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张岩 《编辑之友》2016,(6):23-27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的阅读主体、新的接受心理、新的价值评价体系上重新促发了对有声读物的阅读需求,“伴随型”阅读日益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模式,数字时代的有声读物整装重生,而自助出版在实现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下重构了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形态.对于数字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分析和数字媒介视域下主体功能特征的研讨,能够进一步丰富对我国有声读物市场的产业形态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声读物的市场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声读物是指"其中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美国有声读物协会对有声读物的定义).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40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有声读物出版市场,有声读物成为其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年有声读物在美国有25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4.
周月玲 《出版广角》2021,(14):78-80
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科技的推动下,人们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出版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打破传统出版的操作流程与产品界限.有声读物的出现,让出版业呈现一种与实体出版截然不同,却具备更多传播可能与延展方向的出版样态.未来的有声读物自出版流程,将会走向多节点合作、多资源开发、多平台分发、多媒介融合的深层次跨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李安 《科技与出版》2021,(6):103-109
发展壮大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必须重视版权保护,尤其是版权许可.文章基于对2010-2020年我国115份司法判决书的实证研究,发现有声读物版权许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寻求版权许可,擅自录制传播有声读物的侵权行为频发;二是虽有寻求与有声读物出版相关的版权许可,但因版权许可不规范而产生的侵权行为多发.对此,应通过强化一般许可、推动集中许可、寻求法定许可等途径,构建合法且高效的有声读物出版秩序,推动文字作品有声出版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移动有声读物成为继纸质书和电子书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用户对数字有声读物的需求包含获取知识的认知需求、获取代入感娱乐需求、获取慰藉的情感诉求以及释放视觉的全场景诉求。通过有声读物的内容挖掘、载体形态扩展、语音交互优化以及市场需求细分等途径,可以进一步释放有声读物的经济价值,实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有声读物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 《出版经济》2003,(2):24-25
有声读物的兴起及市场现状 有声读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拥有一百多家一流的有声读物提供商,拥有众多一流的有声读物网上书店用以购买、租借和下载有声读物。现今美国的出版市场约75%的文字读物有对应的有声读物版本。 国内有声读物市场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早期在  相似文献   

8.
张伟迪 《出版广角》2019,(20):36-3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读”。多媒体的融合快速推动着有声读物的崛起,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效提升了有声读物的竞争力。本文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对有声读物的出版与传播进行分析,探讨有声读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2018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卷第80题的考查内容,分析在有声读物出版中对著作权问题的常见认识误区。在辨析相关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广大考生正确界定有声读物制作的性质,明确出版有声读物需要获得的授权内容,并对有声读物所涉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限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有声读物的热议话题,本文从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和互联网等领域,探讨有声读物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本质和产业动力。考量有声读物的媒体属性与社会个体需求间的关联和广播媒体对非新闻类内容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变现可能,为下一步广播产业布局在方向性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声读物已经从印刷书籍的外围副产品转移到了数字出版和阅读的中心,但在出版研究中通常被忽视.文章通过对有声读物出版发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数字有声读物出版流程的原始模型,并就数字出版环境下这一模型各要素的重新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有声读物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演播形态,丰富读者的听觉意识,具化文字形象,在移动阅读、解放双眼的过程中满足了各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当前,有声读物市场逐渐反哺出版机构,在融合出版过程中发挥着示范性作用.因此,数字化声音市场的培育前景、数字人才的培育价值及培育方向成为融合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舒  张寅 《出版广角》2021,(20):44-47
当前,有声出版已成为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有声出版呈现制作主体多元化、传播介质数字化以及用户群体细分化的特点.有声出版的发展要紧密围绕有声创作与认知规律相契合、审美价值与知识价值相化合、文化逻辑与技术逻辑相耦合等难点,从融合传播、场景传播、垂直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寻求多维度突破.有声出版不仅要丰富和发展口语文化,更要在重构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1993年广电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音像制品评比中,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制作的一套儿童音乐教育有声读物获得了荣誉奖,那就是《我和音乐一起玩》(含三盒音带和三册书)。这套有声读物自1992年面世以来,深受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们的欢迎,也深受孩子  相似文献   

15.
在高度动态化的媒介社会中,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持续变化且日趋紧密.在此背景下,受众注意力被极大分散,成为媒介争夺市场的重要资源,媒介注意力经济逐渐向影响力经济过渡.视觉文化借助多线程的获取形成社群聚合,打造出多元的社会景观,而作为单线程传播的声音文化,如何"异军突起"成为持续且充满挑战的难题.本文将分析有声读物作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的传播得到了良好条件。而3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随着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受众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们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有声读物在21世纪继听书网站时期后步入了移动终端时期,平台和用户的交互日益成为有声读物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有声读物以其与快节奏社会相适应的伴随性、碎片性、娱乐化等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有声读物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将为这些问题提供更多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迭代升级给予媒介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并在社会互动中扮演多重角色。基于媒介可供性审视有声出版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回答有声出版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参照。从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探究有声出版平台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路径,指出有声出版平台转型升维需要在物质层面完善智能生态、强化人机协同中人的主体性,社交层面深化情感凝聚、增强用户身份认同感,移动层面加强场景融合,引领移动音频新“声”态,进而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内容提质增效,打造高质量出版业态。  相似文献   

19.
孙诺 《传媒》2015,(15):52-53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渠道拥有了良好的传播基础,而4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类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20.
史秋雨 《图书馆论坛》2012,(4):32-35,20
重点分析我国有声读物的受众和特性,阐述有声读物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图书馆建设有声读物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有声读物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