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娜  张策策 《知识文库》2023,(15):123-126
<正>大学生心理危机日益严峻,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高学业压力作为大学生一个主要压力来源,不仅导致学习倦怠、精神疲惫、情绪消极,甚至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分析《24种人格力量测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测试结果,探究学业压力与内在人格的联系,探索普遍、基础的形成原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依然是他们大学期间最为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校心理咨询常见误区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再加上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正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共同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任务。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显著增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频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威胁。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同向而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左霞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一书,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压力管理对策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74名大学生进行压力状况调查,分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等维度压力源对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是目前大学生感到的最大压力来源;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对压力源的感受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三年级是四个年级中承受压力最大的年级。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对策化解压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选择无锡市某高中对1775名学生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跟踪调查,并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调查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应激源及其应对方式,并研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与归因。研究发现:高中生应激源主要表现为家庭压力、自身压力和教师压力,其次是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社会压力;高中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应激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的主效应显著,应激源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州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发现:压力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生活适应与独立、学习动机及就业带来的压力;总的来说,生活适应与独立、学习动机及就业带来的压力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高压力下,使用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在中等情况下,持续使用消极应对,有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调查了昆明四所高校的1 850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源来自家庭以及负性事件和重大生活事件;女大学生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强于男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交上所承受心理压力均大于汉族学生;文体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发展、社交以及家庭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均最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大学生应激应对问卷,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事件压力源的前两位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一类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上得分均高于三类学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大部分首选是解决问题和幻想,并且心理状态越好,则更少地使用退避和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究当前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发现,有20%以上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究其成因主要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个性特征等个人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等家庭因素;中小学教育环境、就业压力、教育政策等社会因素。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笔者提出预防和改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特点及常用应对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程压力是信息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习惯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高应激组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得出结论:信息类高校要指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顺利度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教育对策.方法:用1个开放式问卷对海南省9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一缟码和内容分析.结果:影响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分别是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恋爱问题等.这些因素主要隶属于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原因的认知归因维度.结论.对于海南省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该针对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恋爱问题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从认知干预层面进行.效果会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及管理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大学生压力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压力管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习倦怠状况,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采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丽水学院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被调查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年级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学习倦怠总分及行为不当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编"大学生压力源量表"实证考察青年大学生压力感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压力大于其他年级学生,各年级间除了学习压力之外,其他压力源存在明显差异;男女大学生和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压力感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薛静华 《教育探索》2012,(7):141-14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对大学生活、学习环境不适应产生的心理冲突;二是人际交往缺失,致使产生心理焦虑;三是学业压力大导致心理障碍.为此,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三要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采用各种专业心理方法,缓解大学生压力.  相似文献   

16.
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通过心理健康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心理资本量表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按照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压力知觉与心理资本呈负相关关系,与心理健康总分和各维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与压力知觉呈负相关关系,与心理健康总分和各维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心理健康总分和各维度与压力知觉呈现负相关关系。压力知觉与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与感戴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压力知觉在心理健康与心理资本关系方面具有中介作用。所以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资本和感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有两个目的:第一,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第二,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特点。研究分三步:采用开放式问卷探讨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压力源;通过对开放式问卷结果的分析,确定就业压力的类型;采用量表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特点。主要测量工具为《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被试选取北京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共741人。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类型为社会环境压力,个人环境压力,时间压力和个人条件压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特点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总体偏高,其中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最大,个人环境的压力较大,个人条件的压力一般,时间压力不大。  相似文献   

18.
焦子勇 《辽宁教育》2013,(2X):31-32
<正>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意见》中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尤其在环境适应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恋爱婚姻方面,职业规划、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变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意识和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多方面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普查工具:采用教育部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普查.普查结果:①共筛查出7.65%(399名)新生,5.56%(27名)的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倾向.主要存在强迫症状,抑郁,自卑,焦虑.②3.7%的新生适应能力很差,在人际交往,学习、择业及生活满意度上适应能力差.③13.56%的新生承受压力比较大.主要压力源为家庭、生活事件、个人发展及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