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位学生的特性,使他们都能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是师生之间发生面对面互动的场所,班级建设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习做人”“热爱生活”。班级建设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努力实现这一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命意义下的大学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堂教学“无生命”现象值得关注。产生“无生命”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相互之间隔离。从课程实施的本质来看,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创造、“再设计”的过程,是师生对生命成长的一种追求,大学课堂教学本应具有生命的意义。生命意义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其实际的运行模式应该是由学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三因素组成的循环式结构。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课程意识影响教师的课程行为和效能。当下的教育生态中,教师局限于学科教学,学科思维的惯性非常强势。也许教师会关注学科教学目标、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的评价,但很少有教师会去关注教育的价值、学生的成长问题,关注每日的师生生活中人、事、物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课程的实施是狭隘的,教育的效能是单一的,学生的眼界和收获是大大受到限制的。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着早关注、早引导、早发现、早干预的“四早”原则,建立院、系、班级、宿舍联动的四级工作组织,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四级工作机制,即自我疏导机制、内部预警机制、师生互助机制和普及机制。同时,依据生活逻辑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自己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课程调整一直以来都是融合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范式,但课程调整与融合教育本身的平等和公平精神相违背,导致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学业发展的“马太效应”,从而特殊儿童成为班级中集体教学的牺牲者。为此,融合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调整范式向学习通用设计转变,以促进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共同成功为目标,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正>生动课堂是课堂本真意义的回归,它使学生"主动"互动",动得"有序"有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是发生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因此,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生动课堂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常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凸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本文就师生交往互动观下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四点看法,即凸现教育主体的发展性、注意课程实施的建构性、加强学习活动的体现性和展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0.
幸福教育是“概论”课程的内在要求。“概论”课程回答了“幸福是什么、怎样实现幸福”等问题,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南。幸福教育要求下“概论”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幸福的教学氛围,还要鼓励学生学会享受幸福,最终能够自己创造幸福。课程通过时事讨论、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师生平等互动,培育师生共同体意识;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理论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自主创造幸福资源,从而完成培育学生幸福感的教学使命,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教育世界等词语经常出现在教育问题的讨论中,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提出了各种看法,如“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关注学生生活的作用,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要求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相似文献   

12.
王淑侠 《成才之路》2012,(11):75-75
中学课程指出生物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人生物学的“科学世界”,最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传统生物教学只是教师讲台上灌输,学生理解。教师要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构想主要是针对中文类课程开放教育中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讨论,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互动;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梳理,使课程教学之间也产生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教室中心、书本中心、课文中心、知识中心、班级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传统历史教学以片面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学过程、片面的评价体系 ,导致师生之间、智能德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脱离联系 ,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 ,影响历史教育目标的达成 ,也妨碍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的良性发展。与传统教学弊端相针对的是 ,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是与学校教育系统 ,社会生活系统和学生智能系统相贯通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体系。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  相似文献   

16.
论课程实施的想像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的想像力,是指通过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言说,打破课程的抽象、僵死的边界,打通科学世界和师生生活世界的通路,以避免课程理解的程式化。要实现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层面的,即作为文本的课程;一是“人”层面的,即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增强学生在校的生活体验,使教育成为学生精神提升的过程。我校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挖掘校园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追寻课程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教学之“效”必须要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与效率。在课程视野下观照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应完成四个“教学转位”: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关注思维表达,而非即时之效;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如此,方能建立起学校本体的语文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营造学生读书生活的必读书计划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抄写、演讲等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19.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它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的“小社会”,学生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对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刻苦勤劳学风的培养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因班级授课制而产生的班级,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教学经济需要,而更在于班级团体化的教育价值,故而有了“生活共同体”的班级思想。卫生值日是班级“生活共同体”的一项基本内容,但也许是由于班级卫生值日过于平常、平凡,值日方式及其教育价值往往也不被人们所关注。基于“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教育观念,笔者在班级卫生值日工作中采用了三种方式,并赋予其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一、在规范值日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德育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因素的构成不仅来自于各类课程、群体舆论、班级文化等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