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长亮  廖平  林斐 《兰台世界》2016,(12):105-107
从南怀仁与俄国使节的交谈细节以及来往信件中来看南怀仁与中俄外交关系,认为,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说,南怀仁透露了清廷的机密,在外交上起了负面作用。但从事件的结果看,中俄在平等互惠的国际法原则基础上缔结了《尼布楚条约》,应对南怀仁给予肯定。同时从南怀仁作为一名传教士的身份来看,其致力于扩大在华西方传教势力,从而对俄国暗中相助,乃无可厚非。总之,我们应该客观评价南怀仁以及其在中俄外交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南怀仁《坤舆全图》,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幅早期中文版彩色世界地图,反映了十七世纪人们对天、地、自然认知的总体情况.对其记录的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水域标识、水源水系等一系列生态信息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归纳、总结南怀仁《坤舆全图》所蕴涵的生态意识,明辨古今生态状况,以期对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姗姗 《历史档案》2015,(2):96-103
"圣谕十六条"在雍正二年(1724年)经过注解,被定名为《圣谕广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宣讲。它作为清代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清初便已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密切关注。传教士翻译《圣谕广训》时,对其语言、风格、宣讲方式等都进行了借鉴、模仿,以用于在中国传教。晚清时,《圣谕广训》在反洋教斗争中的作用也引起传教士的广泛注意,在强烈抵制的同时,对其功能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4.
在清朝初期,传教士在我国的多数地区活动,并掀起了科技翻译高潮。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对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科技翻译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并非始于清朝,在清以前已有西洋传教士在华工作和传教。清顺治帝福临于定鼎北京之后,大胆任用西洋传教士观测天文和气象,编制历书,主持钦天监工作,而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日耳曼人)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掌管钦天监工作的西洋传教士。从这一时期开始,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康熙初年,由于杨光先(明朝新安所千户,安徽省歙县人)与汤若望之间围绕天主教和天文历法而展开的一场诉讼案,康熙帝不得不做出决定,即允许西洋传教士可以“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自此之后,西洋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康熙帝周围的西洋传教士却比以前更多,而他们从事的职业,也比以前更为广泛。据估计,康熙朝在京师的西洋传教士近20人。  相似文献   

6.
雅译难遇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海量翻译必遇人名之惑.其多附和国人习惯,如薄伽丘、莫扎特、贝多芬、达尔文、伦勃朗、华盛顿、普希金、契诃夫、易卜生、狄更斯者,如但丁、巴赫、海顿、歌德、海涅、牛顿、林肯、列宾、卢梭、毛姆者,皆被冠以百家姓,俨然中土人士.如此格式,显然受到了早期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毕方济、艾儒略、金尼阁、邓玉函、郎世宁、马礼逊等取中文名字的影响.乔治·伯纳·萧因不服国人之适,而移译萧伯纳.司汤达乃原译,后有好事者为求准确,蛇足为斯丹达尔.斯大林的旧译为史达林,添了洋味,而少了贴近.除却人名,国名翻译也具意味,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国、俄国等等,皆以褒词冠之.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是西方文明第一次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本文力图通过对此时传教士在华传教策略的梳理和分析,探析其传教策略的形式和种类,以及采用这些传教策略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动因,并对当时传教士传教活动的影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彭洁 《兰台世界》2012,(4):62-63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教士担当着文化交流的媒介,其本意是为了宣传基督教,向中国传播"上帝"的福音。但是,其最初计划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当时中国各阶层在"独尊儒术"传统思想影响下,对于基督教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和排斥。后来,传教士改变其最初的传教策略,重点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  相似文献   

9.
李楠  姚远 《今传媒》2015,(3):128-130
本文旨在以原始文献考证法厘清1897年《天演论》出版前进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以期探究在西方科学理论的本土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扮演的重要意义。文献考证发现1897年前西方传教士、中国科学家或与传教士合作,或独立纷纷著书立说,积极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这一进化思想,其中代表性著作有《谈天》《地学浅释》《西学考略》等。期刊、图书、报纸作为不同的媒介在进化思想中国暴发式的传播中分别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中西方传教士则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的早期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籍大量流散海外与明清之际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无关系.文章揭示了法、英、美、德等多国传教士直接或间接运走中国古籍文献的方式;分析了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的关系;指出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扮演的华夏文化传播者之角色.  相似文献   

12.
<正>益智书会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著名文化传播机构之一,也是清末民初最具影响的出版机构之一。益智书会于1877年在上海成立,其全称为School andT 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中文名称为益智书会,总编辑是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相似文献   

13.
1概况明、清时期西欧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派遣许多传教士来中国,而这些传教士很多会使用中国话,以传教为名,行文化渗透之实。这批西洋传教士主要以耶稣会人士居多,此外亦包括一部份圣芳济修会(Franoiscau)和黑袍教教团(Domimican)的人士,他们大都能阅读中国古籍,有些人还十分精通,並深入研究中国的风土人情,穿长衫、操汉语,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15.
马晋丹 《东南传播》2011,(8):102-105
本文首先介绍史学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由此范式提出思考传教士在华办报的思考基点,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例来分析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在华办报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讲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给中国社会产生带来的正面作用,由此来透视在现代化范式关照下传教士在华办报给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带来的正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沈毅 《编辑之友》2011,(9):113-115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以存世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为标准,考察英文的《中国丛报和中文的《万国公报》大概是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一英文期刊《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鸦片战争后一直坚持到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文化使者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老上海也许还记得,如今上海西区的武康路,在旧上海一度被称为福开森路,它是以当时一位对中西舆论颇有影响的美国名人命名的,此人就是福开森。 福开森(1866-1945),英文名(John CalvinFerguson),美国著名传教士。自1888年来华任南京汇文书院(即后来的金陵大学)院长始,旅居中国50余载。其间他以传教士、教育家、新闻出版家、慈善家及文物考古学家的身份往来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曾历任清末民初政府要员顾问、北洋政府总统府顾问、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对中国美术与瓷器亦有较深研究。  相似文献   

19.
侯集体 《兰台世界》2007,(2S):62-6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化使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经常到邻近的县城,如莘县、东阿、寿张、东昌(今聊城)等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