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点突破】作为我国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前景看好。对联,又名楹联,也称“对仗”,在同学们的知识链上居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对偶”一节上。对联原出于诗词,但它又不…  相似文献   

2.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也是我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3.
余俊 《初中生》2006,(7):19-22
【考点突破】 作为我国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的青睐,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4.
对联进课堂     
在我国传统化的大树上绽放着一朵奇葩——对联。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语言技能的训练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智力考查的因素。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属对”一项,当时上联为“孙行”,巧对的如“祖冲之”“胡适之”等至今还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5.
对联漫谈     
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我国文艺花丛中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有它的构成形式和艺术特点。本文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期引起同好和研究者的兴趣。门上贴对联是我国古老的风俗,它源于古代的桃符,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古代人们辞别旧岁、迎接新年时是没有对联的,只有一些斗方式的“桃符”上写着“元  相似文献   

6.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追根究源,是因为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他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7.
对联(又被称作楹联)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作品浩如烟海。然而,这一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因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未见载于文学史,现代连中学语文教科书也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大量对联文献长期被冷落。可喜的是,对联已进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材。在二、三、四册教材中,十几条对联文献资料的引用,令人耳目一新。一、对联文献是知识教学的“催化剂”对联文献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在讲到《马关条约》的时候,笔者就曾使用这样一副对联:“内无相…  相似文献   

8.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9.
不少人把对联看作一种争奇斗巧的笔墨游戏,一种茶余饭后的快意消遣,就连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视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实际上,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与政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近代、现代历史上,革命人民都曾把对联作为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笔者这里要谈的便是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对联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它的兴盛与繁荣却跟八股文有密切关系。对联在五代时已具雏形,那时仅作为春联用,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唐代律诗形成后,其颔联、颈联也可以作为对联看待,但当时人们只是在写律诗时讲究这两联的工整与否,把它作为律诗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欣赏,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考试题精心设置了一道道对联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联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运用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我国,不但逢年过节要贴对联,就是庆功贺业,婚丧寿诞,人们也喜欢用对联这种形式来表达心志和感情,来咏物铭志。对联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民间私塾就开始进行“对课”即“对子”教学,到了清代“,对课”在私塾更是随处可见。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一般比较短小,精 志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顶天立地、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警深遂,并能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具有律诗对仗的艺术 6.鲁迅自题联:美,读来铿锵有力,易于记忆。对联既可明心言志,又可咏物抒 横眉冷对千夫指,怀,可歌可泣,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历来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 俯首甘为孺子牛。喜爱。不少对联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背景材料,在学习的 上联“横眉”加“冷”眼,下联“俯首”并“甘”心。形象生动、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不仅…  相似文献   

13.
对联,又名“楹联”、“对子”,是诗词形式的演变,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各阶层的一种文化生活习俗。它可以精炼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博大精微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有陶情恰性、美化环境、增添情趣的功效。譬如你走进一间很简朴的客厅,见壁上挂了这样一付对联:“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当你欣赏后,必然产生坦然之感,对主人的人  相似文献   

14.
活动目的1.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含义,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2.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过程一、温馨点击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的两部分文字组成,具有对仗工整、用字简洁贴切、含意隽永、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外国人对之称赞为“汉语言文学中最美的文字”。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联乐园”。二、艺海拾贝这组对联对得可真妙啊!你知道它们分…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苑中,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全国卷四、上海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都出现了新考点——对联,这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写好对联,必须具备对联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对联有“三美”。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仅就其普及性而言地堪称世界一奇。对于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它理所当然。因此,2004年高考全国共有7套试卷出现对联创作题也就不足为怪,用考试中心的话来说,“练习对对子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语感培养方式之一”。但是,撰写对联毕竟要有很高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驾驭文字的本领,需要字斟句酌,苦心琢磨,因为佳作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我们知道,炼字难,炼意更难,形意两工“宛若天成”则近乎难以企及的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17.
范百和 《考试周刊》2014,(58):14-15
<正>"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悬挂或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对偶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深刻的民俗文化形态。对联与诗歌在文化领域中各领风骚,因此,对联在我国的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放射奇异光彩。关于对联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从它的发展史看,它荫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书法与艺术的结合体。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宫中书有对联一幅,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对联的始祖。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厅书斋、名胜寺庙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它字数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对联,可以与鸿篇巨著想媲美;它讲究对偶、平仄,并能在一定格律上表现出高超的意境。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联,俗称“对子”,也叫楹联。对联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对仗来追溯它的渊源,我们就可以从许多古代诗、词、歌、赋中看到它对对联的影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都是最早的对联形式。至于汉、魏、晋的词赋,唐宋时代诗词中的这种对联形式,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其中许多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千古绝唱。如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