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与读书     
记者的基本功有两条:观察与思考。记者如此,那么编辑呢?我认为编辑的基本功也是两条:读书与思考。 这里,我先把编辑分为四类。 第一类编辑,可称为文字型编辑,亦可喻为理发师。再乱蓬蓬的“文章”,一经理发师修饰,那真叫出门尽是弹冠客,世上应无骚首人。为文章增色,仿佛画家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是理发师的工作。——这个比喻不是我的发明,记得是一位编辑大家说的,我对此说法十分信服。当我们长发蓬头地走进店去,经过好的理发师的一通修剪调理,出来时容光焕发,精神爽快,感觉之良好,实非言辞所能表达。相反,如果遇到一位理发师原是“二把刀”,技术不高,或者虽有技艺却用心不专,马马虎虎,敷衍塞责,那么,把发真正理好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是理发师的工作。——这个比喻不是我的发明,记得是一位编辑大家说的,我对此说法十分信服。当我们长发蓬头地走进店去,经过好的理发师的一通修剪调理,出来时容光焕发,精神爽快,感觉之良好,实非言辞所能表达。相反,如果遇到一位理发师原是“二把刀”,技术不高,或者虽有技艺却用心不专,马马虎虎,敷衍塞责,那么,把发真正理好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书卷气”和“义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讨论编辑的责任、素养和技能时,我曾经给身边的年轻编辑开玩笑,问他们:为什么我们鼻子上有两个孔?其中一个孔是用来出书卷气的,因为编辑从事文墨行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鼻孔里出俗气、浊气、铜臭气、脂粉气,而出不来书卷气,你想这碗笔墨饭还吃得下去吗?所以业内有识之士认为,如果说每个人各有所好,那么编辑的第一癣好应当是读书。书中自有“铁饭碗”,书中自有“阳关道”。作为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有十多年,其间有一些作品先后获中国晚报新闻奖和湖北省新闻奖。自从我到知音杂志社当编辑后,觉得报纸编辑与期刊编辑相互借鉴的地方甚多。《知音》期发行量超过300万份,她能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关键还是刊物办得好,所以读者爱看。其实.报纸和期刊就编辑工作而言,其本质是一致的,这个本质就是提高编辑质量。我从报纸“转轨”到期刊,对此体会甚深,故浅谈一点拙见。 一是在题材上要推陈出新。 《知音》的编辑总要求是“期期精彩,篇篇可读”,作为编辑压力甚大。如今,报刊如林,哪有那么多精彩的东西提供给读者呢?而成功报刊的关键是在题材上棋高一着、推陈出陈,使读者总感觉到新鲜感。去年7月,我组织到有关换肾的文稿,题材无新鲜可言,但故事十分感人。于是,我们独辟蹊径,把老题材搞出了新花样。首先在“阅读提示”中点出本刊刊发的《亲情溃败时,爱情不言放弃》一文,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平凡农民家庭的亲情故事。其次在文章的情节安排上,重点突出兄弟五人争相换肾的事故,做到以情感人。文章最后以《兄弟们,浩浩荡荡换肾去》为题,作为头条刊发在第9期《知音》上,效果十分理想,读者电话不断,一些肾脏患者家属从西安、郑州来电,表示要向“兄弟们”学习,换肾救亲人。同时《党员文摘》等  相似文献   

7.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8.
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加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加工工作,是不容易的.过去有人曾给理发师送过一副对联,叫做"蓬头垢面来","白面书生去",形容理发师有很高超的美容术.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也是这样,有些很不象样的稿子,一经编辑之手,也会就此容光焕发,惹人喜爱,可以说这是一种图书的美容术.这种图书美容术是建立在认真审读书稿的基础上的,正象"妙手回春"的良医,  相似文献   

9.
有些通讯员总要在来稿上附上要求编辑照顾编发之类的话。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把压力变动力,把功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用在发掘“重大活动”的宣传价值上,而不能靠向编辑“诉苦”来谋求上稿。从寄给我个人的稿件看,除少数确实不错,是作者针对编辑的版面而写外,其余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宣传价值,但文字粗糙,陈言连篇;另一种是无宣传价值,或者是“马后炮”,或者是没有深度。由此,我不禁想起清朝袁牧所作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警语名句,我们在写作上应提倡“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认真态度。对属于抓准了问题、事迹过硬但没有写好的,作者应从立意、选题、结构、文字表达上下苦功,做到不满意的稿件不给别人看。编辑好比理发师,如果面对的都是杂乱无章的“头”,对每篇稿既要“梳”又要“理”,那么,时间不允许不说,每篇稿都要动脑修改,思维也有限。所以说,通讯员应当养成从严写稿、投稿的习惯。 不可否认,对来稿多但质量一般的,为鼓励其写稿积极性,编辑有时从中挑选出略好的作反复修改后当“配角”编发的情况也是有的,但那是少数。  相似文献   

10.
董英 《新闻传播》2009,(11):118-118
一、期刊编辑必须把好“关口” 面对众多来稿,期刊编辑必须做出准确判断,而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把关的过程,因而,有人形象地称编辑为“把关人”。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期刊编辑在选稿过程中必须把好哪几道关呢?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的仲秋,我诞生于杭州城南一所老宅。家祖喜爱字画,中堂挂的是一幅《麒麟吐玉书》国画,便以此给我取名曰“麟书”。没想到,从此我的一生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想不到以后编辑成了我的终生职业。大学毕业后,我教了一年书。先调报社,编了26年报;后调出版社,编了14年书。在编辑岗位上度过了40个春秋,说不清为他人作了多少“嫁衣”。  相似文献   

12.
肩上担子重     
《今传媒》2002,(6)
青少年期刊大量涌入市场,这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打开“局面”,有的期刊不惜血本,奉送各类礼品,占有、分割读者群。而青少年读者的购买意志恰恰并不坚定。一本期刊的铁杆读者基本上是没有,不少人的立场是,谁给实惠我就爱谁! 这似乎就决定了做期刊编辑,特别是青少年期刊编辑,首先应该做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心理” 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界,大多数同志干的是编辑工作。从二十几岁开始至到现在,我已有二十六七年的编龄。本以为自己这个编辑已经很资深、很老道、很成熟了,但读了朱金平同志撰写的《新闻编辑论》一书,我突然觉得很惭愧,发现自己这个编辑当得那么盲目、那么粗放、那么浅薄,进而知道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意的编辑、有建树的编辑、有贡献的编辑。  相似文献   

14.
编辑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编辑是一种工作。编辑学是研究这种工作并以帮助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作好工作为目的的。有多种多样的编辑——书籍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电视各种节目的编辑。书有各式各样的书:以读者的年龄阶段分,有儿童少年读物、青年读物、成人读物;以书的内容分,有哲学读物、文学读物、自然科学读物、社会科学读物、应用科学读物、科学普及读物,等等;以书的用途分,有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等等;以书所包容的范围分,有专著、选本、丛书、总集,等等;此外还可以有若干别种分法。期刊、报纸也有种种。这里还没说到美术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自己找不到创意人和创意机构的未来时,我们也许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忘记自己的头衔和职位,向那些不是创意行业的人去请教,去探讨,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答案。这世界,有一些人,天天在帮人解决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解决自己同样的问题。比如理发师,他能给世界上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就是没有办法自己为自己理发。手术医生也是,天天给别人开刀,却无法为自己开刀。前者是不能,无法将自己从自己中拔出来。后者是除了不能,还不敢。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设立编辑学专业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十多年来,出版了不少编辑学教材,而1996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司有和同志编著的《科技编辑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其中较好的一本,值得推荐。 我觉得,《通论》作为大学编辑学专业教材其新颖、独到之处及优于其他某些教材处很多,最突出的有以下四条: 一、体系特征明显 《通论》全书共分6章,依次为“绪论”、“编辑过程论”、“装帧艺术论”、“载体特征论”、“编辑管理论”、“编者素养论”,课程知识体系脉络清晰,涵盖内容全面完整。 《通论》的后记说:“六年多来,我一直在思考,在书、报、刊乃至非纸出版物的编辑工作中有着共同的规律,可以建立共同的理论体系。如同普通物理学、普通生物学一样,这个理论体系应该称之谓“普通编辑学”。本书就是这一构想的尝试。” 为此,《通论》对知识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把不属于“通”的各类图书、期刊、报纸的编辑知识大量压缩,只在“载体特征论”中介绍《通论》中没有讲到的独有的内容。《通论》改变了过去用图书编辑过程来讲“编辑过程论”的方式,而总是从书、报、刊等全部出版物的共同的内容来讲编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18.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19.
当一位前辈向我介绍新出的“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类规划教材”之一种《书籍编辑学概论》时,曾暗自问道,我已干了十多年的编辑工作,还需要看这本为高校编辑专业编写的教材吗?待把书读完,不禁为自己在编辑专业方面的知识仍有如此多的空白而汗颜。换句话说,这书不仅是编辑专业学生应该  相似文献   

20.
对于期刊社而言,编辑部是它的核心部门,编辑又是编辑部的主体力量,一个期刊社对编辑工作的重视与否,显示这个期刊社的管理模式,搞图书销售出自的美国斑马图书公司董事长瓦.札卡顿亚在他的著作中写首:“我在出版界多年之后有一件事情我是绝对确实清楚地知道的:我们决不能忽视我们在出售的产品--图书本身”,“财务人员尽可以随心所俗地摆数字,但是如果一本书砸锅了,就没有什么好摆弄的了,他介绍自己与同行的体会说L:编辑部是出版社的中坚,既能兴社,也能毁社。那么,期刊编辑在期刊社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更应该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只有这样,才有使期刊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