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让中年段的写作水到渠成,课堂上的"向读学写"非常重要。但每一次"向读学写"的训练,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着重考虑到对于学生而言是否真正有效。这就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对"向读学写"这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用激趣的形式、特定的范式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擦出学生写作的思维火花,从而让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写作环节更有效,更高效,更丰富。  相似文献   

2.
我听了孙晋诺老师的这节课,颇有一些感受.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人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意愿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方案,充分利用有效载体,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使学生知识有积累,技能有提高,感情有积淀,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读写结合活动需要精心设计,水乳交融,才能成为推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点燃学习热情的助力器和催化剂。倘若生搬硬套或蜻蜓点水,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以读促写,自然拓展,忌割裂文路,破坏意境;要难易适中,层层递进,水乳交融的读写设计,能够以"读"点燃学生"写"的热情,用"写"检验学生"读"的成效,让阅读与表达相得益彰,实现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5.
用“读”来教学诗歌,是诗歌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古人写诗叫“吟”诗,说明诗歌是“吟唱”出来的,别人也必须以“吟唱”的方式去领会诗中的韵味。诗歌本身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诗歌教学如果只囿于讲解分析,不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朗读,就浪费了诗歌的价值,把一束玫瑰当成了一把萝卜白菜。而“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也只能读出词句声音,体会不出诗的感情内蕴。怎样让学生动心、动口、动容去读,读出感情、节奏、起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堆积了些肤浅的尝试。特别是当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以后,自己通过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重意象、意境、感情这些常见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高中生的特点,探索出适合学生读、品、悟、写的诗歌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感受到古典诗词的别样韵致。  相似文献   

7.
邓超远 《中学文科》2009,(4):116-117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各种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英语课堂教学,不应简单地由教师来灌输,应注重语言活动的生动性和实效性,采取任务型教学方式,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精讲多练,下面就英语教学中怎样启发学生思维谈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8.
"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是语文教材"读写结合、学思同步"的编辑思想体现。如何结合教材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激发写作兴趣;学习谋篇布局,促进思维发展;品味写作感情,提高审美能力;联系生活,生发写作真情实感四方面进行了初中语文"读写共生"的教学实践初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从以读促写提出的背景、以读促写的应用原则、以读促写的实施步骤三方面,对以读促写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指出教师要善于借助以读促写来优化英语写作教学,让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更高效。  相似文献   

10.
"读写结合"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大趋势。"读"即对文本的研读,"写"即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他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尤为重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诗歌教学课堂往往书声琅琅,读中理解,读中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结构,更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然后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英语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1,(10):35-36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对高中语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需求,切实创新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读赏写"方面的教学上,要充分结合新课改中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学习的掌握程度,开展多元化的"读赏写"教学策略方法,激发学生对"读赏写"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读赏写"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读赏写"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满足素质教育需求。文章将结合高中语文"读赏写"教学的现状,具体阐述高中语文"读赏写"教学的实施方法与学生"读赏写"能力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吴冰 《成才之路》2012,(24):56-37
正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段、篇、听、说、读、写等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能随意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有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以读为主,以读学写,以写促读,各个环节落实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获得能力。注意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 2.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并仿照课文编写诗歌赞颂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抓住"妈妈爱我、我爱妈妈"这  相似文献   

15.
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要从精心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条理清晰的板书、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核心是"读",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1.文因情而生,故语文教学要抓住"情"字,引导学生于"情"的体悟中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2.语文是用来读的,学习诗歌则更要读,于读中想景,读中悟情,读中享受语文。3.抓准读与写的契合点,于写作中加深文本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朗读。设置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品味——体验——探究——发现”的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际能力。在整体阅读,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思索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问题精读,从而掌握更为具体的学习内容。通过读,或听录音,以情感染学生;或默读,边读边思考,把握文章的内容;或朗读。以声传情;或品读,感悟诗歌语言、意境的魅力。要读出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滋味。由读诗升华为品诗。惟其“品”.方能有味,方能收到最佳效果。在具体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回归到朗读吟诵上,直到背诵为止。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分专题收集整理信息和积累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情感具体化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代讲,品味语言,神游意境,感受情怀;以说促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师生同读、同评、同讲、同议、同写,互动式学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式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深入领会爱国浓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以国家为己任”的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升华。[教学设…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才能让他们真正走进语文学习中。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要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开始,采用创设情境、联想引发、感情渲染等诸多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实现矢¨之到乐之的过程转变;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进而打动学生;让学生全身心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要有优美的教学语言、优稚的教学姿态、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同,能够激发学习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