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很多的影视、小说盛行"穿越"的题材。关于穿越的影视或者小说在推出之后吸引很多观众的眼球,特别是一些青少年更加痴迷于"穿越剧"。在这新奇独特的"穿越"的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面目,为什么穿越题材的电视剧会这样"火"?本文就"穿越"题材电视剧热播的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贵州电视剧从1981年贵州电视台独立拍摄电视剧算起已有18年的时间了,比较邻近几个省份(比如云南、四川),起步不算晚也不算低。1986年贵州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迄今也有13年的历史了。它为贵州电视剧的生产制作增添了有生力量。从这近20年的情况来看,贵州电视剧无论数量质量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贵州电视剧从题材范围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突出主旋律的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黄齐生与王若飞》、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小说中母亲和女儿的冲突不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宗教冲突与调适问题,是构建宗教和谐的重要话题。以云南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地区为个案,对当地哈尼族传统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和调适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信仰和习俗的差异以及现实利益的冲突,是引发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并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同的类型和表现。这种冲突和矛盾可以通过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调适而得以解决,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相遇—冲突—调适—共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离石汉代画像石题材涉及仙人世界和现实生活两个领域,内容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艺术特色。与山东、苏北、河南等地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相比,离石汉代画像石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反映的是墓主人渴望死后的生活图景;一类是人间的现实情景,表现的是墓主人对生前享乐生活的留恋。  相似文献   

6.
进度管理是"双高计划"项目管理的关键.虽然目前学界对此开展了部分研究,但主要基于"双高计划"是单项目而非多项目,项目相对简单、干扰因素少这一判断,现实则是实施中出现显著的人员时间资源冲突、管理程序冲突、执行进度冲突,对"双高计划"多项目性下的进度管理并未关注.全面分析"双高计划"项目实施中的现实冲突原因,基于"双高计划"多项目性这一基本属性,利用关键链技术构建"双高计划"项目进度管理模型,提出解决"双高计划"项目实施冲突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网络形成了热播。美国电视剧剧情特点鲜明、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故事新颖、结构清晰、引人入胜。网络加速了其传播的速度与质量,满足了受众好奇心理的需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它分别以其话语霸权、意识形态等对我国受众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享受电视剧大餐的同时,我们应思考如何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相似文献   

8.
农村现代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实证、个案研究和访谈等方法,了解到我国农村社会的体育形态,包含了现代体育和民俗体育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农村社会现代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冲突与融合.对两者的对立统一进行理论与实践性的思辨,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两者在农村社会中融合的意义和方式,以期对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丹元  陈莎 《美育学刊》2020,11(2):47-54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电视剧创作出产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电视剧佳作,同时网络剧也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通过梳理、概括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报纸和会议论文中关于电视剧研究的文章,并从内容创作、美学价值、类型特点和女性塑造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可以归纳出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同时也提出了对电视剧研究新动向的一些看法,以期为电视剧研究和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呈现出深沉的悲剧色彩。浪漫与悲剧的冲突、交织 ,构成了四剧独特的审美特质 ,亦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强烈的困境意识的审美表现。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严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强烈的个性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冲突构成了汤显祖困境意识的基本内涵 ,这使他的人生、他的剧作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1.
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有助于对题材的统摄和人、情、事理的开掘,对其以诗补察时政、泄露人情的政治使命作了有力的推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母女之间冲突的本质。笔者认为母女间的误解、冲突、沟通理解,到最后的认同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反映出对家庭的需求,教育应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对家庭理解的特点,在提供充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支持,促进其健康成长。研究采用词语联想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根据科学的标准对理解的维度和深度进行量化,并与农村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特点是:家庭意识传统,家庭情感需求强烈,对家庭冲突敏感,对家庭应对困难的能力及方式感受深刻,并存在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施燕 《阅读》2007,(10):41-41
What’s the matter?意为“怎么啦?”。它一般用于询问某人身体是否不舒服、遇到了什么麻烦或东西是否坏了等情景。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关心。大家先请看一下Mike与Jane之间的对话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东北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表现形式小品化、人物设定丑角化倾向。这种结构形式,使东北人的形象被解构,"东北形象"作为所指的意涵呈现了扩大化和变异化倾向,负面形象的所指意涵造成了受众对东北地区形象的误读,长白山文化的厚重决定了我们对它传播的责任。本文通过创作者应对东北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文艺创作的新常态思维运用,提出重塑东北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一是从中晚唐传奇小说创作的题材看,现实社会任侠风气中的豪侠故事往往成为传奇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而表现突出的便是藩镇与剑侠、侠盗、刺客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传奇小说表现的主人公形象看,中晚唐传奇小说中的主人公中增添了许多本领特异的侠客,尤以女侠居多,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侠风使然。  相似文献   

17.
新疆题材电影通过展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团结合作等方面的情感因素,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这种美学意识不仅反映出新疆地区多元文化的特点,也表达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价值观念。在新疆题材电影共同体想象的地理和文化空间中,空间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表征相互交叉塑造出荧幕文本的意义,新疆题材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共同体美学的建构与塑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全人类、对说话者、对自身的义务,康德在其道德理论中近似于苛刻地要求人们坚持诚实义务。但当康德的道德理论应用于现实中,即面对一个凶手“我”是否应该用说谎来保护被害人时,康德的单层次的理想理论却出现了诚信义务和“我”对被害人的义务的冲突,且这两种义务都是不容例外的完全义务。两者的冲突暴露出单层次的理想理论在特定情况下是无法在现实中直接应用的,可以说这是康德理论的局限。要解决这样的义务冲突,也只有建立一套“特殊原则”,而Korsgaard的“双层次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梅雨之夕》中困惑与冲突之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有关潜意识的理论,试图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给予评论。本文认为小说反映了这个女人精神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面对这种冲突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