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2.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3.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4.
学过没学过现代文学的人,似乎都知道鲁迅小说主题思想深刻。但究竟深刻在哪里?很多人就有些茫然。就连一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也大多只从一个固有的理念出发,笼统地认为鲁迅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并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而能够指出这种反封建的主题在作品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人,却是很少。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除了对鲁迅的伟大人格表崇敬之外,便不再对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兴趣了。他们转移研究领域,纷纷另辟蹊径。于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便有了“沈从文热”、“张爱玲热”、“钱锺书热…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多次提到“寂寞”。如何理解鲁迅在“五四”前后的寂寞乃至先生一生中的寂寞,这是涉及到如何评价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略陈陋见。 鲁迅的寂寞植根于忧国忧民之心,根本不是纯粹属于思想和生活上的孤单冷清,而是作为奋斗者因苦于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出路,找不到民族解放之路而产生的苦闷。 鲁迅先生跟着南京政府搬到北京,他的苦闷也许比一般青年更甚。蛰居绍兴会馆,“外表虽然现着异常孤冷,鲁迅先生的内心生活是始终热烈的,仿佛地球一般,外面是地壳,内里是熔岩。这熔岩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有自发的力,有自发的光,有自发的热。”(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迅》)“他的良心好像一股烈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医者身份和文化品格-从另一种角度走近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拯救”意义而言,鲁迅终其一生是中华民族一位特殊医者,其核心医疗方针是:救人、救心、立人。“以毒攻毒”是鲁迅独特的治病思维,“烈药”、“毒药”是鲁迅常用的处方药物: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不过是治病处方的一次调整,医者鲁迅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更改。鲁迅“救孩子”,“救妇女”,最伟大的贡献在于设立了“阿Q病房”;医者鲁迅有其自身的痛苦,也有其独特的超越方式。鲁迅的医者品格和文化品格是统一的,通过还原鲁迅的医者身份进而认识鲁迅的文化品格,不失为研究鲁迅的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顾明远、俞芳、金锵、李恺等四人编著的《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书,对鲁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尽的论述,这是一本出版得很及时的好书。《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正文分“鲁迅的教育实践”、“鲁迅的教育思想”、“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鲁迅的学生忆鲁迅”、“鲁迅教育活动大事年表”等五个部分,书前用“周建人同志回忆鲁迅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作为  相似文献   

8.
“走近鲁迅”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鲁迅或他人作品“初识鲁迅”。鉴于文本难度与学生认知的差异,从学习任务群出发,设计“触摸心声、了解追求、初识为人、感悟价值”等层级任务活动,构建阅读支架,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从“最喜欢”的鲁迅的感性认知向“民族魂”的鲁迅的理性认知迈进,为将来持续的“走近鲁迅”的阅读奠基。  相似文献   

9.
在原则问题上,鲁迅的思想行为是由高度理性的独立意志决定的,这是鲁迅决不会“失去”的“个性”,也是“鲁迅之为鲁迅”的根本特点。认为鲁迅“常常失察而被利用”以及“鲁迅如果活到后来,也会失去个性乃至同流”,这些观点是很难使人认同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鲁迅世界观的转变,从来众说纷纭。反动文痞姚文元,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与世界观的转变,更作了肆意歪曲。他胡说鲁迅的前期思想“并没有根本脱离”“进化论”,鲁迅的历史观“仍然带着唯心主义色彩”,直到一九二七年,鲁迅还“没有看到工农革命群众的力量”,陷入了“新的深刻的苦闷之中”。而“四·一二”“四·一五”之后,鲁迅更“陷入  相似文献   

11.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12.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3.
作为身历“一二·一运动”的民主革命青年,王景山在20世纪40年代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遇合了鲁迅及其文学。这种独特的遇合方式形塑了他对鲁迅别样的理解,也在20世纪80年代生发出他对“爱国主义鲁迅”的系列论述。这些论述以国民革命时期投身实际斗争的鲁迅形象为轴心,突出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联动性,也试图用“民”这一媒介性的概念调和鲁迅早期“人国”思想的内在矛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景山则日益疏离专业性的鲁迅研究,而以“弘扬鲁迅精神,宣传鲁迅思想,普及鲁迅著作”为职志。但无论是倚重鲁迅资源参与的思想论战还是以广大青少年为目标的鲁迅普及教育,都浮现着早年民主革命经验悠远而绵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7.
鲁迅早期的世界观,一直遭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歪曲。胡风反革命集团曾经谬托知已,说鲁迅“自始”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行,①这是一种形“左”实右的、否认鲁迅经历过世界观改造的谬论,这种反动谬论遭到了大家的批判。但是,鲁迅的世界观,也曾遭到来自另一方面的歪曲,他们说鲁迅早期的社会观是唯心主义的。反动文痞姚文元拾人唾余,进一步夸大鲁迅“早期思想上唯心主义缺点”,甚至污蔑鲁迅为反动的尼采主义者。②石一歌亦步亦趋地胡说什么,鲁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唯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6,(6):55-55
周景欣是鲁迅的曾孙女,从小长在台湾。她从课本里读不到曾祖父的章,至今只读过两三篇鲁迅作品,却不怎么读得懂。她对学不感兴趣。她上学,打工,上网,喜欢唱歌、游泳和打“撞球”。她的偶像是蔡依林。她时尚靓丽,参加电视娱乐节目,也许还会进军娱乐圈。最近,她参加《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的视频截图在大陆网站流传开,“鲁迅曾孙女变身网络美少女”迅速成为大陆网民的热议话题。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中写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在熟人的客座上和范爱农重逢时写道: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这里写范爱农称作者鲁迅为“鲁迅”系鲁迅的疏忽。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写文章署名“鲁迅”始于1918  相似文献   

20.
对于鲁迅小说中的“白描”,意见不一,或云鲁迅小说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似统一于一个基本的用墨方法,意即“白描”是鲁迅小说艺术的惟一手段;或表示异议,认为“白描”有弱点,不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鲁迅小说中也有不少工笔描绘之处.其实,在文艺理论上,鲁迅是推崇“白描”的;在创作实践上,鲁迅动用较多的艺术技巧还是“白描”.若云“白描”是鲁迅小说艺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