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2.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3.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4.
《药》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名篇,其主题是: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引起疗救的注意”。分析这一主题的方法很多.我在引导学生分析主题时,作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歧义颇著。论者有的认为《药》批判了群众的愚昧自私,有的认为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脱离群众,有的认为通过对群众愚昧的批判揭示了革命者的脱离人民。总之,《药》所表现的主题无非是悲哀和批判。笔者在这里没有对上述既成的定论表示否定的意思,只是想表  相似文献   

6.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出的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阐述此文题意时也仍有类似这样的提法:“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8.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9.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读书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常常是提不出疑难问题,或是在疑难问题上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我们给予点拨。我在讲《药》时,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之后,提了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把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这是一付什么药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付毒药,华老栓就是买了这付毒药,药死了他的儿子华小栓的。有的同学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这是一剂良药。小说从华、夏两家的悲剧中反映了许多社会病态:以华老栓为代表的一些劳动群众被封建社会愚弄得十分麻木,竟至用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夏家的悲剧说明辛亥革命犯了脱离群众的错误,夏瑜的  相似文献   

11.
谢洪喜 《现代语文》2009,(11):110-111
教学目标:1.学习提炼故事情节,理清思路的方法;2.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阅读方法;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学生认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注重亲情。  相似文献   

12.
也谈小说《药》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毛月,通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被杀,他的鲜血却被贫民华老栓夫也用来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反映了汉末革命者为推格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进行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以及斗争惨遭失败的历史事实.作品在热情颂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愤怒抨击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镇压革命的罪恶的同时,对于群众的愚昧、迷信、麻木,表现了强烈的悲愤,提示读者:革命者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然终将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命运。小说以具有象征意味的《药》为题,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上述主题.希望小说所讲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成…  相似文献   

13.
陈崇正 《文教资料》2013,(34):12-13
在“十七年”文学中,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是定型的,革命具有天然的神圣性,革命者也都是笼罩着光环的英雄。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特别是在李锐的《旧址》和《银城故事》中,革命和革命者不再是单一的关系模式,而是处在多重的牵制和悖反之中,这种多重的关系最终使黏附于那些被扭曲的“革命”中的神圣,崇高,正义被消解。鲁迅的《药》可引发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多次写到乌鸦。对此,现行的高中语文参考是这样解释的:“篇末对乌鸦的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还借助乌鸦表现了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对于如此解释,笔者觉得不尽合理,这里应包含更深层的含义。小说《药》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极其悲凉的故事:革命者为麻木的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麻木的群众却将烈士的鲜血当“药”享用。众所周知,在故事情节上,鲁迅先生采用了双线结构,人物难分主次。可是从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来看:华夏两家就是整个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现状,着眼于暗线中夏瑜这个人物所处的社会思想环境,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15.
小说《药》和《祝福》是鲁迅20年代前后创作的两篇小说,前者出自《呐喊》,后者出自《彷徨》,两篇都是高中第三册小说单元的重要讲读作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篇小说的诸方面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一悟。 一、标题含义 两文标题均简洁、鲜明、醒目,内涵丰富,含义深刻。标题《药》含义有三:一是揭示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唤醒群众起来  相似文献   

16.
肖湘 《湖南教育》2005,(10):22-22
“题”是人的额头“,目”是人的眼睛。额头和眼睛是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叙事作品的题目,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因此,大部分标题都是标示题旨的。我以为,最巧妙、最耐人寻味的是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标题。小说中,愚昧的群众把革命者的鲜血作为医治痨病的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要疗效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必须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标题标示的作用是标示题旨,文本题目标示题旨的形式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文题直接揭示题旨。如杜鹏程的《保…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九年四月,鲁迅写了著名小说《药》。这篇作品,通过华老栓夫妇用被反动统治者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的血,来医治儿子的病的故事,悲愤地显示出革命者进行的活动不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作品形象地为人  相似文献   

18.
谁是《药》的主人公?《文学评论》1978年第四期曾华鹏、范伯群二位同志的《论药》一文指出:"作者根据自己所要提出的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创作意图,在作品里同时塑造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形象,一个是贫困的小茶馆主人华老栓的形象."很显然,此说是从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的.如此理解,固然不无道理.革命者流血,群众用革命者的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治病,既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又揭示了民众未认识革命者的行动以及民众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社会现实."这样,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就联系起来了."但是,仅仅如此理解,未免有点失之偏颇.因为: 一、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是由作者的基本思想所决定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思想主导的一面,是他密切地关心群众的命运和觉悟,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见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46页)而到了"五四"  相似文献   

19.
《药》是鲁迅著作中的名篇,也是大学和中学的传统教材.关于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和它的主题思想,似乎早有定评,例如:“《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鲁迅既痛心于群众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未能觉醒,更致慨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脱离群众,这就使小说的结构含有双重的悲剧性.”(唐:《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其实,这“双重的悲剧”并不存在.短篇的主题只是揭示群众的愚昧,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所谓“更致低于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说法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家的思想实际。第一,小说对夏瑜是持肯定和赞…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对绘画艺术极有研究,他深厚精湛的美术修养使他在文学创作中非常善于传神地运用色彩词,他的小说《药》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药》中用色彩词三十多处,用来描写场景,渲染气氛,显示了沉郁幽深的风格;用来刻画人物,写真传神,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用来对小说的文眼──人血馒头着意点染,发人深省,深化了主题。这很多成功的技法,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借鉴。 一、描写场景,渲染气氛,显示风格 小说《药》主要“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风格沉郁幽深。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