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梅红 《百科知识》2023,(14):33-39
<正>肠道是“身体健康的重要防线”,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可追溯至“娘胎”。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所有疾病始于肠道。”2005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关乎整体健康的重要器官肠道夜以继日地工作—消化、吸收食物,为人体内各器官正常运转提供养分。肠道不仅是“通道”,它的健康更关乎身体的整体健康。肠道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在人的一生中,肠道要处理大约70吨食物,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99%由肠道消化,另外1%由口腔机械性消化和唾液淀粉酶进行分解,而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00%靠肠道来完成。肠道还是人体排泄废物的关键器官,人体内超过90%的毒素和废物均从肠道排出。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是人体内微生物与肠道构建的共生关系的生理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体肠内微生物菌群中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以及它们与肠道之间共同建立了微生态平衡。双歧杆菌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典型的生理性有益菌,双歧因子是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有效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调节微生态优势平衡,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在人类的肠道中普遍存在,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很多人对微生物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认为微生物对人体有害。事实上,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们的免疫力。从某个角度来说,肠道微生物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本文将具体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能够寄主1000种细菌,并且能编码500万个基因,执行许多宿主生理和生存所需的功能。因此,它也被称为"我们遗忘的器官"。最近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宏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它增加了我们关于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宿主互利的关系的知识。微生物的植入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尽管受到多种影响的刺激,即饮食、运动、旅行、疾病、内分泌治疗,健康成年人的微生物几乎是稳定的。这表明微生物在成年期维持健康状态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数量和种类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病理性失调,已经被证实与越来越多的肠道和肠外疾病有关。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知识的增加,它变得越来越有可能开发新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最重要的是,治疗策略是基于微生物操纵。  相似文献   

5.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的身体内外生活的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有百万亿之多,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的基因数目100倍,统称为人体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特别是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称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结构的失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对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华民族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更是地球上人口最为众多、分布也最为广泛的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海内外华族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成为民众健康的最大威胁。"国际华族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希望通过对海内外华人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变化与健康关系的系统研究,深入理解在遗传背景相对稳定、而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快速变化时,菌群结构的改变在疾病谱的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助于深入揭示慢性病的发病新机制;同时,借助中医药和中国传统养生经验,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的医药、食品和保健品,并通过海外华人群体的使用,逐步在各国推广,有可能是中国传统医药产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难得机会,更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6.
彭文 《百科知识》2010,(1):10-11
英国研究人员将一些基因谱系近似的小猪平均分成3组,一组在户外放养,另一组在室内圈养,最后一组不仅在严格隔离的环境下饲养,还被定时喂食抗生索。结果发现,在户外放养的那一组小猪中,肠道里约90%的细菌都属于壁厚菌门,这类细菌的大部分都对健康有益,有助于控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佚名 《今日科苑》2014,(7):64-66
<正>一、蕨菜有安神作用蕨菜又叫拳头菜、拳菜、猫爪等,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以及上半段较嫩的茎干,它的根部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其他微量元素。现代研究认为蕨菜中的纤维素可有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胃对脂肪吸收的作用。蕨菜味甘性寒,入药有解毒、清热、润肠、化痰等功效,经常食用可降低血压、缓解头晕失眠。蕨菜还可以止泻利尿,其所含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下气  相似文献   

8.
张良 《科教文汇》2012,(1):150-150,206
本文通过多种运动方式对比,感受到肢体共振运动有神奇的健身效果。试验表明,肢体共振运动能治疗食道癌性病变、胃溃疡、肠道疾病、肩周疼痛、颈椎病变性头痛、大脑缺氧、失眠多梦、口腔溃疡、前列腺炎、便秘出血、长期感冒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信息》2010,(7):10-10
<正>封面故事:人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目录人体是大约100万亿微生物细胞的宿主,其中大部分在肠道中,在那里它们对人的生理和营养都有深远影响,而且现在还被认为对人的生命非常关键。肠道微生物帮助人从食物中摄取能量,肠道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0.
杨冬 《百科知识》2021,(16):22-23
我们的肠道中定居着大量细菌,它们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往往和作为宿主的人体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宿主造成影响,比如,通过合成短链脂肪酸(SCFA)影响宿主的肠道功能,甚至影响人体免疫系统.但是,肠道菌群能够影响我们的大脑吗?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14,(9):82-82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什么?不是心脏,也不是肝肾,而是肠道。正是由于现代人对肠道问题的忽视,仅仅在中国,就有3000多万人承受着慢性顽固性肠道疾病的困扰;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肠道问题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会诱发糖尿病、过敏性疾病甚至癌症,使国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专家疾呼,若再不进行“肠道革命”,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2.
邹俊  劳晓洁  赵蕊  梁振国  陈茂伟 《大众科技》2021,23(1):44-47,84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艾滋病病毒感染会破坏人体肠道黏膜屏障,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文章对比HIV感染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之间的区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寻求机制学说提供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肠道茵群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血糖不同人群的肠道茵群结构特征以及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以不同血糖人群的粪便为样本,直接提取细菌总DNA,以此为模板进行ERIC-PCR扩增,得到反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空腹血糖人群的肠道茵群结构有一定差异,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结构特征;正常空腹血糖人群与2型糖尿病人群和糖耐量减低人群间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较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指纹图谱的差异,提示维吾尔族人群的肠道茵群结构很有可能与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风湿免疫病是以人体自身反应性T、B细胞过度活化,大量产生自身抗体,并引发多器官多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脾虚湿阻是风湿免疫病常见中医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平衡是脾主运化发挥功能的前提,而肠道菌群紊乱是脾虚湿阻的重要病理因素。此外,肠道菌群在风湿免疫病中的研究方兴未艾,肠道菌群通过调控宿主免疫达到影响风湿免疫病的作用。因此,“肠道菌群—宿主免疫”可能是构建脾虚湿阻与风湿免疫病两者关联的桥梁,是研究脾虚湿阻诱发风湿免疫病生物学机制的突破口。本文分别论述了肠道菌群、风湿免疫病和脾虚湿阻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就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高鸿 《内江科技》2010,31(6):109-109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采用Ⅰ期切除术中肠道灌洗后吻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1年2月左半结肠急性梗阻Ⅰ期切除术中肠道灌洗后吻合18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Ⅰ期切除术申肠道灌洗后吻合的方法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疗效可靠,术中肠道灌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种采用抗病原性真菌药物治疗的方法,实现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疗和关联性问题分析,为临床消化内科和肠道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概率分布特性,检验水准α=0.05认为合理,得到抗病原性真菌的I型含有Cag A和Vac 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患者肠道功能低下时,对影响肠道TSH进行抑制,用表面活性剂溶解蛋白脂质体,在提取的肠道功能测定样本中进行微生态失衡关联分析。结果:采取配对t检验,得到抗病原性真菌的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将阳性抗病原性真菌分离物质采集样本梯度稀释为10倍、100倍、150倍、250倍、500倍、1000倍按照上述检测步骤进行操作,抗病原性真菌检测p H在6.5~7.8范围,肠道微生态失衡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109/L,肠道微生态失衡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有效抑制了肠道微生态失衡。结论:采用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对肠道微生态失衡抑制,实现定量分析,对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海小皮 《金秋科苑》2013,(19):47-47
在我们大鱼大肉一饱口福时很可能肠道已经不堪重负了。据美国“健康生活网”9月22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项新研究发现,近20年来,肠癌发病率增加了17%。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癌症研究中心肠道外科专家马克博士总结出了6个习惯教您护肠道。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4,(1):62-63
继碳酸饮料、茶饮料之后,主打“肠道健康”的乳酸菌饮料成为市场的新宠。乳酸茵饮料以补充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乳酸菌为理念,称其中含有大量活性益生菌。乳酸菌饮料的主要卖点就在于其中的活性乳酸菌,据说这些乳酸茵进入肠道后能“清理肠道”、“帮助消化”……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大鱼大肉一饱口福时很可能肠道已经不堪重负了。据美国"健康生活网"9月22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项新研究发现,近20年来,肠癌发病率增加了17%。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癌症研究中心肠道外科专家马克博士总结出了6个习惯教您护肠道。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2013,(4):F0002-F0002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都会导致肠道积累大量有害物质。便秘、腹泻和肠道不适已成为困扰越来越多人的肠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