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我敢横刀立马:黄岩岛问题,考验的不是谁的耐心、谁的策略,而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迈克陈:问菲律宾同事关于黄岩岛纠纷引起菲的反华情绪,她觉得好笑,菲律宾90%商业集中在菲华人手里,怎么反?  相似文献   

2.
据路透社发自纽约的消息,三名美国记者由于揭露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及其追随者贪污腐化获一九八五年度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这三名记者是路易斯·西蒙斯、皮特·卡瑞和凯塞琳·艾利森,他们同属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塞《信使新闻》报。一九八五年,他们发表了一系列报道,揭露马科斯夫妇及其同伙向国外转移财富。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认为,这组报道直接影响了菲律宾政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前些日子,新华社报道称,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期望在今年4月份访华。她说,访问中国是为了增进菲中两国之间悠久的友好关系。这一消息不禁使我想起去年9月份在北京的一次颇有意思的采访——在小轿车里采访阿基诺夫人的姐姐约瑟菲娜·雷耶斯。偶然发现的线索去年9月的一天上午,我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待厅,采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教授会见菲律宾远东大学校长约瑟菲娜·雷耶斯率领的远东大学代表团。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菲律宾晋江总会成立,笔者随福建省庆贺团一行赴菲采访。此行至今虽已近年,但拜访菲律宾全国新闻俱乐部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是将启程回国前,菲华联谊会常务理事、菲华文《世界日报》记者许克强先生挂电话来,他说:“你是新闻记者,没去菲律宾全国新闻俱乐部,就等于没来菲律宾”。  相似文献   

5.
孙文静  王林 《军事记者》2012,(10):27-28
2012年4月10日以来,由菲律宾军舰欲非法抓扣我渔船引发的黄岩岛事件成为南海问题的焦点,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一再声明与菲保持军事同盟关系的美国和同样与我存在岛屿之争的日本更是竭尽所能通过媒体为菲造势。梳理和分析美日菲等国家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及网络舆情,有助于我外宣“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黄岩岛对峙持续近一个月,菲方一直保持强硬态度。事件尚未平息,且面临一些新的变数持续近一个月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仍在延续。据媒体报道,目前,有14艘中国船只抵达这一海域,其中包括3艘海监船和一艘渔政执法船。此前,菲律宾已经向该海域部署了菲海岸警卫队的"埃德萨"号和菲律宾渔业与水产资源局的一艘船只。在4月30日,还曾另有6艘菲律宾渔船进入黄岩岛海域。菲律宾《马尼拉公报》5月6日报道称,菲律宾外交部已经向菲海岸警卫队下达指示,要求清除在黄岩岛上"与菲律宾无关的标识物和建筑"。  相似文献   

7.
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媒体的表现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辆旅游观光客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遭劫持,并造成香港游客8人遇难、7人受伤的悲惨局面。在此事件中,菲律宾媒体的直播报道被认为是导致人质解救失败的直接原因。菲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该事件的直播报道本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美国上演了一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片名为《我是一个美国间谍》。出演影电中主角的,是一位名叫克拉拉·菲利普斯的女士。令人叫绝的是:电影就是以她的事迹为素材,以她本人为原型,又由她本人主演而拍摄的,因为她就是那个美国间谍。高衣袋的来历是因为胸罩故事发生在菲律宾,一个由7000多岛屿组成的美丽的群岛,是太平洋、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是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海上交通枢纽。日本为了实现南进战略,必须将菲律宾据为已有,1941年底,日寇击败了美菲联军,二战结束后,美国上演了一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片名为《我是一个美国间谍》。出演影电中主角的,是一位名叫克拉拉·菲利普斯的女士。令人叫绝的是:电影就是以她的事迹为素材,以她本人为原型,又由她本人主演而拍摄的,因为她就是那个美国间谍。高衣袋的来历是因为胸罩故事发生在菲律宾,一个由7000多岛屿组成的美丽的群岛,是太平洋、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是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海上交通枢纽。日本为了实现南进战略,必须将菲律宾据为已有,1941年底,日寇击败了美菲联军,占领了它。1942年5月,就在菲律宾首府马尼拉,有一个神秘的女人,组织了一个地下小组,开始进行艰难...  相似文献   

9.
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媒体的表现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辆旅游观光客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遭劫持,并造成香港游客8人遇难、7人受伤的悲惨局面。在此事件中,菲律宾媒体的直播报道被认为是导致人质解救失败的直接原因。菲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该事件的直播报道本无可非议,但是媒体明知劫匪可  相似文献   

10.
1987年上海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文汇报记者朱幸福采写的通讯《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全票,独占鳌头。这篇通讯的推荐意见是,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现场感,而且报道及时,比新华社的消息还早,是国内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报道菲律宾兵变的稿件。我反复阅读这篇通讯,不由为记者深入枪林弹雨中采访的精神所感动。菲律宾兵变军人进攻的三个热点:总统府、四号电视台、国防部军营,记者都驱车前往采访。当时,政府军与兵变军人还在互相枪击,记者就在枪弹纷飞中采访。通讯中就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我和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举起双手靠近总统府,但被躲在暗处的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挡驾,不让前进。”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10日上午9点50分,我们乘坐波音737客机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起飞,开始了对菲律宾友好访问的行程。菲方安排我们参观访问的一些场所,都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菲律宾的历史文化和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传统。在阿亚那蜡像博物馆,我们看到近百个玻璃橱窗,每个橱窗里都是一个历史场景,用石蜡塑造的人物、动物、树木、花草、器皿以及背景惟妙惟肖,展现了从菲律宾土著人的生活开始至今的每段历史和重要故事。如有一组蜡像就表现了中国唐代商人乘船到菲律宾,手拿瓷器、布匹与菲律宾土著人交换的情形。而菲律宾独立运动,日军在菲律…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的历史是一部反殖民主义侵略、反暴政的历史。它先后受到西班牙300年和美国40年的殖民统治。菲律宾的媒介经历了历史的惊涛骇浪,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它在发展中与国家政治和经济融为一体,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荣辱与兴衰。特别是早期的报纸带着殖民主义者深深的烙印,为我们展示了欧洲殖民主义者争夺亚洲霸权的历史。拿破仑的军队与西班牙的命运从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列强为争夺殖民地而大动干戈,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这场搏斗竟为菲律宾报纸的诞生写下了序曲。在正式的报纸出现以前,菲律宾出现过一种叫做《幸运事件》(…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记者埃德加·达马勒里奥因反腐败、反黑势力而名闻菲律宾,但他也因此于5月14日倒在了黑枪下。达马勒里奥之死引起了国际传媒的高度关注:记者越来越与危险走到了一起,有时甚至比战场上的士兵还危险。子弹射穿名记的心脏5月14日深夜,菲律宾南部城市帕加迪安,《三宝颜文摘》周刊责任编辑、DXKP电台评论员埃德加·达马勒里奥总算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终于可以开着他那辆老掉牙的吉普车回家了。搭他便车的还有两个人———他的电台同事和一位当地人权顾问。这天,一辆似乎在他们离开办公室就一直尾随在后面的摩托车加速追了上来…  相似文献   

14.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16-I0016
一张老照片被珍藏了62年,它见证了石狮市一位旅菲华侨60多年前参加菲律宾华侨抗日组织,英勇抗日锄奸而壮烈牺牲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5.
2010年9月17日下午,菲律宾官员正式把"8·23"香港人质事件调查报告递交菲律宾总统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审阅.调查报告涉及三个方面:评估事件本身、查明责任人和提出相关建议,有超过12名相关人员受到指控.其中令菲律宾新闻界震动的是一名媒体记者也在被起诉名单之中,理由是记者在人质被劫持的过程中决定介入,导致执法人员试图和平解决的任务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新闻榜     
阿罗约:改革能否助其渡过难关?持续两个多月的选举丑闻导致了菲律宾政局危机,要求阿罗约下台或接受弹劾的呼声不断。马尼拉街头,数万人的“倒阿”游行示威和更多的力挺阿罗约的集会,使菲律宾分成了两个阵营——菲律宾参议长德里隆和前总统阿基诺夫人也加入了“逼宫”的行列,但菲律宾天主教会在7月10日发表声明,不赞成反对派要求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辞职,菲律宾军方则表示保持中立。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随一位记者出去采访,拜访了一位乡的书记,书记讲,记者记,回到报社,记者根据书记所讲,写成了一条新闻,发表了。我当时曾经想过,难道书记所说,是老和尚念经,句句真言吗?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法就有点离经叛道,书记者,党的代表、党的化身也,你不相信他,又相信谁呢? 后来反浮夸风了,才发现那条新闻,其实也是浮夸的作品。怪谁呢?当然怪记者自己。  相似文献   

18.
反映一个国家政局的新闻是比较难写的。若这个国家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记者们一般只要把这个事件起因、规模和结果写出来即可,若这个国家没有发生大的政治事件,要写出一篇较好的政局新闻,那就难了。《亚洲周刊》最近刊登的反映孟加拉国政局的《“到此为止”》与一般政局新闻的写法不同,既没有着重写孟加拉国工人罢工等事件,也没有大段摘引孟加拉国领导人或反对派人士的讲话,而是通过记者对收集到的新闻素材的精心编织,反映了重大主题:一个国家若动荡不安,将会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今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对中华民族是一次考验的话,那么,对站在洪水中记录历史、记录中国抗洪战场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记者们,也同样是一次空前的大检阅。 作为一名记者,特别是作为解放军报的记者,置身于受人民群众尊敬的抗洪钢铁长城中间,参加了湖北、湖南两个方向的抗洪报道,我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回顾40多天的抗洪艰苦生活,其间受到的考验和磨炼,是我从军近20年来最危险、最严峻的一次,也是我作为军报记者生涯中值得永远珍藏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无疆界记者组织今天指出,2005年有63名新闻记者在执行工作时丧生。其中伊拉克连续3年成为最危险的媒体工作地,另外,在菲律宾,则是政客、商人和毒贩危及记者生命,成为记者遇害人数第二高的国家。回顾2005年全世界新闻自由,无疆界记者组织总览概况指出,自1995年以来,2005年有63名新闻记者在执行工作时丧生,是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伊拉克自2003年3月爆发战争,成为全世界新闻媒体最危险的工作地点,2005年间有24名记者及5名媒体助理丧生。自爆发战争以来,累计有76名记者和工作助理在伊拉克丧命。无疆界记者组织另外指出,菲律宾在2005年有7名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