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科学家,曾经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并把这些科技知识介绍给中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徐光启的主要著作是《农政全书》。公元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由于徐光启小时候非常聪明、懂事,父母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尽管当时家里条件差,父母还是决定把徐光启送进学堂去读书。徐光启聪明好学,这与母亲良好的启蒙教育有关。当时社会生活比较安定,母亲经常给他讲古人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故事。徐光启总是用手托着头,认真地听母亲讲故事,并立志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阿启,…  相似文献   

2.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1604年考中进士,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徐光启是最早将西方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的科学家。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熊三拔等人,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3.
<徐光启集>是研究徐光启西学思想的基本文献,通过它可以看出:受家庭环境、科举经历的影响和对当时中西学术的扬弃,凭借与西方传教士深入交流的有利条件,徐光启积极钻研和引进西学,形成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的思想.徐光启的西学思想给当时的中国带来许多积极影响,而且对于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6,(3)
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写过史书的英国人李约翰,曾提出一个“李约翰难题”,即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能出现大科学家?从上海徐家汇徐氏先人、明代学者徐光启的遭遇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徐光启本是传统儒士,结识了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后,深感西洋科学乃兴国利民之“真学问”。就孜孜以求、恭恭敬敬地学习,并一口气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上海,难免要想到那篇闻名遐迩的《上海人》。第一次在《文化苦旅》中看到上海也在其中,我欣喜异常,迫不及待地把前面的书页翻过,想知道从另一个视角看上海,又会是什么样子。哪知一览之下大惊失色,随即大失所望。开篇便是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会盘算……",又是"交朋友却千万不要去交上海人",细细看来,从徐光启和《几何原本》到上海近代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6.
徐光启(1562~1633),明代未期数学家,上海 人。徐光启早年从事过农业生产,青年时代在上海、广 东、广西等地以教书为业,每到一处,他都十分注意了 解农业技术和各种实用知识。他的一大贡献是把中国 历代农书的精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欧洲的先进 科学知识以及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融为一体,编辑成 《农政全书》六十卷。这是一部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重 要农学著作。该书刻印后不久就流传到日本。  相似文献   

7.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朝万历年间生于上海。徐光启少时聪敏好学,活泼矫健,据传“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19岁时考中秀才;31岁时,在韶州任教,他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aneo),41岁时在南京接受  相似文献   

8.
徐光启凡去过上海的人,很少不涉足徐家汇这块繁华的商业宝地,有的或许还游览过光启公园。其实徐家汇与光启公园,都与一个人的名字相关,这便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相似文献   

9.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物荟萃之处,藏龙卧虎之地,有许多名人长期活动在上海,死后埋骨于申沪。因而上海的历史名人陵墓较多,有不少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有全国级的,如鲁迅、宋庆龄、徐光启墓;有上海市级的,如黄道婆、陈子龙、邹容、宋教仁墓,有区县级的墓。上海市烈士陵园,1989年经国务院批  相似文献   

10.
公元16世纪60代,在中国和英国差不多同时出生了各自的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这就是徐光启和弗朗西斯·培根。徐光启只比培根小一岁,但多活了7年。他们都在自己的科学活动中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董璞玉 《大学生》2012,(11):16-17
姓名:黄良豪学校:上海戏剧学院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去向:上海广播电视台达人达事:创作大型原创清唱剧《徐光启》时,黄良豪只用短短几天时间便完成了该剧两百多行的诗词,国家一级作曲家沈传薪先生对此拍案叫绝。《徐光启》公映后,陆续登上"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并走上了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于1604年对明朝宗室贵族人口增长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在《农政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三十年翻一番的“生人之率”说,“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增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徐光启的“生人之率”白提出后,一直被后世的学者作为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经典文献,今人在著作中也不断引用。徐光启作为一代科学巨人,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这里我又不得不指出,他通过对明代宗室人口研究而提出的“生人之率”是个不正确的结论,因为他忽视了皇室婚姻的特殊性及当时普遍存在的一夫多妻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等因素。笔者撰写此文,就是试图纠正徐光启“生人之率”的片面性错误和探讨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影响。但由于所掌握资料及个人水平的限制,文章中定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敬请学界前辈和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13.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末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在天文、农业、水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外,他也是明末翻译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人物之一,称得上是我国科技翻译的先驱.徐光启与外国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编撰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作品,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洋火器引入与徐光启对外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名臣徐光启受到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深刻影响,为了明王朝与清朝的战争获得胜利,在澳门葡萄牙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成功推动了从澳门引入先进西洋火器.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新式作战工具所带来的对传统冷兵器时代战争观的颠覆性变革,阐发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进攻与防御思想.在这种努力的背后,显露出中国知识阶层对17世纪初外部世界认识的微妙变化,特别是引发了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华夷秩序下传统对外观念的反思和冲击.虽然新式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改变了北方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但却无法根本挽救明王朝的衰落.值得关注的是,大规模引入西洋火器的行动激起了明王朝内部新旧观念的激烈斗争,迫使徐光启的计划最终半途而废,而且明王朝使用先进西洋火器反过来也刺激了清朝在此领域的迅速发展.徐光启引入西洋火器,其主要目的无疑是为了挽救明朝覆灭,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希望能借此机会改变南京教案后明朝确定的排斥天主教政策,推动天主教在华的进一步发展.徐光启抱憾去世后,他引入西洋先进火器和战争思想的努力,间接地为清朝彻底击败明朝,统一国家,拓宽疆土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为他与徐光启(1562-1633)合作翻译完成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序言中写到:“太史(徐光启)意方锐,欲竟之。”由此可见,徐光启对于《几何原本》的翻译非常热衷,本打算是要完整地翻译全书。可是,到了1611年夏天,徐偕同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和熊三拔(Sabbathin de Ursis,1575—1620)雠订上述内容时却又写下了如下的话:“续成大业,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很明显,徐光启决意停止翻译后面的九卷了。  相似文献   

16.
徐光启(1562——1633年)是我国明代末期杰出的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1562年出生在上海。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的竭力维持,方能专心读书。徐光启从小聪明灵利,刻苦好学;学习成绩很突出。青年时代,他靠在家乡教书来勉强维持生活,曾几次应考都失败了,后来又到广东的韶州(今广东曲江),广西浔州(今广西桂平)等地教书,生活一直十分困苦。 1597年,由于主考官焦漪园的尝识,他终以第一名中举。中举后,他还是穿不上绸衣,坐不上车子,生活依旧很艰难。1604年,徐光启参加礼部的考试,中了进士,做了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徐汇中学坐落在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的故乡、上海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徐家汇。学校建于1850年,为我国西洋办学最早的学校,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开西方科学文化教育的先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徐光启(公元1562年~1633年)是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县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1604年中进士,1632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33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且研究的范围很广泛,其中以农业、天文最为突出。他较早地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人那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并且把这些知识传到中国。这对当时中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很有帮助。他编著了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订了《崇祯历书》,他的译著也很多,其中以《几何原本》为最著名。徐光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青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曾“栽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林则徐、魏源,还有徐继,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通过与西方人直接交往,认识了西方,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这是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根本转折。在他们之前,中国人面对周边族群始终有一种文明上的自大,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其实都是中原文明优越感不自觉的外露。面对西方,中国文明在明末徐光启时代有过一个短暂的理性平和时期。那时的明朝尽管面临着天崩地解式的政治危机,但文明的自信在徐光启那一代中国人面前没有多大问题。中  相似文献   

20.
王宝琪 《少年月刊》2012,(Z3):10-12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科学家和天文学家,是最早接触并推广西方科学的人之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公元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法华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徐光启把法华汇改名为"徐家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