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语文课堂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预设,为“生成”提供丰厚的底蕴。教师还要独具慧眼,在课堂上迅速判断学生问题的价值,更要能够敏锐感知“生成”,并依情定教,顺学而导,创造“生成性课堂”。  相似文献   

2.
张海根 《云南教育》2007,(10S):13-14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3.
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那么课改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殊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精彩生成;没有备课时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哪有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更多无法预见的精彩也就无法生成。因此,预设与生成本是一家,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创。  相似文献   

4.
“预设”、“生成”或音说“动态生成”是课程改革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术语如何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将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课程资源的生成和利用,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教师,课前很认真地研读教材、细心备课,但在课堂上,很多老师会碰到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总是有一定的距离,感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启而不发,即使有参与者,也只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磕磕碰碰地走下去,而生成资源的状况就更少,根本擦不出智慧的火花,有时感觉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今天,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已经成为每个老师非常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老师们已经改变了观念,理念上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处理,但是当真正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时,究竟该如何面对又都是一线教师的困惑,那如何对待课堂预设中随机出现的生成,让它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探索的。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预设与生成,教师运筹帷幄,会让语文课堂更显精彩。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教案的预设,于是,在备课中就有了预案的概念。随着《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深入实施,语教师越来越重视生成性阅读教学课堂的构建。那么,在阅读教学的程序设计中,究竟是应该“预设”,还是“生成”呢?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预先对阅读教学的课堂环节、教学进程等作一展望性设计。很显然,这种“预设”,不纯粹是教师的一意孤行,也不是毫无目的的凭空设计,它带有较强的目标性、预测性。所谓“生成”,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并灵活地据情施教,以达到阅读教学效益最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机智的教学方法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但预设要留有空白,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相似文献   

9.
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预设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有的教师这样认为: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课前预设,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思维,课堂也就不可能焕发生命活力。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如何正确解读“生成”与“预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什么是“生成”“生成”这个词儿眼下使用的频率很高,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课堂上出现的教师课前意想不  相似文献   

10.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有的教师这样认为: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课前预设,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思维,课堂也就不可能焕发生命活力。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如何正确解读“生成”与“预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志宏 《小学生》2010,(3):40-41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强调遵循预先设计的程序,按步实现教学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预设性因素,还应关注过程中的生成性因素,强调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以上三种教学观念,以“从‘预设’走向‘生成”’最为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生成”认识不够深入,使“课堂生成”走入了另一种误区。本文就一些相对典型的教学案例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备课是每位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传播知识的起始准备阶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阶段,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备课越充分,课堂教学就越高效有序,越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越能处理好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备课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根据本人平时的备课经验,认为备课一定要有对话意识。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精彩。但也有不少教师觉得预设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跷跷板: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预设就没用了,对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精彩生成,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怎样去突破学生认知的难点,这无异于“守株待兔”!其实,“预设”和“生成”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课前解…  相似文献   

14.
吴佑华 《数学教学研究》2008,27(9):F0002-F000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好的课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让学生生成智慧.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则必然无效,更谈不上生成智慧.然而,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快.“教师很辛苦”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那么新课改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数学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传统中学数学备课观强调教师个人备课,忽视集体的合作;强调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课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后的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选择有效策略,优化备课行为.1精心预设,确保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学展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上多向交流和碰撞的过程.“预设”和“生成”便是这交流和碰撞过程中的一对辨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依相存.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未来教学所做的整体设计和构想;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精心预设是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堂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因此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首先,精心预设,要求教师把握预设的基本特点,掌握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赵倩 《江苏教育》2007,(8):40-41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任意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预案中,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一种平衡,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很讲究预设与生成。实际上,教学预设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我们知道,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无序场所。  相似文献   

18.
宫文胜 《江苏教育》2007,(20):43-44
一、充分预设,让“生成”更有底气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我们的备课不仅要思考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还要预设学生的身心状况、情感状态;不仅要考虑到正常的情况,还要筹谋非正常的状况等等,从而使课堂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交流的课堂中,会衍生出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一经教师的巧妙运用,就会使一堂传统的课灵动起来,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备课——以预设牵动生成备课是动态延伸的过程,有始无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但强调动态预设并不否认教学预设的重要性,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