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雍正帝反对大规模地刊刻谕训旨令,有两件事是很典型的. 雍正帝即位之后,将其父康熙帝的16条谕旨敷衍成《圣谕广训》,作序颁布,令地方文武不时宣讲,化导兵民.内外臣工遂将《圣谕广训》奉为至圣之经典,称赞它启迪官民,巨细不遗,可与"六经"同论,于人心世道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赵忠仲 《青年记者》2017,(23):122-124
圣谕乃帝王为训诫民众、臣子所颁布的诏令、训诫,明清历史上有三例圣谕在后世社会教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圣谕六言》、康熙《圣谕十六条》及雍正《圣谕广训》.这三例圣谕系国家制度层面在推行社会教化中的顶层设计,因此本文内容论述所言圣谕仅指以《圣谕六言》《圣谕十六条》及《圣谕广训》为代表的圣谕内容.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化文献,它们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包括人际传播、文本传播、口头传播等.在这种历史传播进程中,国家与地方在教化体系中达成了“礼制”集体记忆下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研究历史地理的周振鹤先生淘了一部《圣谕广训衍》,寻其本末,写了一篇《月月读的圣谕广训》,收入他的集子《中人白话》之中。文中引出康熙帝于康熙九年(1670年)颁布的“圣谕”十六条:“一、敦孝悌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昭雍睦;三、和乡党以息争论;四、种农桑以足衣食;五、尚节俭以惜财用;六、隆学校以端士习;七、黜异端以崇正学;八、讲法律以儆愚顽;九、明礼让以厚风俗;十、务本业以定民志;十一、训子弟以禁非为;十二、息诬告以全善良;十三、诫慝逃以免诛连;十四、完钱粮以省催课;十五、联保甲以弭盗贼;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要…  相似文献   

4.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济南传统社会中早已存在。晚清时期,简易学塾的建立,《圣谕广训》、《劝善要言》的宣讲,广义上均属社会教育。传统的社会教育主要侧重于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训练。随着清末社会改革的推进,社会教育开始向现代民众教育转型,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均发生变化,教育重心由道德和规范教育转向文化普及。现根据有关档案资料将1904—1937济南的城市社会教育现状阐述如下。济南的现代民众教育开端于1904年。是年,"济南官报馆主笔李明坡徵君现于布政大…  相似文献   

5.
<正>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都十分重视匡扶世风和教化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推崇"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念,颁布了"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圣谕六言"。为了使"圣谕六言"深入人心,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开始,被称为"宣讲圣谕"的活动,便一直沿袭到清代。清朝政府高度重视宣讲活动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皇帝一字不差地重新颁布了  相似文献   

6.
在清初"尊孔崇儒"的"汉化"过程中,作为训谕文的典型文本,由清圣祖康熙帝创写、清世宗雍正帝再创作的<圣谕广训>,起到过巨大的影响作用.其成书与推广各具特色,反映了清初汉化政策能够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戊戌改革前的教育现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备受世人推崇.家有塾,党有痒,州有序,国有学,加上与之相适应的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维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繁荣与发展."清代初中期教育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京师设国学及八旗宗室官学,各省设府、州、县学.各学学生平时在省学政和教授、学政、教谕等教官的督导下,学习《四书》、《孝经》、《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圣谕广训》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清初至民国时期民间劝善方式之传承关系:从宣讲圣谕、宣讲拾遗到说善书的演变。善书与圣谕、官箴、家训、蒙学等劝戒教化文献,在明清时代社会广为流传。清代善书的传播方式、已呈现多元化的特色。不单是用文字,还有绘图、采集果报案例与说唱。劝化不限于城镇或宣讲所等固定地点,还有流动的"讲善书人",在民间寓教于乐。因此善书不仅有阅读、传抄用的案头本,清中叶以来还有供说唱用的宣讲本。清末民初湖北、四川等地区的说善书,即由清代的宣讲圣谕衍变而来。现今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善书只限于文本流传,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地方艺人不断地改良和创新的努力,此讲唱结合的曲艺在湖北汉川,显示了坚韧的生命力得以传承下来。而汉川善书,于2006年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从善书宣讲本等文献入手,对近代民间劝善方式进行研究,使善书丰厚的内涵及其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认识、保存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哈佛所藏《世说笺本》1826年日本刻本和哈佛、韩国所藏《世说新语补》1586年刊本是配套的训诂书,前者为笺注本,后者为被笺本。从文本内容看,《世说新语补》和《世说笺本》均具有较好的文学价值。《世说笺本》不仅有与传统训诂一致之处,如以释词为核心,也注重解释单字,也解释句意、段意、语法、修辞、文体等。同时它也有自己的个性,即两用史注之法。征引训释成果时,除了采纳中国学者旧注之外,也精采日本学者的训释成说,显示出其作为日籍著述的域外特点。打破了传统训诂不引文学评点的惯例,在其广征史籍、中日、传统小学文献的同时,也精简录入并注解文学评点,甚至自身也加入文学评注。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9月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刊发内容覆盖晚清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从创办之日至1907年停刊前后约40年.基督教传教士一直在这块舆论阵地上陆续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由于对其中的关键词"攻"、"异端"、"也已"训释不同,加之解经的原则及方法参差有异,历代诸儒对这句话的理解歧义纷呈,莫衷一是,钱穆《论语新解》即已指出:"此章之义,尤当警惕矣。" 有关"攻"字的训诂,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训作治。如何晏《论语集解》:"攻,治也。"皇侃《论语义疏》:"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人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朱熹《论语集注》:"范氏云:‘攻,专治也。故治木玉金石之工日攻。’"一训作攻伐。如孙奕《示儿编》:"攻如  相似文献   

12.
唐元 《兰台世界》2016,(3):117-118
西汉的冀州和幽州,相当于后世的河北区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地区,涌现了《毛诗故训传》、《韩诗外传》和《春秋繁露》三部儒学史上的杰作。三部作品的成功因素中,文体革新是重要环节,《毛诗故训传》对"故"、"训"、"传"三种文体的融合,《韩诗外传》和《春秋繁露》对"外传"和"论说"类解经文体的典范式呈现,展示出西汉河北地区儒家学者的学术活力和发展眼光。  相似文献   

13.
郁青 《云南档案》2012,(12):20-22
<正>她,是美国传教士之女,几个月大时就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她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她,与中国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孩童时期一直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都与农民、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当之无愧的"大地之女";她,因撰写了被誉为"中国农民生活史诗"的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以及传教士父母的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等作品而  相似文献   

14.
漆子扬 《档案》2015,(1):50-53
门克新是明代初年甘肃著名的儒士、政治人物,关于他生平的文献记述都比较简略。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民国时期刊印的四川内江《门氏族谱》和东光县石印的《正宗门氏族谱》,通过对《族谱》辑录的朱元璋《长江万里图记》"圣谕"和兵部尚书茹瑺、大学士刘三吾、詹士房庶子王懃悼念门克新的祭文,对门克新籍贯、家世、创作和政治影响进行考释概述,基本厘清了门克新五代谱系的脉络和《图记》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所载乾隆帝在编修《四库全书》前后的"圣谕"颇具学术价值,可以借此考知当时搜访图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四库全书》之名由乾隆亲自确定,他还直接降旨编纂了《四库总目》等多种书目和丛书,并为研究《四库》的删改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存简九十三支,为《国风》五十七篇(含残篇),内有《关雎》,其中"窈窕淑女"之"窈窕"作"要翟"。"要翟"有各种训释,其实乃连绵词,义为姣好之貌。古书中与"要翟"音近义同的连绵词相当多,训释时不应拘泥于字形。  相似文献   

17.
从很早的时代起,中西文化就开始有了交往,而中西文化最大的一次交流,是发生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此间欧洲的耶稣会上将西方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带入中国。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近代的思想观念,大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清朝雍正皇帝颁布《圣谕广训》后,随着邓稣会士被逐出国门,中两方文化交流使全然中断了。直到一百多年后鸦片战色爆发,随着中国紧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舰炮打开,“西学”才重新进入中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  相似文献   

18.
上海图书馆藏《办理四库全书历次圣谕》是四库馆臣抄录的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部分内容为此抄本独有,对《四库全书》研究有重要补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中,关于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书写,最好的当推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2009年),其中对意大利人詹牧师的描刻,至为传神、令人难忘:"老詹来延津时二十六岁,高鼻梁,蓝眼睛,不会说中国话,转眼四十多年过去,老詹七十岁了,会说中国话,会说延津话,鼻子低了,眼睛也浑浊变黄了,背着手在街上走,从  相似文献   

20.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