奇、偶等,这些词的本义不是数字,但长期兼作数量词使用,表达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同时又兼有名词、形容词甚至动词的功用。这里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词,按其词义演化的脉络,略加说明。“单”作数词用表示“一”,但是与中性的基数词有别,它除了表示“-”之外,另外还有一些附加的含意,为基数词“一”所不可能有。其一,“单”有本来应该不止一个,而今却仅仅一个的意味,比如,单刀赴会、十世单传、单身等成语与词,其中的单虽然也表示一(个),但绝对不…  相似文献   

19.
谈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的凯和麦克丹尼尔所界定的“十五个基本颜色词范畴”及其标准都不适合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范畴,而国内的阮显志“无色说”、刘钧杰的“10色说”、姚小平的“10色说”和光谱的“7色说”也不是,只有李红印所界定的“黑、白、灰、红、黄、绿、蓝、紫”8个颜色词,才是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末,“现代性”问题就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词源学上看,在5世纪末,拉丁语的“modo”(最近、刚才)演变成与“antique”(古代)对立的“modemi”(现代)一词。到了11世纪末,“mordemiras”(现代性)一词出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当前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它源生于“modemus”,但“现代性”概念则形成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有“现存世界的末日”之意,预示着新的世界的来临。到了16、17世纪,伴随着“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争论,“现代性”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然而,对于什么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