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向日葵》     
梵·高 《初中生辅导》2012,(12):F0003-F0003
梵·高(1853--1890),倚兰后期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夜》、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画家梵·高在矿区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上,他陷入了极大的恐惧中,颤巍巍的铁索和左右摇晃的箱板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梵·高感觉进入了地狱一般。事后他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因为习惯而不再感到恐惧?”不料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回答:“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相似文献   

3.
8月5日 晴 有一次,画家梵·高在矿区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上,他陷入了极大的恐惧中,颤巍巍的铁索和左右摇晃的箱板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梵·高感觉进入了地狱一般。事后他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不料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回答:“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相似文献   

4.
读画读心     
我喜欢看画,尤爱看大画家的画。因为画面里有画家独特的人生理解和感悟,读画实际是在读他的一颗心,读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述。平淡、庸俗的人生理念是既浅薄又贫瘠的土壤,难以产生独树一帜、让人钦佩的画家。过去看梵·高的画,总觉得不那么美,有时甚至觉得有些丑。你看他早期的自画像:瘦骨嶙峋,黑不溜秋,呆头呆脑,严峻忧郁,活像一个“煤黑子”。再看他那幅《吃土豆的人》,不仅人物形象笨拙,神情呆滞,而且整个色调是令人压抑和绝望的黑棕色。而梵·高的这两幅画是他在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做了两年的牧师以后创作的。他亲身体  相似文献   

5.
梵·高的作品充满激情而又独树一帜,对西方乃至世界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梵·高,世人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向日葵了,其创作时间恰是梵·高艺术创作的转型期,可以说没有这次艺术创作中的升华,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梵·高.通过研究梵·高的向日葵系列油画作品,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地了解梵·高的创作状态,剖析梵·高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找回自己的生活。 被连姆·尼森迷们所期待的悬疑惊悚电影《狙击陌生人》是根据法国作家迪迪埃·梵·考弗拉艾的小说《离开我的大脑》所改编。  相似文献   

7.
记得第一次看《爱的教育》的时候,我被弟弟笑了个半死,因为他想歪了。在弟弟的脑海里,爱,只代表爱情,是男女之间才有的感情。我怎么解释他都不听,就是一个劲儿地笑我:“小小年纪就看言情小说,你羞不羞啊?”我真是百口莫辩呀。最可恨的是,弟弟还到处乱传,害得我颜面丢尽。在公共场合我也不好与他争辩,免得又背上个欺负弟弟的罪名。唉,既  相似文献   

8.
馋嘴的弟弟     
我的弟弟快四 岁了,他有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个子在同龄的小朋友中间算是比较高的。我觉得,弟弟长得高,这与他有一张贪吃的嘴巴是分不开的。弟弟最不喜欢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送他进校门时,总要买一些好吃的,连哄带骗地把他送进去。时间一长,弟弟想不嘴馋都难喽!弟弟每次想吃东西了,都要把家里翻个底朝天。因为爸爸妈妈不让他吃太多零食,所以常常把零食藏起来,可是不论藏到什么地方,都能被馋嘴的弟弟找到。星期六上午,弟弟在外面玩累了,一回到家就找东西吃。不到半个小时,他竟然把七八种食品吃得一干二净。吃完以后,他摸着圆鼓鼓的肚皮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9.
刘顿 《初中生》2006,(9):24-27
我和弟弟都在读八年级,前一阵子,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虽然那个女孩不喜欢他,但他很执!我这个当姐姐的只好去劝劝他,但他一点也听不进去!我在《初中生》的《谭星信箱》中看到几个和弟弟类似的问题,把你说的话给他看。他看后还是无动于衷!你说这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教学《人琴俱亡》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遇到这样的问题:王子猷在推断他的弟弟子敬死去时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教师教学用书》上解释说:"子猷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那么,王子猷在推知弟弟死去时,真的不悲吗?那他为什么悼亡时又"恸绝良久"?这不是矛盾吗?  相似文献   

11.
1963年,一位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了不下千封。每次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里都非常…  相似文献   

12.
张行健 《新读写》2013,(2):9-10
每年假期,父母都会带我去海外自由行。在行走中我开拓了眼界,感受了异域的文化,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今年欧洲行的第一站是南法的普罗旺斯,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了让憨豆先生魂牵梦萦的戛纳海滩,我有幸欣赏到了仿佛梵·高在画画时不小心打翻了蓝色颜料盒的大海,蔚蓝的大海像梵·高的眼神那样深邃,汹涌时又像堂·吉诃德那样张狂。  相似文献   

13.
希腊有一则寓言叫《刺猬与狐狸》。自由主义先驱之一的以赛亚·柏林从这则寓言中得到启发,把人划分为两种类型:狐狸型和刺猬型。李欧梵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又自嘲为“狐狸”的学者。他是哈佛大学名教授,一手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现代”维度,一手把尤物、游手好闲者领入学术殿堂。  相似文献   

14.
上帝的奖赏     
1963年,一位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里就…  相似文献   

15.
题外话有人拆了我的信件安岳县镇子初中小周:昨天我到学校,收到一封信,我很激动,马上拆开,里面有弟弟给我的信,还有很多碎片,那是我给弟弟的信和照片,被人撕碎了。弟弟说,他是在邮局边捡到的。我忍不住要骂人,真想把那个  相似文献   

16.
佚名 《高中生》2008,(1):16-16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  相似文献   

17.
题外话 有人拆了我的信件 安岳县镇子初中 小周: 昨天我到学校,收到一封信,我很激动,马上拆开,里面有弟弟给我的信,还有很多碎片,那是我给弟弟的信和照片,被人撕碎了。弟弟说,他是在邮局边捡到的。我忍不住要骂人,真想把那个撕信的人扔进茅坑!现在快毕业了,许多人找我要照片。我很为难,一是因为经济原因,父母不允许我去相馆,二是害怕寄给别人又被撕掉,我该怎么办呀?给也不好,不给也不好,别人还以为我瞧不起人,不给面子。只有几天时间了,我好紧张啊,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即将与和我们生活学习过三年的老师、同学分别。我感到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似的。  相似文献   

18.
星期天,我带着儿子来到奶奶家,他拿了本奶奶新买的《忍者神龟》图画书正看得起劲,叔叔家的弟弟也来了。弟弟一看是《忍者神龟》,也要这一本。哥哥自是舍不得,弟弟就上来抢,书被撕坏了,两个人扭打起来。结果挨训的当然是哥哥,哥哥应该让着弟弟,怎么能打起来呢?可儿子并不服,气呼呼地对我嚷了句:“妈妈,我不当哥哥了!”扭头便走。事情早已过去了,儿子依然是威风凛凛的哥哥。可我却时常在想:做哥哥的一定要让弟弟么?问题似  相似文献   

19.
弟弟今年两岁了,很可爱。他最爱听故事,经常缠着爸爸、妈妈或者我给他讲故事。可就是不爱学习,尤其不爱学数学,全家人轮着班教他。一年的工夫,才认识了五六个数字。去年,妈妈订了一份《现代家教》,对待弟弟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张大碟《改变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他的chinked-out(多元化的嘻哈风格)曲风开始更多地回归个人的情感;一部电影《色·戒》,旧时的上海情景让他体会到了中国人特有的深情,更加懂得了细察如微的审美态度;一个年龄,31岁,他的个人心声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他渐渐成熟起来……如他这张大销的新专辑一样,王力宏正在完美地《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