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是五帝时代(龙山时代),各地区各族是在炎黄大联盟领导之下向文明誓渡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夏王朝是统一的拥有主权、领土和人民的国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源一体和统一王朝式,这或可称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五帝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 其历史的基本框架、社会大事以及社会性质是可信的;并已被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初步证实,约当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我们认为, 应当依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称这个时期为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特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在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即“四大古代文明“,其中最了不起的当然数中国.后来渐渐得知,世界史上的古代文明其实不止四个.……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问题是整个的科学领域里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不仅是独立起源的文明,而且是唯一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运用现代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5.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本文时宋金辽时期中国民族光器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时于我们展示中国古代传世文化遗产,揭示我国瓷器的丰厚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早在明治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代的名学(名实论)的研究.先秦的名学被称为“中国逻辑学”,对其研究主要通过和古代希腊的形式理论学的比较来进行,其中特别是荀子的名学被认为可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比肩.战后(1945年后)以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来理解荀子的名学,荀子名学中的特征以及意义之研究也活络了起来.本论将荀子名学研究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治时期~1945年”、战后的“1945年~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以后”来介绍荀子名学研究的主要论著,同时评述日本学者的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 :世纪初 :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 :白话“文章作法”时期 ;50年代至 70年代末 :“写作知识”时期 ;80年代至 2 0 0 0年 :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理论高潮有两次 :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初 ;一次出现在 80年代后期。从逻辑角度看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有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它是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轨迹演变、推进的  相似文献   

8.
“体育”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可没有,它是一百多年前从日本传过来的,意思嘛,要反过来理解,就是“育——体”。不过,没有这么个词可不等于中国古代没有体育。中国的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它是中华民族的劳动与智能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叙说师从李学勤先生读书经历和体会,着重阐述了李学勤先生一贯倡导的建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一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应当以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时间上来讲,由夏商周三代上推到五帝时代,下沿秦汉王朝;从地域上来说,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不同的区域范围。这一阶段的历史,实际上恰好与我们常说的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相当。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有关中国早期国家的分野与形式问题;二是有关中国早期国家的政体与国体的问题;三是有关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叙说师从李学勤先生读书经历和体会,着重闸述了李学勤先生一贯倡导的建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一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应当以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时间上来讲,由夏商周三代上摊到五帝时代,下沿秦汉王朝;从地域上来说,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不同的区域范围。这一阶段的历史,实际上恰好与我们常说的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相当。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有关中国早期国家的分野与形式问题;二是有关中国早期国家的政体与国体的问题;三是有关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孕育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文明的形成,商和西周王朝是奴隶制文明完善与发展时期,春秋时代为奴隶制文明向封建社会文明过渡时期。由于我国古代文明是在四周具有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中,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熟文明”,几乎没有受外来文明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中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彩。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初衷在于通过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从而促进二语教学。20世纪50年代,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的对比语言学开始流行,20世纪70年代末对比语言学出现于中国,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1997年到80年代末的急剧起落时期、1990年到上世纪末的蓬勃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3.
京杭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是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对运河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4.
叶常仙 《物理教师》2004,25(5):45-46
1996年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经过200多位专家历时5年的联合攻关,其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这一研究成果将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填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编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编辑学在中国诞生。编辑学研究的自觉时期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是编辑学的创生时期,其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编辑学的酝酿萌生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编辑学的开创阶段。90年代是编辑学研究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的时期,呈现的主要特点是:(1)有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国编辑学会,并起到了规划引导和组织攻坚的作用;(2)形成了三支骨干研究力量:编辑出版战线上的资深编辑、高校新闻编辑出版专业的教研人员、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从业者;(3)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研究局面;(4)取得了阶段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书、刊、报三大传统出版传播媒介编辑学研究的深化,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话语亦即言语 ,是语言学、文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实际上 ,教育学也存在话语现象。它既标示出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同时也标示出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教育研究的兴奋点。10多年来 ,中国教育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 ,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说了些什么 ,对于今后如何发展教育研究大有裨益。一如果说 ,80年代末以前的10多年间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纷繁复杂的话 ,那么 ,80年代末的后10多年(亦即剧烈转型时期)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渐趋定型。总的来看 ,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方面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教育”。19…  相似文献   

17.
早就听说中北大学的“陶宝部落”很有趣,今天,我和姐姐也来到这里,尽享玩陶的乐趣。 我们来到“陶宝部落”,里面的人可真不少,大部分都是大学生,一个伯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脍炙人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成就辉煌的重要例证。但在近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子孙”又以全新的面目从海外回到中国。四大发明可以说是出口转内销的“鼻祖”,内中原因当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摘要:“势”是我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20世纪早期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势”范畴,目前,“势”范畴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从60年代开始到现在,“势”范畴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初为“势”范畴研究的初步发展期,80年代至90年代“势”范畴研究迎来了繁荣期,21世纪“势”范畴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在这三个时期,“势”范畴的研究视野被不断拓展,研究角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势”范畴得到了多层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20,(4):93-98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巨变的时期,对于作家精神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郭沫若是这一时期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一直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本文横向梳理了学界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成果,围绕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的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对其研究的特点、影响及不足做出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思考未来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呈现四十年中后期代郭沫若研究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趋势,对学界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