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2.
郭梅尼 《新闻实践》2002,(12):33-38
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这一句话,是我走了许多弯路碰了许多钉子才体会到的。我1953年6月份调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整个武汉市就我一个人,这么大一个地方到底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4.
让稿子说话     
董强 《军事记者》2006,(8):62-62
从事报纸新闻的人,总希望赢得编辑和读者的欣赏、褒奖和支持。不管以什么方式,这种“赢得”最终要靠稿子说话。说到这个话题,我常常想起两个人来:一个是段存章,他从农民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一个是江永红,他从部队炊事员成长为解放军报将军记者。从农民通讯员到高级记者,段存章的路走得并不容易。1938年12月,出生在山西左权县粟城乡柏峪村的段存章,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售货员、会计、县委机关干部、山西广播电台记者。他靠自学走出大山,走进京城,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谁也不会想到,段存章当农民时,第一次壮着胆子给《山西日报…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中国青年报》,摄影圈里的人马上就会说:那可是个出好照片的地方。的确,《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曾出过不少优秀的报道。记者柴继军的一席话也许点出了这些成功的原因.“我在摄影部工作了五年,无论做编辑还是摄影采访,都感受到一点:比。和同事比,和兄弟报社比。遇到重大事件,《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就会绷紧一根弦——如何打破常规,如何用全新的摄影语言来捕捉新闻……这份压力要求摄影记者更多地思考镜头以外的东西,更自由地展现摄影视觉的想象力。” 且听《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对新闻摄影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  相似文献   

8.
亦杰 《今传媒》2005,(5):62-62
我是一个修炼得不太被某人某事感动但尚未麻木的老者,读了《今传媒》杂志今年第二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事迹的报道后,沉思良久,还是被感动了。也许是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刘畅事迹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底层情怀”。刘畅认为“在中国做记者要有底层情怀”。我在想,他  相似文献   

9.
近期从一家文摘报上读到一则简讯,说某地一位记者被该报社长以“反面报道有点多”而加罪辞退,使我这个毕生致力于新闻批评、舆论监督的地方党报老记者感到十分惊诧和愤慨。我特地找到刊于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从“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一文,  相似文献   

10.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言说: 有些年青的记者问我:你写的人物为什么那么感人?我想,首先因为我爱他。记者爱他,读者才会爱他.……一个记者,不仅要到现场采访,如果有条件,最好能亲身投身进去,亲自去观察、体验生活.这样写出的稿件,要比间接谈的真切感人得多.  相似文献   

12.
做一个好记者要脑勤、腿勤、笔勤,再加上一点:嘴勤。所谓嘴勤就是敢于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 记者提问的场合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几种:记者招待会上提问、独家采访时提问、闲聊交谈时提问,以及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采访对象时提问。 嘴巴被“封”的苦恼 新闻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人无我有,出奇制胜;人有我早,先发制人;人早我好,妙笔生花;人好我转,另辟蹊径……新闻战场龙争虎斗,异彩纷呈,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是记者招待会。有人将其称为“记者擂台赛”,是考验记者“嘴上功夫”的最佳场合,这对常  相似文献   

13.
丙、诱导式。就是通过记者的诱导提问,启发对方畅开胸怀,把情况主动谈出来.诱导的方式很多,有的可通过讲某地发生的同类的事例;有的可绕一绕圈子,逐渐接近;有的可通过口吻、眼神、举动诱导对方.请看下面事例: 1965年,中国外交人员在巴西受到迫害,经过斗争,胜利归来。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了年龄最小的张宝生,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我是青年报的,你是共青团员,咱俩谈谈,你多大了?”张:“二十五岁了。”记者:“什么时候生日?”  相似文献   

14.
中央级、省级报纸、电台、电视台驻站记者,地、市、县(区)级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我们姑且称其为地方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地方记者认为自己是基层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工作的“手足”部位,新闻视野狭窄,活动空间狭小,新闻来源匮乏,因此而常常看低自己。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首都、省城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有自己的优势,地方记者也有自身的地方优势。概括地说,地方记者距生活的激流较近,更容易抓到活蹦乱跳的“活鱼”;地方记者身置生活的原野,更容易采撷到带露水的“鲜花”;而且地方新闻工作者脚踏一片火热而独特的乡土,也能做出  相似文献   

15.
恭之前后     
据说这次在大兴安岭火场,记者是受了空前冷落的,不仅指挥部现场办公的地方有“不准记者入内”的警示,有些记者的活动还常常被盯梢,有的记者被罚款,有的记者被围攻,“品尝”了拳头的滋味。至于生活,记者过的是“二等灾民”的日子。对于这种现象,经济日报的女记者隋明梅有些独到的见解,她的意思大概是这样:这些年记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有些记者干了些“丢人”的事情,吃呀,拿呀,笔杆子受人家的酒瓶子指挥;有些  相似文献   

16.
赵金 《青年记者》2004,(1):15-16
问:从北京大学的“诗坛”走到中国青年报的编辑部,认识你的同学、朋友甚至读者公认你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你主持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知名版面,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论坛的点击率也很高。你觉得做到这些主要凭借的是你的才气吗? 答:我觉得,跟坚持相比,才气并不是一个主要因素。而坚持,主要是你得喜欢它对它有感情。  相似文献   

17.
宣扬青年人自学成才的文章不少,但许多文章的“模式”是“从什么到什么”。如《从修脚工到经理》、《从泥瓦工到建筑师》、《从殡葬工到记者》……“从……到……”之标题,决定了文章必须写人物的成长过程。这种写法虽无不可,但一个“模式”就倒人胃口。问题还不止此。有的同志在写人物的成长起点——以前所从事的工作时,为了烘托成功后的事业的“崇高”,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贬低,给读者一种原来的工作“低下卑贱”的感觉。如《中国青年报》1988年4月6日刊登的《从殡葬工到记者》:  相似文献   

18.
“主题资源”的浪费现象常常令记者扼腕反思:何以同样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写得主题深刻、意义重大、生动感人,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感染和振憾;而有的记者却写得意义一般,苍白无力,导  相似文献   

19.
进藏两年了,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西藏当记者,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不落俗套,通过我们的报道改变读者头脑中对西藏的旧印象?想得多了,也偶有所得。但这“一得之见”,既不能说是体会,更不敢讲是经验,就算是一个采访琐谈  相似文献   

20.
白皓 《青年记者》2017,(10):38-39
从2013年第一次跑全国两会到今年全国两会,我的名称渐渐从“本报记者”变成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过去我手里拿着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现在还多了直播机、三脚架、麦克风等新设备.称呼上和物理上的变化背后,是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传播的“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