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孙诺 《传媒》2015,(15):52-53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渠道拥有了良好的传播基础,而4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类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2.
汪琳  谢莎 《出版广角》2016,(14):27-29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网络出版悄然而生.作为少儿出版主力军的儿童文学出现了新的出版形式——有声阅读APP.“宝贝听听”正是这样一款移动有声阅读产品,它回归文学最初“声音一听”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模式,借助移动设备的技术进步,克服之前有声阅读出版的缺陷,注重内容的场景化设计和产品的生态系统打造,成为儿童文学移动网络出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张岩 《编辑之友》2016,(6):23-27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的阅读主体、新的接受心理、新的价值评价体系上重新促发了对有声读物的阅读需求,“伴随型”阅读日益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模式,数字时代的有声读物整装重生,而自助出版在实现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下重构了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形态.对于数字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分析和数字媒介视域下主体功能特征的研讨,能够进一步丰富对我国有声读物市场的产业形态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月玲 《出版广角》2021,(14):78-80
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科技的推动下,人们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出版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打破传统出版的操作流程与产品界限.有声读物的出现,让出版业呈现一种与实体出版截然不同,却具备更多传播可能与延展方向的出版样态.未来的有声读物自出版流程,将会走向多节点合作、多资源开发、多平台分发、多媒介融合的深层次跨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何珊 《出版科学》2023,(2):89-96
移动音频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显现成为“听觉转向”的重要标志,并伴随着移动终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逐渐丰富了叙事形式和内容。本文以叙事学的“听觉转向”为背景研究互动有声读物中的数字叙事:首先,界定互动有声读物的概念,论述其后线性叙事、多模态叙事和空间叙事三大叙事特征;其次,从情节类型、文本架构和互动模式三方面着手探究互动有声读物的叙事设计;最后,从工具体验、使用体验和意义体验三个维度分析互动有声读物的叙事体验。  相似文献   

6.
张伟迪 《出版广角》2019,(20):36-3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读”。多媒体的融合快速推动着有声读物的崛起,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效提升了有声读物的竞争力。本文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对有声读物的出版与传播进行分析,探讨有声读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7.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8.
聂扬飞 《新闻世界》2014,(7):316-317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以手机、掌上电脑为代表的各类移动终端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人们的阅读生活中,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一种主要媒介终端。移动终端具有传统出版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了数字出版的新宠、同时其应用与行业前景值得关注思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有声读物在21世纪继听书网站时期后步入了移动终端时期,平台和用户的交互日益成为有声读物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有声读物以其与快节奏社会相适应的伴随性、碎片性、娱乐化等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有声读物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将为这些问题提供更多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有声读物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国民阅读已开始迈入有声阅读时代,给以提供视觉阅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分析有声阅读的衍变历程、网络环境下有声阅读的特点,明晰有声阅读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作用及定位,探寻图书馆利用有声阅读创新阅读推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有声读物从原本的阅读副产品逐渐走向受人瞩目的增长焦点,成为出版领域的变革者。基于再媒介化理论,直接性和超媒介性的双重逻辑推动有声读物不断迭代,在一定程度上再造了有声读物的传播过程和行业互动逻辑,使得数字出版模式呈现出多重勾连和高速流动的特征。同时,有声读物本身具有可供性,物质、内容、关系成为锚定其未来发展和想象的三个关键维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类阅读载体的进化,有声读物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有声读物的出现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也为传统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对中国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阅读终端、数字阅读内容的丰富,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被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潜移默化地改变,而且这一改变的进程正在加速。人们越来越快地适应新的技术变迁,便能够更好地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针对这一市场需求,作为影响力较大的行业媒体——中国税务报,凭借自身行业优势,积极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思路,整合自身行业媒体资源优势,与方正电子共同打造了移动新媒体移动阅读App。中  相似文献   

14.
有声读物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演播形态,丰富读者的听觉意识,具化文字形象,在移动阅读、解放双眼的过程中满足了各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当前,有声读物市场逐渐反哺出版机构,在融合出版过程中发挥着示范性作用.因此,数字化声音市场的培育前景、数字人才的培育价值及培育方向成为融合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声读物已经从印刷书籍的外围副产品转移到了数字出版和阅读的中心,但在出版研究中通常被忽视.文章通过对有声读物出版发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数字有声读物出版流程的原始模型,并就数字出版环境下这一模型各要素的重新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国内内容最多、用户量最大的移动互联网正版产品"氧气听书"2.0版本客户端正式发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阅读逐渐步入"有声时代"。美国音频出版商协会(APA)的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为7 237种——这是可以查到的最新数据。这个数量比2010年(6 200种)增长了17%,比2009年(4 602种)增长了57%。中国的有声读物市场同样颇具潜力。目前,国内市场正规听书网站已有200余家,一些电子书阅读软件也纷纷添加"听书"功能。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服务提供商天翼阅读公司则开发了专门的"听书"客户端"氧气听书"。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终端设备的多样化,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逐渐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体阅读,向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数字阅读方式转变。人们在电脑上看电子书,手持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在地铁、公交车上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数字阅读以其存储海量、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然而,数字阅读真的能够让人们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终端的阅读吗?  相似文献   

18.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10):7
正有声书市场潜力看涨盗版成发展瓶颈《出版商务周报》报道:用耳朵阅读?并非异想天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声阅读"也被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有声读物市场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未见到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有声书业人士称,目前  相似文献   

19.
周月 《全国新书目》2022,(5):130-133
青少年的阅读经历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水平和未来发展空间,青少年读物是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智能设备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音像电子出版物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成为青少年阅读的新趋势。本文就当前我国青少年音像电子出版物现状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余苗  马璇 《科技与出版》2021,(7):155-160
数字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视障群体的阅读范式,推动无障碍阅读朝着有声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阐释无障碍阅读的有声变革表征,提出我国在无障碍有声读物制作、监管、扶持、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数字时代无障碍阅读的作品版权保护、内容延伸与录制规范.数字时代无障碍有声阅读的发展进路在于强化人文关怀、便捷生活使用、丰富审美体验.具体实践策略在于加强国家立法、加大扶持力度以维持出版有序,避免泛化投入、创新精细化服务以坚守资源理性,提供技术支持、落地阅读保障以重申合作还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