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滕抒 《新闻三昧》2005,(3):26-27
案件,是指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案件报道属于社会新闻中的法制新闻。由于案件报道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因而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显得既特殊又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比例增大。因此,新闻记在进行案件报道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2.
蒙晓阳  李华 《当代传播》2011,(5):79-80,84
作为新闻媒体侵害人身权研究的薄弱环节,新闻侵害安宁权现象较少受到关注.近来一部分调侃新闻和钓鱼报道已成为新闻侵害安宁权的“新主流”.基于安宁权应受保护的法治精神,在详细分析部分调侃新闻与钓鱼报道侵害被报道对象安宁权现象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主张新闻媒体应尊重被报道对象的安宁权,并在新闻实践中遵循若干自律准则.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伤害中,批评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受到关注,而正面报道特别是先进人物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被人忽略。在先进人物报道里,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其所造成的伤害基本上是在新闻采编和刊播过程中,操作不当而无意造成的,是“好心办了坏事”。这种意外伤害,通常是间接的、隐性的。  相似文献   

4.
胡弋 《新闻前哨》2005,(9):51-5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已由过去的边缘性话题,上升为主要新闻源。环境报道在大众传媒日常报道中占有的分量越来越重。采写一篇环境报道并不难,但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新闻报道能“落地有声”?笔者以为,这需要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去启发报道思路,去分析、把握新闻事件,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关注人群的利益诉求,环境报道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而且使问题的解决变得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开设了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或栏目。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批评报道难度大。那么批评报道究竟难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报道对象,比如重大的社会现象、典型的人物形象等等。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可能无法最全面、最深刻地表现和挖掘出这些报道对象的精髓。这个时候,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可读性强的新闻速写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武器。一组好的新闻速写,不但要做到主题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还要利用各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媒体对报道受众尤其对普通报道对象的伤害,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学界、新闻业界的关注,由新闻伤害引起的法律诉讼也越来越多。由于采访报道方式不当,可能会对报道对象的人格、情感、精神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前,灾难报道、犯罪报道是新闻伤害表现最突出的领域。灾难、犯罪事件是不可预见的,一经传播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此类事件一发生,众多媒体记者就会一哄而上,尽情地享用所谓的"媒体盛宴"。当中,以紧迫盯人、多次曝光、细节再现、冷血调侃等为表现形式的新闻伤害现象时有发生。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有很大的传播范围,即使从业者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开设了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或栏目。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批评报道难度大。那么批评报道究竟难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是人类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这类报道一般来说,以非事件性新闻为主,依靠数字说话。它没有民生新闻那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没有突发性新闻事件那样强烈的现场感,也就是说经济报道在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呆板、  相似文献   

10.
普遍意义上讲,财经报道分为财经新闻报道和财经深度报道,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这两者都是以事件性报道为主流的,财经新闻报道较为浅显,读者很容易看出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可是大多数的财经深度报道却难以看出事件性来。从另一角度上讲,财经深度报道的事件性报道远远区别社会和时政新闻的事件性报道,如果撰写不好,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事件顺序的散乱和观点的不清晰,这主要是由于记者撰写文章的失控。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呢?我在撰写财经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要有过硬的财经知识。做一篇较大篇幅的财经深度…  相似文献   

11.
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①后续报道较之于其他报道形式更能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更能彰显媒体的公信力。所以近些年来,在以民生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的都市类报纸上,后续报道出现得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谭天  曾源 《东南传播》2016,(4):138-141
政府、媒体、群众对艾滋病议题日益关注,世界艾滋病日成为了政府、媒体宣传艾滋病的主要机会。本文选取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对人民网、网易网、凤凰网在近三年艾滋病日对艾滋病报道的框架构建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三者对艾滋病报道的报道方式、新闻议题、新闻出处、报道语气、信息来源均呈现统计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灾难新闻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但报道难度也相对较大,容易在新闻伦理方面出现问题,目前主要有采访干扰救援、消费灾难、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外事报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的邸报。在明《万历邸钞》上录有明朝与朝鲜、日本等国交往的消息。从写作上看,较为正规的外事报道也是在近代报刊出现以后才有的。我国外事报道在题材、内容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我国的外事新闻多报道军事外事和政治外事。20世纪初叶也出现了少数经济方面的外事新闻。20世纪以来,外事报道体裁、表现手段有所发展。外事消息导语的出现与发展变化表现在: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新闻要素;不拘一格,花样翻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少新闻同行在改进会议报道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一定成果,但与读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会议新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生活的现象仍然存在,报道思路、报道模式、报道手法陈旧呆板的问题仍很普遍。会议程序多、出席领导名单多、套话空话多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会议报道中新闻含量、信息含量、知识含量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些现象的继续存在,会降低媒体的影响力。因此,改进会议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这里,笔者介绍几种改进会议报道的具体做法,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孙瑶 《记者摇篮》2009,(7):84-84
近几年来,以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为突破口,按照“三贴近”原则改进时政报道成为各级媒体实践的方向。各级媒体抓文风、改文风并未懈怠,在调整报道结构、突破传统报道模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媒体所作报道与人民群众的关注存在的脱节现象,就要真正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新闻和组织报道。辽宁电视台以及多家媒体迅速转变作风,按新闻规律办事,以新闻价值大小为取舍的杠杆,在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创造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百姓愿意关注,喜欢关注的一种新闻报道。但是多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由于把握不好报道方式,很多好的新闻线索并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也造成了地方民生新闻只报道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报道的现状。民生新闻容易触及到矛盾一方利益,所以把握不好就会出岔子,致使一些媒体对民生新闻报道的量不足,群众对这些媒体失去信心。一、要注重民生新闻的挖掘地方电视台应该以民生新闻报道为主,因为地方电视  相似文献   

19.
《新闻导刊》2004,(6):57-57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报道活动,它以深刻和全面为报道理念,运用解释、分析、评论等报道方式来认识、反映新闻事实的潜层信息,灵活运用各种新闻表现方式.来阐明新闻事实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深度报道就是在对新闻报道理念、方式和体裁的合理要素进行整合中形成、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张召国 《当代传播》2012,(6):89-90,93
我国的法制新闻报道是随着现代报业的兴起、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法制新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该报道领域中,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事业中亟待深层研究的对象。深度报道体裁主要有两种: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包涵其中。本文对法制新闻深度报道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