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昕 《华夏星火》2021,(3):46-50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更好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规模农业人口向城镇及第二、三产业转移,引起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改变,最终影响耕地利用效率。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EBM(Epsilon Based Measure)模型测度2007—2016年江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效率,通过面板门槛模型以农业转移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为门槛变量,分析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江西省各地市农业转移人口与耕地利用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2016年江西省大多数地市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在门槛值(0.428)前后,农业人口转移始终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但跨越门槛值后其影响系数减小,由0.5089降至0.2495,促进作用减弱51%。可按农业人口转移程度是否跨越门槛值进行分区,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耕地生态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实施及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为契机,针对黑龙江省耕地生态利用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力减退、耕地盐渍化问题,提出建立最佳耕地生态系统结构、耕地生态防护林体系、耕地生态保护动态监测体系、耕地休耕制度,建立免耕/保护农业试点及农业生态旅游等耕地生态保护策略。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我国农业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因此需要加强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有效保护,协调好保护耕地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耕地管理制度,有效的保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合理利用,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内蒙古农业发展和耕地利用取得的成效,农作物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水准有所提高,农业生产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分析了内蒙古农业发展和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较低,耕地质量较差、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和对GDP的贡献率均不高,农牧民收入结构欠合理、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农牧民的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土地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等,提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耕地合理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正开始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生产上,耕地持续减少,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开始减缓。在农产品需求和市场方面,粮食和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消费结构和食品质  相似文献   

7.
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如何通过破解土地、劳动力、资金与技术难题来探究耕地集约利用转型是土地资源科学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这对于促进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转型发展和质量兴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回顾和综合归纳法,基于耕地利用系统理论,从要素替代视角分析耕地集约利用转型内涵,进而剖析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动力机制、演化阶段与特征,并提出转型优化调控途径。结果发现:①耕地利用系统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参与者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上通过投入适量的劳动生产要素而获得农产品及社会经济效益的自然-人工复合系统。由耕地利用系统要素和结构优化调整转变而引发的耕地利用系统演化对研究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本质具有借鉴意义。②耕地集约利用转型是指耕地利用系统的要素和结构随着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后呈现出的趋势性转折。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演化过程是:劳动集约型阶段—资金集约型阶段—技术集约型阶段,具有一定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③耕地集约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包括:耕地、劳动力、农业物资、技术等耕地利用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价值和价格非同步演变机制与各要素相互替代和重组机制,以及产权赋能与合理收益分配制度的联合反馈机制。因此,本文认为,助推耕地集约利用转型可以通过促进耕地增值、调整耕地利用主体、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等途径进行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8.
中国闲置耕地的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芳芳  辛良杰 《资源科学》2018,40(4):719-728
耕地闲置已经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这与中国政府耕地集约利用的主张相违背,也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3年中国闲置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耕地闲置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2002—2013年间,中国闲置耕地比例从0.32%上升到5.72%,可能无法避免“森林转型”引致的耕地在空间上收缩现象,从区域上看,东中西部闲置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81%、6.91%与7.65%;②全国层面上,户主的健康状况、家庭耕地总面积、家庭农业收入成为农户耕地闲置与否的最关键因素。户主健康恶化与较多的耕地面积均会促使农户闲置耕地,而家庭农业总收入的增加能起到促进农户充分利用耕地的作用;③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能有效利用耕地资源,防止土地闲置,而在山区土地流转对耕地闲置的影响不明显。建议积极建立基层的土地流转中介平台,以推动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与全国层面的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评价与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和国家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了耕地多功能解析框架和功能分类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覆盖苏南地区全域耕地的1km×1km空间格网,以此为评价单元,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定量评价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耕地功能内涵不断丰富,逐步从基础性的生产功能转向集生产、生活、生态、阻隔、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多种功能;② 苏南地区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总体较强,社会生活保障功能西高东低,生态安全维持功能总体偏弱,城镇空间阻隔功能表现突出,苏南地区东部乡土文化承载功能较强;③ 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具体可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型、都市农业示范型、特色农业发展型、高效农业建设型、绿色农业观光型5种类型区,各区耕地主导功能均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土地利用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最基础的物质条件,而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农业劳动力析出和气候灾害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耕地流转进程和农户生计。为了研究退耕还林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与耕地流转之间相关关系,本文选择内蒙古太仆寺旗千斤沟镇和幸福乡两差别显著的乡镇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调研获得农户家庭基本情况、适应能力和区域自然灾害影响情况等第一手数据,选取农户成员特征、家庭资源配置和经济特征方面共计15个变量,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耕地流出模型。幸福乡由于土地质量较差,农户对耕地较强依赖性,以及缺少企业蔬菜种植基地园区,耕地流转进程受阻。千斤沟镇耕地流出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务农人员平均文化程度、打工人数、家庭拥有耕地面积、租地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收入水平能够促进农户流出耕地,而农业收入比重则抑制了农户流出耕地的行为。论文构建的耕地流转模型揭示了影响农户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利于深入探索促进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东部沿海地区5省327县域样本数据,构建农业产出规模静态总模型以及农业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耕地生产率三个动态分模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县域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变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出规模、农业产出增长率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县域农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而农业耕地生产率对县域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杨俊  杨钢桥  胡贤辉 《资源科学》2011,33(9):1691-1698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本文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文中采用农户家庭主要农业劳动力年龄指标,并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仅为71.63%,效率损失严重;农户劳动力年龄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形趋势;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低于以老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需要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其耕地利用效率;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单位耕地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耕地经济产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魏  闵捷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6,28(3):73-79
耕地的经济产出是评估耕地价值的重要参数。论文利用湖北省及省域范围内17个市、州、区1996年~2003年的耕地经济产出及利用等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法分析了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自然、人文、科技以及政策等因素。根据主成分分析,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因子可以概括为资源禀赋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和政策制度因素,而回归结果表明源禀赋、耕作制度、农业科技进步是目前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农村税 费改革、种粮补贴、农村承包土地二轮延包等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对耕地经济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其涨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气候生产利用率较高的生产模式,改革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并发展多熟制的间作套种,是今后提高耕地经济产出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疆库车县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县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而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耕地、水资源 ,它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 ,直接影响到库车县的整个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绿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利用本县的耕地资源和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 ,该文论述了库车县人口、耕地、水资源的多年动态变化关系 ,分析库车县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人均耕地少 ,地均水资源量不足 ,水土资源利用失衡 ,土壤肥力较低 ,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等问题 ;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为变量 ,深入分析了本县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及其潜力 ,并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配置水土资源、防治地膜污染、改良培肥土壤、改善人口状况等实现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和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寿光农业结构类型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寿光农业结构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寿光耕地、劳动力、化肥、农药以及科技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寿光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经济相对发达和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的农业类型.寿光人均耕地面积小,2002年只有0.084hm2,但每公顷耕地产值高,为29 969元,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值的2.9倍.寿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物资投入水平高,每公顷耕地的投入量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4倍、7倍、21倍.近年来,科技进步对寿光农业新增产值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文章最后提出了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对策:保护耕地资源,发展节地型农业技术;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普及优良品种资源;转移农业劳动力,发展节劳型农业技术;推广节肥节药节膜型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徐志康 《资源科学》1985,7(2):27-33
京津唐地区是全国城镇工业集聚区之一,人口密集,地少人多,全区总土地面积52251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5%。1982年区内总人口2746.7万人,约占全国的2.7%,平均每平方公里525人。本区农业人口约1645.66万人,现有耕地3041.21万亩,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38.8%,平均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85亩,每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4.9亩。由于城镇工业集中,工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工业和城市排放的污染物恶化农业生态环境,作物结构不够协调,耕地利用不尽充分合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郑重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9,31(10):1800-1804
保护耕地资源生态多样性与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效益,对集约化农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生态足迹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5团灌区为例,对集约化条件下耕地资源生态多样性及其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2005年灌区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与生态承载力基本协调;灌区耕地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发展能力有待提高;耕地资源发展能力与多样性指数、GDP足迹三者之间关系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因此,积极稳妥的搞好集约化农区农业结构调整,走农林牧复合型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耕地资源生态多样性、提高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耕地利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利用1949年-1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a来,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技术进步、经济利益驱动和农业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开展耕地碳汇项目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保障两大国家战略在制度安排上的现实需求。在探明耕地碳汇原理基础之上界定其概念,分析得出耕地碳汇是推动农业碳中和的关键抓手,是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场域,有着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协同助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的有益价值。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等方法总结国内外耕地碳汇实施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实践经验,认为耕地碳汇项目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将其与当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农业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协同。据此,提出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明确耕地碳汇的物权属性、完善耕地碳汇核证标准等方法,促进中国耕地碳汇资源化、资产化、产品化进而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从耕地碳汇建设与粮食安全协同、创新耕地碳汇管理制度、耕地碳汇科学技术研发等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探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耕地碳汇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水土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浩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329-336,321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对粮食刚性需求量较大的现实,粮食安全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两大刚性约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系统阐述了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为从根本上缓解农业水土资源不足,从耕地和农业水资源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即在耕地资源方面,要在适度发展耕地后备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现有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保护;在农业水资源方面,应结合农业水循环的特点,从“开源”上重视径流和非径流性水资源,在“节流”上加强农业耗水管理的根本策略;最后围绕农业水资源动态转化的中心环节——土壤水资源的循环特性,结合土壤水资源的消耗效率,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